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古典小说苦心经营的是情节,在情节结构的秩序体系中追求“善恶有报”之类意义的传达,人物并不是小说创作的目的。针对这样的小说传统,李健吾曾明确指出,“奇巧的情节的组合”与“优美的叙述的文笔”是中国传统小说最为突出的表现,相应地,人物及人物的心理表现则极为“粗疏”,人物不是独立的、活生生的人,其行为不是自发地进行,而是在承受作者与社会的种种教化性要求,“男女多是傀儡,或者类型,缺乏明显的个性,深致的内心的反映”,小说仅仅停留在“人生的戏剧性的表皮”上。人物缺乏“深致的内心的反映”,小说就称不上是关于“全人”的活动的观察,也谈不上“艺术的自觉”。[1]

瞿世英同样强调,纯客观的描写仅写了半个人,不是人的全部。也就是说,要真实地反映人生,对人心灵的探索就是必然的。因此,从文学思潮的变迁而言,现代文学呈现出向内转的显著趋势,小说从描写外在物质世界转向深掘人的内在心灵世界,从对故事情节的编造转向对人物主观经验的细腻描摹。而小说从客观物质转为主观感受,被公认为文学的进化,所以,沈雁冰称赞托尔斯泰、屠格涅夫、亨利·詹姆斯等“伟大”的小说家将人物的心理变化看得极重要,“乃是小说艺术上一大进步”,表现了近代小说趣味中心的重大变迁。[2]穆木天认为,从“外面的写实进到心理的写实”这一转化是写实小说必需的进化过程。[3]石凌鹤推崇陀思妥耶夫斯基、亨利·詹姆斯、司汤达等巨匠在心理解剖方面的描写已臻至境,“再没有什么可以附加而且也不能再附加了”。[4]除了文学本身的进化发展促使小说转向人的内在世界外,西方科学、哲学、文艺思潮也为中国现代小说带来全新的文学视野、文学思维以及文学技巧,从而建立起新的小说观念和小说类型。西方现代心理学为中国小说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方法论指导,塑造了小说家新的知识结构与认知方式,帮助他们摆脱传统小说乃至同时代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小说的积弊,站在新的视角去观察人、感受人,进而真正进入“深致的内心”,细细解剖人物幽微晦涩的感知世界,探索其无尽的奥秘。同时,域外的心理小说为中国小说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板,从爱伦·坡、陀思妥耶夫斯基、安德烈夫等,到亨利·詹姆斯、伍尔夫、普鲁斯特、福克纳、乔伊斯等,在这些世界心理小说大师们的滋养下,鲁迅、郁达夫、废名、施蛰存、穆时英、徐訏、无名氏、张爱玲等作家进行了自发自觉的艺术借鉴,力图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挖掘人“灵魂的深”。至此,思想基础与实践模板都已具备,小说家真正开始了对“深致的内心的反映”的主动追求,完成对“全人”的观察,实现“艺术的自觉”,最终形成一种致力于探索个人经验、感受与内在心灵世界的新的小说类型,即中国现代心理现实主义小说。

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关注的焦点是人的无限复杂的感受及心理,其中心就是个人意识的自觉与扩张,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将自我的主体性地位凸显到首位,重视对主体内心世界与自我体验的展示,真切地追求对人性心理现实的表达,从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自我关照的方式,扩大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表现空间,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同时,心理现实主义小说也是一种重要的话语建构表达,无论是宣称“人物之重要,乃在人内部精神上为人所看不见的地方”[5],抑或高喊“艺术的结晶,便是主观——个性的情感”[6],无不表明小说家期望从以往伦理秩序的压制中突围,从而建立个人话语体系。心理现实主义小说通过对主体的内在探寻,对人的本质认识的深化,从个人角度实现打破传统乃至集体的公共叙事对话语垄断的目的。因此,对心理现实主义小说进行研究,在文学与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多重互文的关联中,探寻西方文化及文学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在碰撞、吸收、融合等过程中形成的张力,认识这种话语得以可能的条件与小说家进行此种话语实践的规则,在“启蒙”“救亡”语境下探寻创作主体深层复杂的表达欲求,可以进一步洞察历史的褶皱与细节。

