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鱼”和“授渔”——一个教学细节的比较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的《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写圆明园的整体布局的一小段是: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有两位老师分别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他们对上面这一段的解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甲老师让学生读一读这一段之后,出示了一幅圆明园的布局图,并指导学生看图,了解哪是“圆明三园”,哪是“许多小园”,怎样构成“众星拱月”的格局。学生就“按图索骥”,理解了这一段。
乙老师则是这样处理这个教学细节的。首先,要求学生读一读这一段,理解每一句话;然后,让学生通过想象把圆明园的布局图画出来(画出大体位置即可);接着,老师巡视画的情况后,挑选几张画得好的,用投影展示给全班同学看,并指导学生图文对照,看看这图画得对不对,评评谁画得好,从而弄清“圆明三园”和环绕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的小园的位置关系,同时,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众星拱月”“环绕”的意思。学生是通过画图而明白这一段的内容的。
两位老师教学同一内容,同样达到了使学生了解圆明园的整体布局这一目标,但教学方式不同,反映出教学理念的不同,教学的长期效果也肯定不同。相比之下,甲老师的教学方式是陈旧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方式,是“授之以鱼”的方式,学生是被动的,虽然学生达到“学会”,明白了圆明园的布局特点,但这个结果是老师教给的。而乙老师的教学方式是“授之以渔”,反映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老师引导着学生动口读书,动脑思考、想象,动手描画的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读懂了课文,自己获取了知识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长此以往,学生不但“学会”,还逐步地“会学”。
我们总是高喊要改变过去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的陈旧教学观念,提倡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等,上述教学例子,不就是我们所要改革和倡导的颇具代表性的例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