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意义和做法
语文教学最应该落实的是什么?语言文字训练!
语言文字训练反映了语文学科的教学个性,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锻炼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语言文字训练又主要是依托听说读写几个方面的落实来体现的,所以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一、语言文字训练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由语言文字构成的,正是通过这一个个语言文字符号,学生才从中学得了知识,获取了信息,增长了能力。而从语文教学角度讲,学生学习一篇课文,其主要任务就是读课文中的语言,说课文中的语言,记课文中的语言,用课文中的语言,通过理解、记忆和运用,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最终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这便体现了语文学科教学的本质特征。了解了语文学科教学的本质特征,对于我们的教学意义重大,它可以使我们掌握语文学科的特殊规律,抓住它的本质,有的放矢地确定教学目标和开展训练,从而少走弯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语言文字训练的内涵和外延
准确地把握语言文字训练的内涵和外延,对于科学地实施语文训练有着重要意义。
“训练”之“训”是教师的训导和启发诱导,训练之“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反复操作,使学生形成某种能力和熟练技巧。语言文字训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语言文字训练,就训练内容而言,它应包括字、词、句、篇的训练;就训练方式而言,它应当包括听、说、读、写、思等训练。“听”“读”是一种“输入”行为,是人的耳朵和嘴作用于语言文字所反映的信息,通过各自的途径使信息存在人的大脑之中,达成主体的语言“内化”,有如电脑的“存盘”;“说”和“写”是一种“输出”的行为,是人的嘴和手作用于语言文字的凭借和途径,它的主要功能在于将内化的语言发表出去,达到扩展信息的目的,如媒体“播放”。 听、说、读、写、思等活动因素综合、协调地发展,才构成了人的综合语文能力。
三、关于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认识与实践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和目标都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突出“实践性”“综合性”特点。如温儒敏教授所谈到的,语文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语文教学可以因教师风格的差异而异彩纷呈,但是教学目标和内容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教学的种种举措和行为也都应该指向这个核心——语言文字运用。毋庸置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根本措施和有效途径还是语言文字训练,即听、说、读、写、思等训练。
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涉及如何认识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如何把握编者的意图以及如何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认识规律合理安排训练的过程等问题。
四、如何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一)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教师意识要提升
首先,对语文课的定位要准确。要弄清语文是什么?要处理好语文课与其他课的关系。如,语文课与思品课、科学课、历史课、美术课等的关系。
语文教材既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又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凭借。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老的话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应当利用语文教材这个例子搞好训练。教材中精当的用词、多变的句式、生动的描述、严密的说理、巧妙的构思……这些语文因素都是训练的素材。语文教师应当独具慧眼,善于从教材文本中发现语文因素,并具有凭借语文因素进行训练的意识。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由优美的文字构成的,正是通过这一个个语言文字符号,学生才从中学得了知识,获取了信息,增长了能力。从语文教学角度讲,学生学习一篇课文,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读,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欣赏课文中的语言,记忆和运用课文中的语言,通过阅读、理解、记忆和运用,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最终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
许多优秀的教学案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能够抓住教材中典型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辨析,以领悟其中的道理,积累相关的知识,体会作者如何把道理、知识等,用恰切的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并联系生活实际练习运用。
一个语文教师要从细微处彰显知识功底和训练意识,用善于发现的眼光在教材里能处处看到“语文”,在备课和上课中时时不忘语言文字训练。
(二)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目标定位要准确
一篇课文里面负载的信息往往很多,教师在教学时要对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做出准确的判断,要抓住关键,抓住重点,不要面面俱到。
因此,语文老师每节课都要根据教材的价值取向,确立好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选准训练点,再选择恰当的训练方式。
备课时选好训练点的关键是认真阅读课文,即“吃透教材”。语文教师应当以普通读者、教师、学生三种身份细读教材文本。学生学习一篇课文大致要经过感知、理解、赏析、迁移这几步,教师备课也要亲历这样的过程。训练点是在教师熟悉教材、字斟句酌的过程中确定下来的。只有老师吃透教材,才能确定恰当的训练目标,选择恰当的训练方式。不然的话,“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无法落实训练的。
要提高语言文字训练的效果,必须建立一个科学的教学目标体系。这个教学目标体系是由“新课标对该学科总体教学目标→年段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一个课时的教学目标”这几部分构成的。这就要求我们进行语言训练时,必须有明确、适度的训练目标,并使教师“教”的目标内化为学生“学”的目标。
(三)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训练重点要突出
许多老师有这种体会,当初步阅读教材的时候,似乎觉得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随着对教材的逐步熟悉和深入了解,又会觉得值得注意的东西很多很多,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筛选。一定要根据训练目标来确定训练的重点。有时训练重点选定了,教学思路理清了,一节课粗略的教学设计也就完成了。
语言文字训练必须在具体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听说读写训练中得到落实。
(四)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知识传授要巧妙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叶圣陶先生说:“所谓训练,当然不只是教学生拿起书来读,提起笔来写,就算了事,必须讲求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英,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们心知其故。”(《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也就是说,语言文字训练必须伴随着语言文字知识的训导。
教师运用语言文字知识指导语言文字训练,并非直接讲述语文知识,而是自觉地运用语文知识理解和处理教材,发现教材中那些足以启发学生发现语言规律的实例,在凭借这些实例开展训练中融入语言文字知识,引导学生在领悟语言规律的基础上形成语言能力。语文教师对于语言文字知识,不一定要经常挂在嘴上,但必须经常装在心里。
例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京口瓜洲一水间” ,这句诗中“间”该读那个音?第一声还是第四声?只要懂得一点格律诗词的知识,就知道要读第一声。因为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仄起平收,首句入韵,首联的格律平仄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间”在这里应是平声,且与后面的“山”“还”作为本诗的韵脚,均应为平声。所以,“间”应读平声,即第一声。如果在教学中碰到这一问题,老师可以介绍一点诗词格律的知识,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一下,学生马上就弄懂了,且获取了相关的诗词知识,语言文字训练就落到实处。
(五)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时机把握要灵动
语言文字训练不单单是教师有计划地预设的训练,其实,课堂上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出现了精彩的发言或发言中暴露出语言缺陷,这些都是训练的良好时机,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例如,一位老师在执教《月球之谜》一课时,有学生把“采回”误读为“带回”,教师借机让学生辨析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学生通过比较发现“采回”有开采、选择的含义。于是,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区别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学生经过一番探究之后,老师再进行归纳提炼,从而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性。这个过程也是训练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过程。
像这样的例子,是课堂上可遇而不可求的语言文字训练时机。它是自然生成的,不是刻意安排的。这体现了语言文字训练的灵动性。我相信像这样的例子会有很多,教学时如能随机应变,灵动处理,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语文课重视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的。可以说,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的灵魂。作为语文老师,始终要记住:语文,语文,语言文字!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老师首要的任务。正如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让我们扎扎实实地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吧!
(本文是笔者为龙湖区语文教师开讲座的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