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诗性之美

第二节 追求诗性之美

新的西方思想和眼前的山河动荡,让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家们对古典文学极端的“善”的美学追求掀起了叛逆的大旗,他们悖反传统“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思维,向着人深邃而复杂的主观经验世界挖掘,展现人的心灵图景,将以往被视为丑陋的、怪异的内容作为作家审美的对象,在“病蚌成珠”中形成新的审美画面。这种对传统的悖反一方面是对“伪善”的反抗,另一方面是出于文学自身发展的需要。然而,这并不是说心理现实主义小说与传统审美特征的彻底决裂,相反,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在悖反传统的同时,又深深印刻着中国传统文学的美学特征。心理现实主义小说探究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揭示的是个人在主观经验基础上的真实情感、情绪以及意识和潜意识的流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古典文学的诗性抒情传统相契合,因此,传统文学中对诗性美的追求延续为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一大审美特征。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对诗性美的追求是对中国古典文学抒情传统的延续,但这又并非对古典小说的模仿。心理现实主义小说是现代小说形式的一种,在承续传统的同时,它在相当程度上借鉴并吸收了域外现代主义小说及相关小说理论,尤其是西方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诗性化追求,为中国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在美学上带来新的质素,使中国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家们能在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精神的洗礼之后,以一种新的眼光和态度重新审视并融合中西方文学的精髓,从而使小说呈现出超越传统的具有丰富现代性意义的诗性审美特征。

亨利·詹姆斯认为,现代小说应该具有一种“诗”的品格,在《金碗》的前言里,亨利·詹姆斯以“诗人”一词来涵盖小说家,主张“诗人”(小说家)要具备一种“情趣”,而这一“情趣”就是“对生活的积极的感觉”,只有通过诗的方式把握了这一“情趣”,才能把握住“一条通往他那错综复杂的整个意识迷宫的银色线索”。[7]在《屠格涅夫与托尔斯泰》一文中,亨利·詹姆斯根据自己的观念,称赞屠格涅夫小说中最为高明的是由“精致入微的诗的氛围”[8]所形成的小说效果,在“诗的氛围”中,屠格涅夫将个人内心的一切感受都表现了出来。利维斯在《伟大的传统》一书中称亨利·詹姆斯是一位表现“内心最深处的东西”的“诗人小说家”,利维斯认为,亨利·詹姆斯通过对诗歌中象征手法和诗性语言的运用,将“内心最深处的东西”诉诸读者。[9]亨利·詹姆斯对小说诗性的认识对西方心理现实主义小说有深远影响,其后的相关小说家在不同程度上都主张小说的诗化。他们在小说中的诗性化追求,根源于其对小说的独特理解,西方心理现实主义小说是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叛逆,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家们认为,世界不再是一个可以被人自信掌握的有序整体,他们认为,世界处于失去中心的分散状态,因此,以往那种注重顺序讲所谓客观故事的方式是虚假的,只有个人在这个分散世界中的片段性感受和心理才是真实的。J.弗里德曼在《象征主义小说:从于斯曼到马尔罗》中分析认为,亨利·詹姆斯、普鲁斯特、康拉德、伍尔夫、乔伊斯、福克纳等作家们不再像简·奥斯丁、屠格涅夫等前辈一样强调事件的顺序性与叙述的完整性,他们“更愿意分解叙述,把经验切割成小块的时间,通过重复出现的意象和象征”来连接经验,揭示个人的心灵状态。[10]这样一种对小说的认知,使其在探索心理世界之时革新了对小说的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现代美学体验,伍尔夫认为,将来的小说会“具有诗歌的某些属性”[11],以之来表现现代心灵。西方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家们运用隐喻、象征、意识流、空间拼贴并置等方式,以诗的具有生命性质的跳跃性思维与表达方式来走入人的内部世界,以之达成对无序世界的诗性表述。

从亨利·詹姆斯到伍尔夫、乔伊斯,这些西方小说家关于小说诗性的观念和创作实践在现代中国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虽然中、西方文化中对“诗”的认识存在一定差异,但两者在诗性化中的抒情性、意象性、象征性等特征上有着共通点,这就为中国吸收并融合西方现代主义小说奠定了基础。西方带有诗性色彩的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小说在中国的译介,使得中国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吸收了西方诗性化特质。瞿世英在概括中外现代小说的基础上指出,“现代好些小说家便喜欢用‘诗的’字句”的创作特征,接着,他借斯蒂芬的话说出了值得小说家玩味的内容:“小说家是立足在诗与散文之间的,好的小说应当是用诗浸透了的散文。”[12]周作人凭着自己理论上的敏锐洞察力,在“五四”时期就捕捉到小说诗性化的趋势,在翻译库普林的《晚间的来客》时,周作人提出了注重“感情的传染”的“抒情诗的小说”。[13]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由于专注于对人的内在世界的深入,更加强调对诗性特征的贯通融合,以至于萧乾在分析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开拓者亨利·詹姆斯时,称赞他不仅将小说“由粗推到了细,更是由浅推入了深”,乃至将小说“抬到诗的境界”。[14]

人的内心世界如此多变复杂、幽微难辨,具有逻辑条理特点的叙述性语言是无法展现真实的主观经验与心灵流动的,而打破了日常生活逻辑的诗性话语却具有更加切近人飘忽不定的内心的功能。而且,诗性化象征意象、意蕴的构建同样能极大地为主观经验的呈现助力,以其深富含义和韵味的功能将原本难以把握的内在世界以具象的形式展现出来。在诗性话语的运用与意象意蕴的营造中,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在古今、中外两个维度上实现了与诗性美的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