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精神与侨乡经济文化的发展摭谈
概要:
本文阐述了海外华侨在长期艰苦奋斗的历程中凝聚成一种闪光的“华侨精神”:爱国爱乡、敢为人先、团结助力、勤奋勤敏、开拓进取、乐于奉献。同时,海外华侨也将中华传统儒家文化传播到异域他乡,与侨居地的文化相融合,形成“华侨文化”。华侨精神、华侨文化植根于祖国,反哺于祖国,对侨乡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那么如何进一步弘扬华侨精神、融合华侨文化,助推侨乡经济文化的发展?有三方面的对策:一是抓住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契机,加大力度凝聚侨资侨力侨智,凸显侨乡新优势。二是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侨胞“回娘家”搞建设。三是加强华侨与侨乡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
正文:
华人移居海外的历史源远流长。秦朝伊始,陆续有华人移居海外,唐宋时渐盛,明清时激增,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前,达到高峰。这些在不同时期分别被称为秦人、汉人、唐人等的侨居华人,有了一个统称“华侨”。“华”是中国的古称,“侨”是寄居、客居之意。因此,华侨是指定居在国外的中国人。
分布在海外的华人绝大多数已加入所在国国籍,属外籍华人。除个别的内陆国家和偏远的岛屿地区之外,几乎环球皆有炎黄子孙的踪迹。
潮汕地区在海外的华侨众多。有人形容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潮汕人,本土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意思是在海外的潮汕人不比本土的潮汕人少。
侨居海外的潮汕人,聪明能干,对环境有极强的适应能力,他们吃苦耐劳、敢拼敢闯、坚忍不拔、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他们为在异国他乡立住脚跟,开创一片新天地而不懈奋斗。他们在商业等诸多领域都有建树,很多潮汕人成为侨居地的富商巨贾、华侨领袖。
近代的海外潮人,大多是在当年恶劣的政治、生活环境下,被迫离乡背井、出海谋生的。他们身处异国他乡,却情系桑梓,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公益事业。在国难当头时,他们扶危济困,积极支持和参加国内的民主革命,为中国民主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大华侨反对封建帝制,为革命捐资助饷,为民主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广大华侨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忱,为救亡图存开展各种活动,宣传抗日,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激发国人的爱国热情,募捐筹资,赈济灾民,积极争取国际援助,积极促进民族团结,助推抗战的胜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多华侨知识分子回国参加祖国建设,他们当中不少人为祖国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改革开放后,海外华侨一如既往为国家、为民族、为家乡捐资助学,办厂建校,支援国家建设,促进家乡发展,报效祖国和家乡。汕头大学和汕大医学院、林百欣科技中专以及众多由侨资创建的中小学、幼儿园,无不体现出潮汕华侨的拳拳爱国心、殷殷赤子情!
海外华侨艰苦奋斗的历程凝聚成一种闪光的精神——“华侨精神”,其内涵可概括为:爱国爱乡、敢为人先、团结助力、勤奋勤敏、开拓进取、乐于奉献。
这种华侨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在海外的结晶,是海外侨胞一种家国的情怀、民族的烙印;是一种锲而不舍的干事创业的勇气和毅力;是一种同舟共济、团结互助的凝聚力;是一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一种有眼光、有魄力、敢担当的品格;是一种上善若水、无私奉献的精神。
龙的传人传播龙的文化。海外华侨在迁移的过程也将中华传统儒家文化传播到异域他乡,与侨居地的文化相融合,逐渐形成“华侨文化”。华侨文化是以中国为认同取向,以儒家思想为价值体系核心,同时兼容吸收异域文化而形成的。中华文化是华侨华人文化的根源,华侨文化归根到底是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变异。所以,华侨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传统。由于历史的原因,华侨文化有着浓烈的商业文化色彩,这一特点也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而越发体现出来。
华侨虽然远离祖国,但他们一直保持着浓烈的家国情怀,与祖国紧密相连,在经济文化上密切交流。因而,华侨文化虽然形成于异国他乡,却反哺家乡。当然,华侨反哺家乡的过程,也是输入异质文化的过程。他们带来的异域文化也影响着祖国家乡,从潮汕地区许多西洋风格或中西合璧的建筑,如汕头小公园、陈慈黉故居等就可以看出来。
可见,华侨精神、华侨文化与中国精神、中华文化息息相关。华侨精神、华侨文化植根于祖国,反哺祖国,对祖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特别是对侨乡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因此,如何进一步弘扬华侨精神、融合华侨文化,助推侨乡经济文化的发展,就成为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
那么,在新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特别是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弘扬华侨精神、融合华侨文化,助推侨乡经济文化的发展呢?