但是,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却是一个具有极大争议的研究范畴。对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研究,最富争议的问题是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到底属于现实主义领域,还是属于现代主义领域。温儒敏教授将心理写实小说与心理分析小说分为截然不同的派别,认为心理写实是偏重心理刻画的现实主义手法,而心理分析则属于现代主义。学者李旦初认为,意识流文学产生以后,沿着两条根本不同的道路发展,形成两种性质不同的流派:一是以亨利·詹姆斯、乔依斯、弗吉尼亚·沃尔夫等人为代表,沿着反现实主义或非现实主义轨道滑行,形成欧美正统的“意识流”派;二是以鲁迅为代表,沿着现实主义的广阔道路前进,形成“心理现实主义”流派。柳鸣九明确将心理小说分为心理现实主义小说与心理现代主义小说,认为心理现实主义小说既以细致深刻的心理剖析见长,又蕴含着丰富的现实意义,而心理现代主义小说则发掘与表现内心深处的复杂成分,趋向于表达艺术哲学意义。

袁可嘉等学者则主张将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归属现代派,认为现代派作家用心理现实主义来和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相抗衡,在艺术与生活、现实和真实的关系上,现代派作家强调表现内心的生活、心理的真实或现实,即使描写外界的现实,也只是通过它来表现作者(或人物)的主观感受。盛宁教授认为,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因袭了亨利·詹姆斯开创的小说类型,小说家们往往不再从金钱、阶级地位和社会欲望等方面去看待现实,而趋于从无限复杂的个人关系以及知觉上的差异来进行观察。曹顺庆教授也认为,经由心理现实主义,文学实现了向现代主义的过渡。在一些具有教科书性质的著作中,心理现实主义甚至直接被等同于意识流等现代主义,如李胜利、陈庆予编著的《艺术概论》,王耀民的《主义词典》,王世德的《美学辞典》,游清泉等人主编的《新编现代知识词典》,尹均生主编的《中国写作学大辞典》等。

伴随着心理现实主义到底归属何为的问题,心理现实主义小说还是一种术语使用相当混杂的文学形式。在某些情况下,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等同于心理主义小说、心理体验型小说、意识流小说等。这一形式并非当代才形成,早在民国时期,对此类型小说的命名就已五花八门。如黄厚生编写的《小说上的诸主义》将探求潜伏在表面事实之下的精神心理的作品称为“新浪漫主义”[7]。在傅东华主编的《文学百题》中,沈起予在“什么是新浪漫主义”一节也将专注主观探索的作品称为“新浪漫主义”。[8]赵景深、王任叔、萧乾等则将之称为“心理主义”,石凌鹤、赵家壁、穆木天等又将之称为“心理写实主义”或“心理的现实主义”或“心境主义”。诸多称谓,不一而足。

对于从“五四”就已经出现并蓬勃发展的心理现实主义小说,除了其本身所具有的独特审美特性极具研究价值外,其混乱命名现象背后潜藏的作家和批评家的文学观念、文学选择乃至更深层的文学龃龉,同样极富研究意义,因此,对此类小说进行探讨是极其必要的。

应该说,现代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地位与价值开始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其研究视野也逐渐开阔,但关注度还远不够。截至2017年,对《全国报刊索引》和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所收录的心理现实主义研究论文进行调查分析,以“主题”为搜索关键词查阅到约1890条研究文献,排除其中重复的570条后,属于外国文学的有890条,属于中国文学的有430条。而在这430条研究文献中,按照相关性进行细致筛选,最后得到不足其中1/5的与20世纪上半叶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研究相关的文献,相对于新文学时期丰富多样的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就数量上而言,这些研究与小说文本极不相称。这些研究成果对许多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不够系统,关注的话题较为分散,缺乏整体性,对民国时期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整体性研究,在学术界几乎为空白。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还没有被充分开掘出来,心理现实主义小说仍是一座有待挖掘的富矿。本书力求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现代文学的特定社会历史语境,重新整合心理现实主义小说文本,探索极其混杂的术语如何在新文学时期不同作家和理论家笔下获得生机,变得生动、鲜活、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