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形式实验

第四章 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形式实验

瞿世英在《小说的研究》中提到,中国传统小说的一个突出缺点在于“不能描写,不能刻画”,因此致使作品中的人物只是一种没有个性的模糊的存在。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瞿世英指出是由于古典小说里没有对“人的研究”。以往小说关注的内容是物质方面的,因而所采取的小说手法和技巧也主要是擅长刻画外部物质环境。然而,正如刘呐鸥所言:“文艺是时代的反映,好的作品总要把时代的色彩和空气描写出来。”[1]随着时代的改变和文化观念的变化,人们愈加注意到人的生活应该不仅包括物质方面,更包括精神、心理方面。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在新的人学观念的基础上,以现代心理学、哲学为杠杆,撬动起以往要么被漠视要么未被认识的心灵宇宙,向着人心灵深处的印象与经验发掘,对于心理现实主义小说而言,人除了社会关系的内容外,更为重要的是关于心理的内容,正是在这些曲微幽深的心灵世界中,“个人”才得以凸显。心理现实主义小说认为,在一切人所能了解的现实里,“没有再比自己心灵更为容易接触的现实”[2],即使观察到的是事物外表,其实也只是个体心灵之中的印象与观念。因此,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将表现个人内在经验世界作为小说的主旨,注重个人内心世界的建构与表达,在对心灵的探寻中彰显生命的需求,其实质是凸显主体的经验与感受,更深一层则意味着从个人角度来建立福柯所说的“细小的和看不见的文本”,从而实现打破传统乃至集体的公共叙事对话语垄断的目的。在这一中心的要求下,传统的小说艺术形式或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艺术形式必然难以实现对个人心灵世界的深度探索,对新的艺术形式的实验与运用成为实现目标的必然。

区别于现实主义表现人的物质和社会关系,也不同于浪漫主义表现人的真、善、美的情感,心理现实主义小说专注于表达人的包括非理性内容的主观经验与感受,而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是完全异于外在物质客观世界的,新的表现对象需要新的表现形式。形式表现内容,但形式又不是内容的附属,它本身具有认识论的价值和意义,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世界的特殊的角度”[3],在新的形式中,世界以不一样的样貌呈现在我们面前。基于个人经验主观性、意识流动跳跃性、内在情绪非理性的特点,心理现实主义小说从4个方面进行了形式上的实验:运用自由联想的意识流手法表现人倏忽变换的心理感受流程;以心理分析手法深入人的复杂意识层面;在心理时间的跳跃多变中对情节进行影像化处理;采用多样化的叙述视角观察、体悟个体晦涩幽微的内在感知。在新的形式实验中,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突破了传统表现技法的束缚,为表现现代人复杂的现代感受和现代经验找到了合适的技巧方法,彰显了人内在世界的复杂层次,构建起立体的经验结构和叙述结构,揭示出世界的多样化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