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现实主义小说渊源探微

第一章 心理现实主义小说渊源探微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出现必然有其特定的条件,只有在相关条件的推动下,才有可能形成此种艺术之形式。中国古代传统小说当然也有细腻描写人物心态的优秀作品,如《红楼梦》《花月痕》等,但这样的作品首先在数量上极少,其次,由于古代伦理文化与道德哲学的禁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个人的精神世界处于被漠视的状态,所以古代小说中即便是有意表达人物心绪,也基本上以外观化的方式来处理,如《儒林外史》中通过人物动作、衣着等表达人物心理。清末民初之时,由于社会环境、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文化生态等诸多因素的改变和推动,小说的艺术形式出现了重大变革,在一部分作家的创作中开始出现融入叙述者心绪的小说,这类小说被周作人称为“抒情诗的小说”。这类小说主要呈现较为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也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人物心理的描写,但此时小说大多描写的仅是一些表层的、简单的心理,未涉及对个体心灵世界的整体探索,基本上还是以故事的情节建构作为小说的中心。

而真正区别于传统小说模式、摆脱传统文化桎梏的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只能出现于“五四”时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五四”时期所具备的各种特定条件促使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这些变革又进一步产生了新的话语资源,不同于以往的表达诉求以及相应改变的表达方式。正是在现代人学观念、西方心理学浪潮以及西方文学影响等一系列条件,现代心理现实主义小说模式得以真正出现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