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惠不夷中庸之道
“不惠不夷君子所处,好山好水幽人之居。”这是一副修身联。上联用典,出自汉代扬雄《法官·渊骞》:“不夷不惠,可否之间也。”惠,指柳下惠,春秋时鲁国人。此人既有安邦之才,又具正人君子之风,以善于讲究贵族礼节“坐怀不乱”而著称,但他不善变通,一直未被重用,只做过士师(管刑狱)这样的小官,且因他刚正不阿,三次被罢免而无怨言,成为“被遗落的贤人”,孔子评他:“降志辱身,言中伦,行中虑,斯已矣。”上联中的“夷”,即伯夷,商末孤竹君的长子。孤竹君在位时,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到了孤竹君死后,叔齐要让位给伯夷,伯夷以为逆父命而不受,遂出逃,而叔齐也不肯继君位,跟着出逃。后来二人投奔西周,遇周武王兴兵伐纣,伯夷叩马而谏,还责骂武王,武王手下欲动武,被姜太公制止,后来武王灭商,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伯夷、叔齐让国、不食周粟的行为得到了儒家的大力推崇,司马迁说他们“得夫子而名益彰”。实际上,商朝末年,纣王无道至极,武王伐纣是“顺乎天应乎人”的,而夷、齐的谏阻和耻食周粟却显得不能变通,过于固执、偏激,有逆历史大潮之嫌。所以,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指出,历史上歌颂这两个人物,是颂错了。
回到对联上来,上联表明了主人立身处世的态度:不做柳下惠,也不做伯夷,不要像他们那样不肯变通,偏激行事,处世极端化。这反映了主人自我约束、不偏不倚、恪守中道的中庸思想,反映了主人的人生观、处世观。下联则言主人择地而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荀子·劝学》)。这反映了主人隐世避俗、修养自身、自得清高的品格追求。“好山好水”典出南宋岳飞《池州翠微亭》诗:“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幽人”指隐居的高士,历代诗人多有咏及,如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韦应物《秋夜寄丘员外》:“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联语中“君子”“幽人”皆主人自谓,表明主人以“君子”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修身养性。
这副对联,渗透出浓郁的儒学气息,体现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在人格修养方面有积极的影响。譬如,建设和谐社会,要求国人养成一种中和、平正、有序、适度、合律的和谐品格,强调自我修养,提高国人素质,追求完美的人格,如《礼记·中庸》所说:“致中和,天下位焉,万物育焉。”当然,此联中也存在隐世避俗、自命清高的消极因素,与当代社会生活的如火如荼、积极上进、奋发图强、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相背离。我们品赏此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本文原载于陈奇峰主编《名联颂中华》)
正月双寿联
佚 名
喜溢椿庭①椒盘②献瑞,
欢承萱室③柏酒④称觞⑤。
【注】
①椿庭:《庄子·逍遥游》说“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因以大椿喻长寿。《论语·季氏》记孔鲤趋庭受父训,后因以“椿庭”指称父亲。②椒盘:盛有椒的盘子。古时正月初一日用盘进椒,饮酒则取椒置酒中。③萱室:萱,古人以为可使人忘忧的一种草。萱室,借指母亲的居室,也借指母亲。④柏酒:柏叶酒。古代习俗以为春节饮之可以辟邪,使人长寿。⑤称觞:称,举起。觞,酒杯。
【读联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