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联话寿庆

读联话寿庆

寿庆,也称“做寿”或“做生日”。现在的人,无论长幼,都时兴过生日,吃生日蛋糕,唱生日歌,开生日舞会,宴请宾客,不一而足,讲究也极少。旧时“做寿”是有很多讲究的。虽然做生日的意义都在于祝福,但是,旧时一般男女不及五十岁的,只称“过生日”(或“小生日”),不称“做寿”,因为民众认为小孩、青年做寿是不妥的,要折寿。只有到了一定年龄,一般是五十岁,而且须儿子娶妻或女儿出嫁方可进行寿庆,接受儿孙亲朋的祝寿。五十岁称为“上寿”,其寿庆称为“大寿”或“大生日”,以后每十年做一次“大寿”。各地做寿的讲究有所不同,有些地方忌五十岁做寿,认为五十是一百折半,不吉利,故六十岁才“上寿”。每十年一次的“大寿”都比较隆重,但“做大寿”并非真正在逢十这年的诞生日举行,而是提前一年做,谓“做九不做十”,即六十大寿在五十九岁做,是为避“十全为满,满则招损”之讳。有些地方不贺百岁寿,也是忌百岁满招损之讳。一般地,寿庆是在寿者的诞生日举行,但也有些地方寿庆不在诞生日,而在春节举行。如果寿者夫妻双双同龄,则称为“双寿”。

旧时凡大办寿庆的,多是富贵人家,贫穷人家不做寿,俗话说“富做寿,穷做亲”。富贵人家的寿庆礼仪大体是:发请柬,办寿品,备宴席,设乐队,张灯结彩,悬挂寿星、寿幛、寿联,请戏班子演戏,亲朋好友赴寿宴、喝寿酒。亲友前来祝寿,要送贺礼,一般有寿幛、寿联、寿酒、寿桃、糕点、面线等,但忌送钟,以避“送终”之嫌。寿庆时,贺客盈门,鸣炮送礼,鼓乐齐鸣,寿星端坐太师椅,接受晚辈叩拜。寿宴开席,寿者先举箸,首进寿面,象征长寿。席间亲友不时向寿者举殇祝福,说吉祥语。

名门望族的长者做寿,很讲究寿庆仪式。厅堂中置香案,案头寿烛高燃,堂中悬挂寿星图或松鹤图,两边贴寿联。通俗的寿联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横批则写“寿星高照”“松龄鹤寿”等。高雅者则挂上特意撰写的贴事对人的祝寿联。

“喜溢椿庭椒盘献瑞,欢承萱室柏酒称觞。”就是一副寿联,而且是一副“正月双寿”联。此联以简练的十六字就描绘出儿女向父母祝寿的喜庆情景:时逢元春,寿翁寿婆同龄双庆,新春乐与寿庆欢交合在一起,合家团聚,家人恭恭敬敬地献上椒盘,斟满柏酒,举觞贺寿,喜气盈庭,祥瑞满门,怡怡尽乐。

(本文原载于陈奇峰主编《名联颂中华》)

张碧珊作品 《富贵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