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乡风物美家国情怀深——张碧珊“侨乡风情”系列画作赏析

侨乡风物美家国情怀深——张碧珊“侨乡风情”系列画作赏析

潮汕是著名侨乡,以独特的侨乡文化而闻名于世。2021年12月中下旬,第26届国际艺术博览会在广州举行,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张碧珊的“侨乡风情”系列中国画新作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观赏。侨宅、“平安批”(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暨家书)、“春盛”(流行于潮汕地区的一种有盖子的竹编礼篮)、婚嫁与春节习俗……张碧珊以独到的艺术眼光、精巧的创意构思,描绘出一幅缤纷多彩、内涵丰厚的潮汕民俗文化长卷,这些作品中饱含的浓浓乡情更是触动人心。

我们先来欣赏她画的侨宅——潮汕老厝(“厝”即老房子、传统建筑之义)。在侨乡潮汕,每个村落都有各具特色的老厝。这些老厝金碧辉煌,雕梁画栋,古朴典雅,素有“潮州厝,皇宫起”的美誉。当初过番下南洋的潮人都是从这些老厝走出去的。如今,不少老厝已濒临消失,成为非遗项目,作为历史文化印记亟待保护。

张碧珊自小就生活在潮汕老厝,对老厝怀有深深的感情。她决心把潮汕古建筑之美画下来,为地方文化遗产留影存照,以此抒发自己的乡情乡思,激发海外华侨的桑梓情怀。于是,她创作了一系列潮汕古建筑题材作品,如《潮汕老厝》《故园记忆——百载商埠》《美丽揭阳我的家》《古邑闹新春》等。

张碧珊的作品气势磅礴,反映出深厚扎实的笔墨功底。艺术家在写实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汇集多元素材,创作技法多样灵活。层叠法、叠透法、映衬法等综合运用,以书法功底入画,工写结合,工笔细腻,水墨浑厚,色彩斑斓而不艳俗,显得古朴大方,富有古画特质。

如古朴典雅的《潮汕老厝》,张碧珊以传统加创新的手法,惟妙惟肖地描绘了潮汕老厝的沧桑形象,墙角那富有潮汕特色的“泰山石敢当”也刻画出来了,连那记录岁月流逝的屋漏痕都表现得那样逼真。画面一角“飞来”一只俊俏可爱、似曾相识的燕子,再题上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作品把诗情画意表达得淋漓尽致。

再如《故园记忆——百载商埠》,画的是汕头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突出了中山纪念亭这一地标建筑,糅合了百载商埠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标志,有南生百货公司、胡文虎大楼、飘香小食店、侨批馆,还有潮海关,乃至现代的特区标志等,让人一看便勾起故园的记忆,怀念起汕头埠往昔的繁华景象。画面前景泼墨泛化,表现了原潮海关前面的大海,让人仿佛听到拍岸的涛声依旧……给观赏者留下了开阔的想象空间。作品在创作技法上,工写结合,浓淡相映,古今融汇,耐人咀嚼。

张碧珊作品在构思上的原创性更是令人折服。如她画的五行厝角头(山墙),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式样,并搭配潮汕工夫茶具、春盛等地方风物,表现老厝的布局讲究,以及潮人居室追求吉宅平安的生活风俗,充满文化底蕴。

张碧珊作品 《平安批》

“平安批”可以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产物和见证,是最具标志性的华侨文化名片之一。张碧珊在拜读了著名作家陈继明先生的长篇小说《平安批》之后,被书中宣扬的华侨精神所感动,特意以“平安批”为题材进行创作。该作品创意独特,以多姿多彩的“平安批”为画面主体,意象似潮人过番必坐的红头船的风帆,背景为茫茫大海,通过侨批往来载满乡愁的情景,来展现潮人敢闯敢拼、锐意进取的性格。题款“三江出海,一纸还乡”阐明“平安批”的来历,字画俱佳,相得益彰,颇具艺术震撼力。

张碧珊还创作了一系列侨乡风物画作。例如《过番三宝》(市篮、浴布、雨伞),《潮汕红桃粿》(节庆和喜事必备的粿品,即用米粉、面粉、薯粉等经过加工制成的小吃),还有根据潮汕歌谣绘制的《洋船到,猪母生》(寓意人丁兴旺、生生不息),反映潮汕风俗的《挽面嫁走仔》(新娘出嫁时用拉系丝线挽去脸上细毛以美容)等。每一幅作品都可谓别出心裁,乡情浓郁,富于地方文化色彩,从而使得作品具有了艺术性之外的更多文化价值属性。

纵观张碧珊创作的这一系列“侨乡风情”主题作品,无不充满生活气息又不乏艺术意蕴,于厚重的历史文化记忆之中,寄托了艺术家对故土的眷恋和热爱。有思想、有内涵、有情感、有温度的作品,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好作品!这些侨乡风情和潮汕乡土题材特色作品,不仅能勾起海内外广大潮人的乡愁,凝心聚力,也将成为人们了解侨乡、爱上潮汕的一扇窗,对于研究和弘扬潮汕侨乡文化,推动岭南乃至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走出去,均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本文原载于《南方日报》2022年1月16日)

张碧珊作品 《兰花》68cm×34cm 2016年作 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