一、抓住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契机,加大力度凝聚侨资侨力侨智,凸显侨乡新优势
海上丝绸之路自秦汉时期开通以来,一直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而潮汕华侨的主要侨居地——东南亚地区,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和组成部分。因此,抓住海丝建设的契机,团结广大潮汕侨胞,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共赢,共建海丝之路,正是汕头发挥侨乡优势的重要节点。
汕头作为重要的港口城市,必须加强港口建设,努力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必须发挥海外侨胞以及港澳同胞独特的优势和作用,积极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侨乡与侨胞之间,必须秉承共商、共享、共建原则,坚持开放合作,坚持和谐包容,倡导文明宽容,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互利共赢,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从而实现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
二、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侨胞“回娘家”搞建设
侨乡与侨胞犹如“巢”和“凤”的关系。筑好“巢”,才能引来“凤”。吸引侨胞回乡投资建设,环境很重要。必须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让侨胞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得好。必须制定适当的惠侨政策,大力激发侨胞的家乡感情,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提升招商引资、项目的优质服务,不断简化各项审批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及时帮助投资者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充分利用侨乡的资源优势,为侨资企业营造优良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凤凰来仪”。
2014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在汕头经济特区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要求把华侨试验区打造成汕头经济特区的经济增长点,带动粤东地区振兴发展。这就是“筑巢引凤”的重大决策。一定要把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办好,带动汕头经济大发展。
“汕头这个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恩格斯这句肯定汕头的话成为汕头作为港口城市的骄傲,也说明了汕头港口的重要性。因此,汕头必须做好“港”的文章,建设优质良港,自有大船来泊;必须以港口作为经济发展的依托,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港口贸易,加深经贸交流与合作,优先发展海上互联互通,在港口航运、海洋能源、经济贸易、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人文交流等领域,促进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与侨胞携手共创侨乡的繁荣。
三、加强华侨与侨乡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
《国务院关于支持汕头经济特区建设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有关政策的批复》中,同意在汕头经济特区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赋予试验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先行先试,为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探索新路的重大使命;明确试验区要以合作、创新和服务为主题,构建面向海外华侨华人的聚集发展创新平台,建设跨境金融服务、国际采购商贸物流、旅游休闲中心和华侨文化交流、对外传播基地;大力发展跨境金融、商务会展、资源能源交易、文化创意、旅游休闲、教育培训、医疗服务、信息、海洋等富有活力的都市产业体系。
在国家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汕头被定位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如此高层次的定位,是汕头一个极好的机遇,也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使命!因此,汕头要锐意开拓创新,充分发挥“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这个重要的平台,深化与相关国家开展经济、贸易、能源、金融、服务、基础设施等领域合作,实行更加自由便利的贸易、投资及物流政策,利用双方的优势互补开展各项经济合作,促进侨乡经济的繁荣发展。同时,加强文化、教育、医疗等的交流与合作,注重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如“南澳一号”明代古沉船遗址等)的保护,注重乡愁传统文化(如汕头小公园、樟林古港等)的保护,更要注重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精心构筑美好的华侨精神家园,建设大型国际化华侨文化展示中心,打造有影响力的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开设华侨历史文化艺术展示区以及华侨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服务区。譬如,汕头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是汕头开埠文化的最具代表性的文物,是海内外潮人的精神家园,对于吸纳中外游客观光,特别是勾起海外潮人的乡情具有重大的意义,特别需要加以保护和修缮。可喜的是,汕头市人大已于2014年出台《汕头经济特区小公园开埠区保护条例》,对小公园街区采取保护措施,目前修缮工作令人欣喜、令人瞩目,也令人期待。
为更好地加强文化交流,可以创建中华文化教育传播基地,为港澳台胞和外籍侨胞子女提供优质服务的一流教育,让新生代华侨华人感受、了解、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潮汕特色文化,进一步弘扬华侨精神,弘扬中华文化传统,增强青少年华侨华人对祖国和家乡的归属感。
综上所述,在新的历史时期,汕头要继续打好“侨牌”,做足做好“侨”这篇文章,用好用足特区政策,大力弘扬华侨精神,融合华侨文化,光大中国精神,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充分利用侨资侨力侨智,推动海内外华人华侨与侨乡经济文化交流,助推汕头全面振兴发展,让特区焕发新的青春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