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格律诗)概说
一、什么是近体诗
1.近体诗的概念
近体诗又称格律诗,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
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歌体裁,其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2.近体诗的形成
近体诗是从古体诗演化而来的,它加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塑造诗的完美形式。
其发展历程为:南齐沈约等人的“声律说”“永明体”奠定了基础—唐初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等人进一步发展—唐朝中晚期盛行。
3.近体诗的类别
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律诗:一般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则称为长律或排律。
4.近体诗的特点
(1)平仄交替,上下句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
(2)除首尾二联外,中间几联必须对仗。
(3)一般来说,格律诗的诗韵必须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二、平仄
1.汉字的四声和平仄
平声:声音高而平。
仄声:声音曲折、不平。(包括上声、去声、入声)
古汉语“四声”:平、上、去、入,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
口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用力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现代汉语普通话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没有入声。
古汉语中的入声字读音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经消失。那么,入声字到哪里去了?原来“入声字”都被分到其他的声调里去了。按现代汉语的四个声调大致划分,阴平、阳平属于“平声”,上声、去声属于“仄声”。但是,用现代汉语的四声来判断汉字在古诗词中的平仄,是不够准确的。因为许多入声字混入现代汉语的第一、二声(阴平、阳平)里面去了。然而在南方地区有很多方言依然保留了入声,潮汕方言就是。所以,潮汕人读近体诗、写近体诗很容易判别平仄声。潮汕方言保留了古汉语“平、上、去、入”四声,而且每个声调又分阴阳两类,实际就是八个声调。潮汕方言的八个声调中,第一声(阴平)和第五声(阳平)属于平声,其余声调属于仄声。所以,潮汕人很容易就能把“一、滴、出、服、佛、读”等入声字从“衣、低、初、扶、都”等平声字中区分出来。北方的朋友,恐怕就难以分辨了。下面是潮汕方言八音简表:
2.律诗的平仄交替特点
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律句的平仄是交替的。如:
七律(平起平收式) 例:七律·长征(毛泽东)
平平仄仄仄平平, 红军不怕远征难,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万水千山只等闲。
仄仄平平平仄仄, 五岭逶迤腾细浪,
平平仄仄仄平平。 乌蒙磅礴走泥丸。
平平仄仄平平仄, 金沙水拍云崖暖,
仄仄平平仄仄平。 大渡桥横铁索寒。
仄仄平平平仄仄, 更喜岷山千里雪,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律(仄起平收式) 例: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
仄仄仄平平, 独有宦游人,
平平仄仄平。 偏惊物候新。
平平平仄仄, 云霞出海曙,
仄仄仄平平。 梅柳渡江春。
仄仄平平仄, 淑气催寒鸟,
平平仄仄平。 晴光转绿。
平平平仄仄, 忽闻歌古调,
仄仄仄平平。 归思欲沾襟。
三、用韵
近体诗的韵脚是固定的,律诗二四六八句、绝句二四句必须押韵,而且一韵到底,押平声韵。
在古代,诗歌的作者用韵只凭听觉。后来,有人编出韵书,作诗用韵就有了参考书。影响较大的韵书有《切韵》《平水韵》《佩文诗韵》等。
四、对仗
一首律诗(八句)分成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对仗要求具备“五要素”:字数要相等,句式要相似,词性要相同,平仄要相反,意义要相对。如: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下面介绍几种类型的对仗:
1.工对:上述“五要素”都达到的对子。如杜甫的《绝句》,两联都是工对。再如: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李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毛泽东)
2.宽对:不像工对那样严格。如: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李白)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
3.借对:借音、借义相对。如杜甫七律《野望》中首联“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白”和“清”本不算工对,但“清”和“青”同音。又如杜甫《曲江二首》中“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和“常”是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为寻,二寻为常,故这里借来和“七十”相对。
