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语文大师捧出的“心”——重读叶圣陶、夏丏尊合著《文心》

两位语文大师捧出的“心”——重读叶圣陶、夏丏尊合著《文心》

《文心》是叶圣陶、夏丏尊两位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别出心裁合著的作品,是一本介绍中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文知识的书。专门介绍语文基础知识的书很多,大凡学生读这种书都会感到枯燥乏味。《文心》却是一部“用故事的体裁来写关于国文的全体知识”[1]的书,是中学生很喜欢的书。该书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中生学习生活为载体,把指导学生读书写作的方法以及有关语文知识融合于中学生的生活故事中,“写得又生动,又周到,又都深入浅出”[2] 。如书中第二十八章讨论先读文选还是先读文学史的问题,王先生把一篇篇文选比喻为一枚枚小钱,把文学史比喻为钱索子。“没有钱索子,不能把一个个零乱的小钱贯串起来,固然不愉快;但是只有一条钱索子,而没有许多可以贯串的小钱,岂不也觉得无谓?你该反其道而行之,去找寻许多的小钱来贯串才是。”这个妙喻再生动明白不过了。再如,书中第二十章描写了同学们各抒己见争论小说与叙事文的区别,其中杜振宇的发言很扼要:“叙事文好比照相,只需把景物照在上面就完事了;小说却是绘画,画面上的一切全由画家的意识、情感支配着的。”读《文心》就能深深地体会到这本书“很合中学生诸君的脾胃,中学生得到此书,一定好像逢着什么佳节得到亲眷特为自己备办的难得的盛餐”[3]

对于学生来说,《文心》还是一部关于学习方法的书。许多学生对语文阅读写作缺乏兴趣,不喜欢学语文,也不懂得学语文的方法。我想,这本书就是最好的辅导老师了。书中描述了一班学生怎样在先生的指导下快乐有效地学习,就是很好的学习范例。读了这书不但能学到很多知识,而且能懂得怎样学习。如书中的第十三章写周乐华得到父亲的来信指点,懂得了“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他就处处留心,觉得“什么都新鲜,什么都有意义。他从蝉声悟到抑扬的韵律,从日影悟到明暗的对照,从雷雨感到暴力的难以持久,从雨后的清凉悟到革命的功用,从盆栽的裁剪悟到文字繁简的布置,从影戏的场面悟到叙事文的结构,从照片悟到记事文的法式”。“乐华把小小的手册放在衣袋里,心里一有所得,随时就写在手册上。”瞧,乐华的做法又给读者多少触发呢?本人教语文多年,常有一些亲友带着孩子来“讨教”怎样学好语文,我开出的“药方”就是《文心》一本,因而多次把这“良方”赠予孩子,然后再买再赠,至今也记不清自己买过多少本《文心》了。学生读《文心》而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兴味盎然中就学到了比较系统全面的语文知识,同时受到思想的熏陶,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学会了语文,也爱上了语文。

《文心》更是一本语文老师的书。因为它既是一部语文教科书,更是一部语文教学法!不说书中所介绍的有关语文知识是每个语文老师必须熟练掌握的,单说书中以王仰之先生为代表的老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就很值得学习和借鉴。该书的两位作者都是赫赫有名的文学家、教育家,从书中王、李、张诸先生和枚叔身上都能找到叶、夏两位大师的影子。虽然该书是八十多年前写的,但书中的教育理念、教育主张、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两位大师写书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当时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然而,有一些问题至今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单说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就有很多地方与现代所提倡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相吻合。如,“王先生讲解选文,采取学生自动的方式,自己只处于指导的地位……”这不就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吗?王先生面对周乐华的被迫退学,他说:“离开了学校并不就无从学习。学习的主体是我们自己!退学不是‘失学’,唯有自己不爱学习才是真正的‘失学’。”这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学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现在依然在强调这个。书中第二十一章描写一群同学热烈讨论“文句的调子”,各抒己见、相互补充、深入探究,这不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吗?王先生教育学生“用功不可偏重。各种科目都是必要而有关联的。一般中学生往往有偏重某一科的毛病,这是很不对的”。他针对学生面临毕业会考产生紧张的情绪,说:“会考到底不是什么要紧的事……要紧的还在于学习了各种科目,是否真能充实你们自己,是否随时随地可以受用。这是成功与失败的标准。”这正是当今倡导的素质教育的观点呀!

此外,书中处处可以感受到两位大师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民主宽松的教学风格、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大语文的教学观,特别是文道结合、教书育人的教育思想。

我常常想,针对学生喜欢读小说、故事的特点,要是当今再有哪位大师写出像《文心》那样,甚至超越《文心》的作品,把更多的学科知识、方法理念等,熔铸于学生喜欢读的材料中,就如良药藏于美食中,让争食者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样的书肯定会受到欢迎的。真希望大师再世!

读过本书,我老是在揣摩书名为什么叫“文心”。我首先想到古代的《文心雕龙》,该书的作者刘勰在其“序志”中说:“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者美矣,故用之焉。”叶老和夏老肯定是借“文心”来“言为文之用心也”。我再想深点才恍然大悟,《文心》不就是两位语文大师捧出的心吗?那是著名教育家火热的心,是至诚的心,是至善的心,是至爱的心!(叶老的两个儿子一个叫至诚,一个叫至善,似可印证此心)我想,没有这样诚挚的心,绝不能写出这样震撼心灵的书来。读着书中的文字,仿佛感觉到两位大师暖暖的心在跳动,而读者被激起的学语文爱语文的热血在奔腾!因此我敢说,中小学师生没有读过《文心》,真是一种遗憾!

记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作为一名初登教坛的教师,有幸捧读《文心》,那真是如获至宝,手不释卷,把它当成了我和我的学生教与学的指南。今天再读《文心》,细细品味,掩卷遐思,真是再一次享受到一顿“难得的盛餐”,再一次聆听大师心灵的音符,更觉得它既是中学生必读的书,也是语文老师必读的书。情之所至,作七绝二首,把这“盛餐”推介给广大师生朋友吧:

大师至爱捧文心,八十余年影响深。

读写知识融故事,堪称教学指南针。

倘若大师能再世,文心再捧笔生花。

蜜蜂采蜜逢春艳,学苑尽皆嗜书娃。

【注释】

[1]及下页

[2]及下页

[3]均见陈望道1934年为《文心》出版时写的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