前言

前言

看到这个书名,或许有人要问,为啥起这个名字?很简单,这是由笔者属牛而想到耕田犁地,从而想到犁铧,想到耕耘与收获。

本书是我的教学论文及文学艺术作品集,分为教研求真、歌文扬善、诗林漫步、墨海泛舟、联苑采英、艺坛随笔六辑,主要汇集本人从事教学教研工作的一些收获,从中反映出自己的教育理念。同时,编入本人创作的格律诗词、歌谣、对联、随笔、书法等作品,从文艺的角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递正能量,抒发个人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我从青少年时代就喜欢文学和书法,对诗人、书法家特别崇拜。1981年,我从师范学校毕业,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从此我对文学和书法的爱好更加根深蒂固了。日月如梭,光阴似箭。弹指一挥间,四十年过去了。其间,我在教学一线执鞭十五年,任教研员二十五年。回首一顾,辛勤耕耘,栽桃育李,汗水凝结处,有甘有苦,有花有果。

作为教育园地的一头老黄牛,耘籽杏坛四十载,犁铧过处有收成。在长期的教学教研工作中,我默默耕耘,慎思笃行,务实求真,却又疏于积累保存资料,因搬家、换电脑等致使不少所谓“论文”之类丢失,故本书辑录的正经的教学教研论文不多,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

一直以来,我都喜欢读诗、背诗,每晚睡觉之前总要读几页书、背一两首诗,然后带着书香诗意入睡。读着背着,有时也就模仿着写几句打油诗之类,可惜以前所写稿子大多丢弃了。直到2006年夏天,在东海岸观海,眼前的阳光海浪沙滩触发了我心中的诗泉,即兴填了一首《天净沙·海之韵》:

蓝天碧海白帆,

绿波银浪金滩,

渔唱涛声笑脸。

阳光灿烂,

弄潮儿正情酣!

我把这首词念给家人听,家人大为赞赏,妻子鼓励我说:“很好!你有诗人的潜质。你以后多写写,积累起来,说不定将来就有一本诗集。”此后,我在生活中多一份留意,多一丝发现美的眼光,多一份诗情。以前去游玩一个景点,往往只拍拍照就回来了,现在则常常多了几首诗,在微信朋友圈晒一晒,更得到亲友们的点赞和鼓励。以前我出差去省城等地,坐长途汽车要五六个小时以上,很寂寞无聊。每当我出差,妻子就给我布置作业:“回来了要有诗哦!”于是,我坐在长途汽车上,往往如我这打油诗之情况:“差旅途中多寂寞,静心常有感言生。身边同坐一眠醒,吾表诗情句已成。”我把一次次漫长旅途的无聊化作一首首富有生活气息的诗词。后来,我有幸加入汕头岭海诗社,得到诗社长辈的指点,有社刊为园地,有诗友的交流,加上亲朋的鼓励,每每有感而发,日积月累,居然可以出版诗集了。

我个性偏静,业余时间喜欢静静地看书写字。尤其是对书法的爱好,一如既往,有点如痴如醉,一有空就写写或读读法帖,练练底功。有时候睡不着觉,干脆起来读字帖,读得疲劳了即躺在被窝里揣摩着笔法就渐渐入睡了。

我们夫妇都是书法爱好者,都是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而妻子更长于绘画(她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平时,我们乐于“煮书吃墨”,以艺会友,以艺行善,积极参加书法交流展览活动,捐献书画作品支持有关公益慈善项目,助学济困。每年春节前夕,双港斋夫妇都积极参加义务书写春联活动,发挥所长,服务群众,乐在其中。因此,本书编入我的书法作品若干幅,并以妻子张碧珊的若干幅绘画作品为插图,使本书更增古色古香的文化韵味。

至于楹联,我也从小就喜欢,读联赏联撰联书联,乐此不疲。加入广东省楹联学会,更使我与楹联结下不解之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曾撰写风景名胜联“桑浦山头犀牛望月,榕江岸畔关羽看书”,并入编《潮人对联精品》一书。2008年,我应《名联颂中华》主编陈奇峰先生之邀,撰写读联随笔若干篇随书出版。另外,不少人对我撰写的嵌名联产生兴趣,前来求联。我也乐意练笔,所撰冠名联力求切合其人其事,符合人物职业身份,此中乐趣自不待说。因此,本书辑录的楹联,其中嵌名联占有一定的数量。

本书在“歌文扬善”这一辑里,还编入若干篇歌谣,其中有几篇是“潮州歌册”和“潮语三句半”,如《交通安全时刻记》《扫黑除恶 共圆中国梦》等。“潮州歌册”和“潮语三句半”都是用潮汕方言诵唱或表演的民间文艺形式。这种口语化的文艺形式,为群众所喜闻乐见。这部分作品是用潮汕方言表达的,演唱时也要用潮汕方言。这些作品都是应时而生,均是为宣传表演某一主题而创作的,内容都是扬善惩恶、树立正气的。

除此之外,还有数篇杂文、随笔之类的文字。因此,本书内容显得繁杂,有如田园里稻菽黍麦与野花野草共生,或许有大杂烩之嫌。但我以为杂有杂的多彩,纯有纯的单调,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说到底,本书难免浅薄,然本人不避浅陋,敢于献丑,本着抛砖引玉的态度让拙作付梓,如能得到贤者的批评指教则幸甚至哉!

因时间仓促,难免有错漏或不妥之处,诚望大家赐教!

郑列勤于双港斋

2021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