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西子”永葆青春美丽

愿“西子”永葆青春美丽

历代描绘西湖美景、赞美西湖的诗词名句很多,在写景抒情诗方面,我最欣赏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诗人用细致入微的绝妙笔触,描绘了钱塘湖(西湖的别名)早春的迷人景色,令读者触摸到西湖的一派勃勃生机,仿佛身临其境,饱览其“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丽风姿。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杭州的美则尽在西湖。正如苏轼所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使杭州无西湖,如人而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透过杭州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杭州倚湖而兴、因湖而名、以湖为魂。没有西湖,杭州的兴盛就失去了依托,“人间天堂”的美誉就失去了内涵,“历史文化名城”就失去了根与魂。

杭州“三面环山一面城”,山环湖,湖映山,湖光山色两相和,构成了西湖独具魅力的自然美。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把杭州描绘成“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自唐代以来,历代都非常重视对西湖的保护与建设,不断赋予西湖以人工美,使西湖的灵山秀水更富特色与魅力。“钟灵中带风雅,毓秀中添文韵”,西湖成了自然美与人工美完美结合的典范。“天人合一”使西湖美到了极致。像“西湖十景”,匠心独运,构思独特,涵盖春夏秋冬、阴晴雨雪、自然人文,成为西湖美的最佳体现。

然而,再过百年、千年,甚至更长时间,“西子”能否保持青春,能否依旧美丽动人?这是一个值得一提的问题。在西湖的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废而不治”,导致西湖淤积。最突出的是,元灭南宋后,元朝政府认为南宋亡国在于耽溺湖山,为了引以为戒,对西湖“废而不治”。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明初,长达两百多年,以致西湖淤塞严重。直至明正德三年(1508年),杭州知府杨孟瑛力排群议,重浚西湖,开挖湖中田荡,加高苏堤,并修筑了“杨公堤”,才恢复了“湖上春来水拍天,桃花浪暖柳荫浓”的景观。清初由于战乱,西湖又复失修。顺治十一年(1654年),清世祖福临责令地方官修筑湖堤,蓄泄洪水,西湖景象有所更新。雍正二年至四年(1724—1726年),清政府再度疏浚西湖,用湖泥增培苏白两堤,堤岸补植花木,奠定了今日西湖之规模。据史书记载,从唐代到清末,对西湖较大规模的疏浚治理共有23次。新中国成立后,在疏浚西湖、绿化美化、景点建设、保护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西湖风景名胜区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胜地,杭州成了中外闻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就是有了对西湖的保护和治理,现在我们才能泛舟湖中,领略胜景。正如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所说,西湖若没有人工的浚掘,一定要受天然的淘汰。近年来,西湖风景区内的建设项目不断增加,景区城市化现象严重。因此,西湖的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不容忽视。

可喜的是,杭州市委市政府早已采取措施,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在建设大气、开放、繁荣的现代化大都市的同时,对西湖实施重点保护,保住秀丽清雅的湖光山色,彰显深厚的历史积淀,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展示古都的千年神韵,使西湖这颗天堂明珠更加绚丽多姿、璀璨夺目。

“华夏西湖三十六,唯有杭州著天下。”由杭州西湖的环境保护,我想到其他如西湖一样的名胜古迹,以及人类所有的自然生存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优化问题……但愿“西子”永葆青春美丽,但愿天下美景长在,但愿人类生存环境越来越好!

晚 春

[唐] 韩 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读诗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