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世界的艺术呈现:中国现代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研究》简介
《心理世界的艺术呈现:中国现代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研究》这本书是由.何雪凝著创作的,《心理世界的艺术呈现:中国现代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研究》共有42章节
1
序
文学的中心是人,随着对人认识的深入,文学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扩大。文学“向内转”聚集人幽微复杂的内在世界,探知长久被压制、被漠视的心理,是时代对文学提出的必然要...
2
目录
目 录 序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学术研究回顾 三、范围界定 第一章 心理现实主义小说渊源探微 第一节 产生之文化语境 一、现代人学观念的确立 二、哲学、心...
3
绪论
...
4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古典小说苦心经营的是情节,在情节结构的秩序体系中追求“善恶有报”之类意义的传达,人物并不是小说创作的目的。针对这样的小说传统,李健吾曾明确指出,“奇巧的情节...
5
二、学术研究回顾
为了尽量避免由于命名的混乱而造成研究的疏忽和遗漏,本书在对此类型小说作学术研究回顾时,不仅限于对明确命名为“心理现实主义”的相关材料进行梳理,而是对现阶段所能搜...
6
三、范围界定
正如上文简要提及的,研究评论界是在两种大相径庭的意义上使用“心理现实主义”这一概念:一是指在遵循外部客观世界真实性的前提下,强调通过对人物的心理刻画和细致分析,...
7
第一章 心理现实主义小说渊源探微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出现必然有其特定的条件,只有在相关条件的推动下,才有可能形成此种艺术之形式。中国古代传统小说当然也有细腻描写人物心态的优秀作品,如《红楼梦》《...
8
第一节 产生之文化语境
...
9
一、现代人学观念的确立
心理现实主义小说聚焦的视域从外在世界转为人的内在心理世界,聚焦的中心是个人无限复杂的主观经验与感知,这表明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将个人独特的生命存在凸显到首位,而其根...
10
二、哲学、心理学的知识储备
新的人学观念的确立为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家转向对心灵世界的探索提供了认识论上的基础,促使小说家产生了从“个人”转向个人化心理的言说欲求。然而,仅有认识准备和言说冲动...
11
三、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
新文学革命之初,陈独秀提出“平易抒情的国民文学,新鲜立诚的写实文学,明了通俗的社会文学”[27],明确地表达了对西方19世纪现实主义创作学习的倾向。但是,随着作...
12
第二节 域外模型与中国化
在新文学的草创时期,对于急需摆脱过去,迫切期望建立新文化体系的中国新文学建设者们来说,如何以最经济、最快捷的方式达成目的,是他们最初思考的中心,思考的最终结论便...
13
一、对域外模型的引进及模仿
小说对心理世界的探索,本身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形成潮流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但在这之前,如爱伦·坡、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具有先锋意识的小说家就已将笔触深入人物复...
14
二、接受中的龃龉及中国化——以对亨利·詹姆斯的接受为例
在对域外文学的接受过程中,作家先在的认知体系和心理结构势必使接受成为复杂变换的过程,从而形成独特的影响结果。本部分以亨利·詹姆斯对中国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影响为主...
15
第二章 “经验”主导下的小说观
“经验”是主观个体对客观事物的印象、认识、感受、体验,“经验”来自客体,但又不同于客体,是主体心理化的产物,属于主观精神层面。主观“经验”是现代文明的认知结果,...
16
第一节 关于“经验”的认识
以往认为,人是生活的,是伦理的,是秩序的,甚至也是物质外在的,但唯独不是个人自己的,所以小说中的人物是千篇一律的才子佳人、帝王将相,这些人物有身份,有外在标记,...
17
第二节 “经验”视域下的小说观
以个性化的主观经验为核心,心理现实主义小说深入人独特复杂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人心灵地图的凹凸,在表现对象、结构、环境这三大小说范畴中,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形成了与现实...
18
一、“内心生活”成为表现对象
心理现实主义小说重视个人化经验以及由此形成的个人化心理,其根本目的是在主观经验中确认个人的价值,基于此,小说中的人物就必然不是客观生活与社会关系的部件,而是既包...
19
二、对有机结构观的反叛
“结构”这一概念,是在现代小说中才出现的,“现在我们说到新的小说,它的形式与前面说到的章回小说不同,就是和古代以前的小说也不同。它注重结构和人物,唐宋以前的小说...
20
三、主观的氛围取代客观的环境
中国传统小说主要是以情节故事为中心,“环境”极少引起作家的注意,即使是像《水浒传》《红楼梦》这样的小说,虽有一定数量出色的景物描写,但“环境”仅仅是作为文学烘托...
21
第三章 心理世界探索中的主题开拓
由于表现对象的转移与突破,心理现实主义小说所关注的主题就与现实主义小说和浪漫主义小说有着巨大差异。现实主义小说关注的焦点是客观物质世界以及人的外部关系,而心理现...
22
第一节 时代的苦闷与颓废
20世纪初,中国封建礼教体系的根基被破坏,新的人学观念建立,青年们追求个人自由,向往美好情爱,对理想满怀希望。但是,封建王朝的轰然倒塌并未带来光明的未来,社会仍...
23
一、希望与幻灭
“五四”中对“人的发现”让“个人”走向历史的舞台,“个性解放”成为青年们最大的追求,为此,他们冲出家庭的藩篱,去追寻自己向往的新生活。但是,因袭了几千年的传统观...
24
二、压抑与禁忌
经历几千年封建统治的中国,终于在外力的胁迫下进入了现代化的进程,中国现代化的突出标志之一,就是对人的重视与解放。在古老的旧中国,个人是整个封建秩序上的一个没有特...
25
第二节 生存的孤独与寂寞
“孤独”是个人的一种深刻的心理体验和情绪状态,它与排斥、疏离、隔绝等紧密相关,存在主义的先驱者里尔克将“孤独”和“寂寞”认定为人的根本存在状态,“它根本不是我们...
26
一、漂泊与怀乡
“漂泊”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孤独生存境遇的典型表现,这是因为在20世纪初的中国,一方面,社会巨变摧毁了家族制度与士子进仕的途径,在古代还能通过科举一展宏图的读书人...
27
二、不可消弭的隔阂
从西方存在主义的角度来说,孤独和寂寞是人存在的常态,人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中发生了异化,导致人与人之间产生了隔膜。存在主义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不可能的,因此...
28
第三节 生命的异化与荒诞
“荒诞”作为审美对象是西方现代文明的产物,从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的文学作品便出现了对“荒诞”的沉思,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哈姆雷特》、歌德的《浮士德》、弥尔顿的《...
29
一、生命的异化
中国长久以来的发展历史是充满了乡土气息的农耕文明,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是浸入中国人血肉的生活方式,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的第一句话就明确概括了中国的社会属性,“从...
30
二、存在的荒诞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战争战乱频繁、价值标准坍塌、生活颠沛流离,围绕着人的一切都变得虚幻又无意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中,个人精神愈加惶恐不安,知识分子既对黑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