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的告诫
唐代诗人王建的山水田园诗《雨过山村》把诗情画意和劳动生活融合在一起,极富生活情趣。读这首诗,想象诗人所描绘的山村雨后清幽美好的景致,体味农家忙碌和谐的生活情趣,勾起了我的一缕浓浓乡情。
我的故乡在粤东的一个农村,村中溪流环绕,也曾经板桥横斜。村子的南面还有个地名叫“竹园”,虽然不是集中栽种竹子的园子,却是一处小溪盘曲而流,翠竹夹岸,环境清幽的好地方。那地名要是叫“竹溪”会更恰切。
故乡的竹韵溪声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清澈的溪水潺潺吟唱,翠绿的竹子婀娜婆娑,溪岸那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我忘不了小时候在小溪里游泳嬉戏、摸石螺、抓小鱼小虾的乐趣。那溪流如村庄的血脉一般,循环于村庄的每一个片区。过去,各片区的货物运输主要用小船沿着溪流运送,而行人的沟通往来就靠一座座窄窄的木板桥。我的故乡真有“竹溪村路板桥斜”的景致啊!
家乡的小溪是村民们赖以生存的生命溪。过去,全村人吃的、用的,灌田、养鱼全靠这溪水。清清的溪水哺育着一代代村民,洗涤掉村民的苦涩和辛劳,浸泡着小孩的欢乐和梦想。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乡的面貌有了巨大的变化,新居鳞次栉比,高楼别墅林立。原来那些木板桥消失了,只留给老一代村民一个简朴的印象,现在都改为钢筋水泥桥或石桥。小路也改为平坦的水泥路了,路上汽车往来穿梭。小溪两岸,大路旁边,建起了星星点点的养鸡场、养猪场、小工厂、小作坊,原来清幽、淳朴的乡村笼罩着一些工厂的烟雾。而那清幽的竹溪只能无奈地承受从工厂作坊排出的废水、垃圾,溪流变得污浊不清,发黑发臭,水面上常常漂浮着死鱼、烂菜、塑料袋等。不知什么原因,翠竹几乎不见了影子,偶尔剩下的几株孤零零地在风中摇曳,好像在诉说着昔日的风韵、曾经的绰约。如死了一般的溪流更像淌不尽的眼泪,哭诉着曾经的清澈、曾经的鲜活。现在,别说饮用溪水,别说到溪里游泳、洗澡、洗衣,那水就连灌田、浇花都不行了。这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经济发展了,环境污染了。从物质的丰盛来看,生活水平是提高了,但是,从环境对人的影响来看,能算是生活质量提高了吗?真难说啊!俯首看溪流,侧耳听竹声,我仿佛听到它们的告诫:人类啊人类,你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千万要保护好自己的生活环境!你们不为自己的生存着想,也得为你们的子孙后代着想。美好的环境一旦被破坏了,就很难再恢复了。只有树立环境安全意识,让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人类才能永远繁衍下去。否则,破坏了环境,就是慢慢地毁灭自己!
题君山
[唐]雍 陶
风波不动影沉沉,翠色全微碧色深。
应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读诗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