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的孤独与寂寞

第二节 生存的孤独与寂寞

“孤独”是个人的一种深刻的心理体验和情绪状态,它与排斥、疏离、隔绝等紧密相关,存在主义的先驱者里尔克将“孤独”和“寂寞”认定为人的根本存在状态,“它根本不是我们所能选择或舍弃的事物。我们都是寂寞的”[10]。身处时代巨大变革的当头,知识分子们经历了精神上痛苦的裂变,原有的价值体系、信仰力量被质疑、被推翻,而新的文化体系又仅仅只是一个朦胧的影像,在“重估一切价值”之后又缺失能够撑起自身信仰世界的精神支柱,因此,普遍在精神上产生了孤独感与空虚感。此外,战乱时代的紧张、压抑以及物质时代的畸形欲念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生疏与隔阂,不仅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和情感沟通愈加困难,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剥夺了人的精神归属感,渺小的个人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在心理现实主义小说中,“孤独”“寂寞”首先是一种生存境遇,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的背离与隔绝的切身感受。其次,“孤独”还是一种写作的态度,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凸显的是个人独特的经验感知,属于个人性话语,在集体话语为主流的中国现代文坛中处于边缘位置,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家们将自己深切的孤独体验投射到小说创作上,在孤独中体味丰富的灵魂世界,既深入探寻人之生存的意义,又表达自我意识的独立姿态。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将“孤独”与“寂寞”作为自己重要的主题范畴,着重从精神漂泊的游子无法重返心灵家园、人与人之间无法消弭的隔阂这两个方面揭示现代人孤独的生存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