4.流水对:相对的两句就像流水不能分开一样,但它们在词类和结构上仍然要相对。例如: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
五、粘对
1.对。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在平仄上必须相对。如:
出句:白日放歌须纵酒(仄仄平平平仄仄)
对句:青春作伴好还乡(平平仄仄仄平平)
出句:白日依山尽 (仄仄平平仄)
对句:黄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平)
2.粘。联与联之间要“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即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
六、关于孤平与拗救
孤平,是指一个律句中除去“韵脚”那个平声字外,只剩下孤孤单单的一个“平声”字。
可能犯孤平的句式只有以下这两种:一种是七言句的“仄仄平平仄仄平”,一种是五言句的“平平仄仄平”。为了避免孤平的发生,就需要“救”,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孤平拗救”。所谓孤平拗救,是说在不得已犯了孤平的情况下,要用不合平仄格律的拗句来补救,以避免孤平。具体办法是,将上面说的七言句的第五字和五言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成为“仄仄仄平平仄平”和“仄平平仄平”,这就成了拗句,避免了孤平。
特拗句,就是在“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子中,把第五字和第六字的平仄交换,使之成为“仄仄平平仄平仄”,譬如“桃李春风一杯酒”。如果是五言,就是将“平平平仄仄”拗救为“平平仄平仄”。
七、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平仄不论的,只有七言近体诗每句第一个字,其他的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八、律诗的格式
(一)五律的四种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塞下曲(李白) 格式
五月天山雪, 仄仄平平仄
无花只有寒。 平平仄仄平
笛中闻折柳, 平平平仄仄
春色未曾看。 仄仄仄平平
晓战随金鼓, 仄仄平平仄
宵眠抱玉鞍。 平平仄仄平
愿将腰下剑, 平平平仄仄
直为斩楼兰。 仄仄仄平平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如:
观猎 (王维) 格式
风劲角弓鸣, 仄仄仄平平
将军猎渭城。 平平仄仄平
草枯鹰眼疾, 平平平仄仄
雪尽马蹄轻。 仄仄仄平平
忽过新丰市, 仄仄平平仄
还归细柳营。 平平仄仄平
回看射雕处, 平平平仄仄
千里暮云平。 仄仄仄平平
3.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如:
山居秋暝 (王维) 格式
空山新雨后, 平平平仄仄
天气晚来秋。 仄仄仄平平
明月松间照, 仄仄平平仄
清泉石上流。 平平仄仄平
竹喧归浣女, 平平平仄仄
莲动下渔舟。 仄仄仄平平
随意春芳歇, 仄仄平平仄
王孙自可留。 平平仄仄平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晚晴 (李商隐) 格式
深居俯夹城, 平平仄仄平
春去夏犹清。 仄仄仄平平
天意怜幽草, 仄仄平平仄
人间重晚晴。 平平仄仄平
并添高阁迥, 平平平仄仄
微注小窗明。 仄仄仄平平
越鸟巢干后, 仄仄平平仄
归飞体更轻。 平平仄仄平
(二)七律的四种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格式
剑外忽传收蓟北, 仄仄平平平仄仄
初闻涕泪满衣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却看妻子愁何在, 平平仄仄平平仄
漫卷诗书喜欲狂。 仄仄平平仄仄平
白日放歌须纵酒, 仄仄平平平仄仄
青春作伴好还乡。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即从巴峡穿巫峡, 平平仄仄平平仄
便下襄阳向洛阳。 仄仄平平仄仄平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如:
蜀相 (杜甫) 格式
丞相祠堂何处寻, 仄仄平平仄仄平
锦官城外柏森森。 平平仄仄仄平平
映阶碧草自春色, 平平仄仄平平仄
隔叶黄鹂空好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两朝开济老臣心。 平平仄仄仄平平
出师未捷身先死, 平平仄仄平平仄
长使英雄泪满襟。 仄仄平平仄仄平
3.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如: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
见赠(刘禹锡) 格式
巴山楚水凄凉地, 平平仄仄平平仄
二十三年弃置身。 仄仄平平仄仄平
怀旧空吟闻笛赋, 仄仄平平平仄仄
到乡翻似烂柯人。 平平仄仄仄平平
沉舟侧畔千帆过, 平平仄仄平平仄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今日听君歌一曲, 仄仄平平平仄仄
暂凭杯酒长精神。 平平仄仄仄平平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如:
左迁至蓝关示
侄孙湘 (韩愈) 格式
一封朝奏九重天, 平平仄仄仄平平
夕贬潮州路八千。 仄仄平平仄仄平
欲为圣明除弊事, 仄仄平平平仄仄
肯将衰朽惜残年。 平平仄仄仄平平
云横秦岭家何在, 平平仄仄平平仄
雪拥蓝关马不前。 仄仄平平仄仄平
知汝远来应有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好收吾骨瘴江边。 平平仄仄仄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