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异化与荒诞
2025年08月10日
第三节 生命的异化与荒诞
“荒诞”作为审美对象是西方现代文明的产物,从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的文学作品便出现了对“荒诞”的沉思,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哈姆雷特》、歌德的《浮士德》、弥尔顿的《失乐园》等作品,都表达了人生命运无常、信仰崩塌的观念。经过爱伦·坡小说创作的推动,到20世纪初,在乔伊斯、卡夫卡、海明威、加缪等作家的小说中,“荒诞”成为一种重要主题。“荒诞”由文艺复兴时期蕴含于文本中的观念色彩而逐渐成为20世纪的主导性主题,其地位在文学创作中不断强化,这背后其实是社会环境的改变:宗教的坍塌让人失去精神支柱,科学技术的发达凸显人自身的渺小,社会秩序的按部就班促使人感受到自我的异化,更何况还有不间断的政治经济危机、战争战乱冲突,使生活在困境中的人们失去了对启蒙理性与宗教信仰的信任,生存的困境在文学中被深刻体悟,“荒诞”因之成为文学中的重要主题。
西方的“荒诞”主题产生于高度发达的经济物质条件之中,同时也与“上帝死了”这一宗教焦虑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有学者认为,从这一角度看,中国现代文学由于并不具备西方经济、宗教的土壤,难以产生真正的“荒诞”主题,并将之仅仅视为对西方文学的模仿。但事实上,中国现代文学中存在着自己深刻的“荒诞”主题,与西方现代文学中的“荒诞”有着相似的“情感结构”,即都在主体内心世界经历了信仰的摧毁与瓦解,面临着前路的迷茫与无措,“人对生活世界的具体性、价值世界的具体性都有一种无从着落的感觉”[19]。“荒诞”主要是主体内心世界的感受,心理现实主义小说以对个体内在经验世界的表现,从生命的异化与存在的荒诞两方面对“荒诞”主题进行了深刻的揭示,表达了处于中国大变革时代的个体对生存状况的个性化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