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教学教研的几点思考

对语文教学教研的几点思考

课程改革的大潮汹涌澎湃,牵动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心。面对新课改,语文教学该如何顺应课改的要求,步上新的台阶,值得我们思考。

一、进一步树立大语文教育观,重视语文教育

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语文教育不仅仅限于课堂,不仅仅限于课本,不仅仅限于书本。如果学生每学期仅仅读教材所编的课文,就是把那几十篇课文都读得烂熟也是很有限的。其实,生活处处有语文,时时有语文。语文教育必须从课堂拓展到课外,从校内拓展到校外,在开放的、动态的社会环境里进行。也就是说,必须联系生活实际,扩大语文教学的时空范围,使学校语文教育、家庭语文教育和社会语文教育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目前,还有相当部分的语文老师,存在着比较狭隘的语文教育观,只教书(书本、课本),不教学生读书(指会读书、多读书),因此,要努力促进学校的领导和老师,进一步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更加重视我们的母语教育——语文教育,多创造环境和条件,促进学生爱读书、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让学生在学校、在家庭、在社会,时时处处学语文、用语文。

二、进一步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

优质师资是教学质量的保证。课程改革的成败,师资是关键。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学,就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而师资队伍中,青年教师更是课改的主力军。课程改革起步的快慢、进展如何,首先看这支主力军的精神状态和能力水平。因此,必须着力青年教师的磨炼与成长,努力提高师资的能力水平,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目前,我区小学语文教师水平参差不齐,部分老师教学观念比较陈旧,学科专业知识储备不足。教师的水平制约着教学的水平。因此,希望各级领导都来做关心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者,为教师提供学习、锻炼、提高的机会和条件,想办法促进教师专业技术能力的提高,做好“四鼓励四提高”:鼓励教师多读书,提高个人素养;鼓励教师多开课,提高课堂教学水平;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奋发向上,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

特别要大力鼓励教师读书,促进教师提高文化底蕴。我们常常用一桶水与一杯水来比喻教与学的知识关系。而教师要蓄得这一桶水乃至一池水,必须吸收每一滴细流。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教书,应该教学生如何读书。要学生读书,教师首先自己要带头读书。宋朝书法家黄庭坚曾说,人三日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对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言语无味。虽然未必如此,但作为一个教师,经常读书,至少能不断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对于教育学生才会蓄足“水源”,不至于枯竭。

三、进一步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会什么呢?回答是“学会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只有通过学习的过程形成学习能力,才能终身受益,学到更多的知识。因此,要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掌握必要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常常有人问我:“孩子的语文成绩不好,你说怎么办?”我说:“我认为学语文没有什么捷径。如果有,那就是多读、多写。语文能力就是在语文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提高的。请你叫孩子多读书,养成勤读书的好习惯吧。”

四、进一步研究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为初中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阶段是育人工程的基础。基础不牢,再好的蓝图都无法实现。在教育的现实生活中,常见高中责怨初中,初中责怨小学,小学责怨幼儿园,幼儿园责怨学生家长,而家长怨谁?咱们就别互相责怨了!小学就一定要为初中奠定坚实的基础。小学的老师们一定要把握好课程标准,夯实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并在知识联系、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手段、学生学习习惯等方面,为学生逐步过渡到初中阶段做好准备。所以,应该研究研究小学与初中如何有机衔接的问题,从而更好地落实课程改革。

让我们以崭新的观念、饱满的热情、科学的态度、理性的方法迎接新的挑战,期待课改的成功!

【本文为汕头市第7届小学语文教研会交流材料(节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