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范围界定

三、范围界定

正如上文简要提及的,研究评论界是在两种大相径庭的意义上使用“心理现实主义”这一概念:一是指在遵循外部客观世界真实性的前提下,强调通过对人物的心理刻画和细致分析,反映现实社会的现状,对人的心理世界的展示是为揭示现实而服务的;二是指直接进入人物的心灵世界,专注于探索个体的主观感知、不可捉摸的心理世界的现实。产生歧义的关键在于对“现实”的不同理解。对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家而言,“现实”是真实存在的典型的生活形态,是物质外在、阶级地位、社会关系的具体体现。但对于现代主义小说家来说,可见的物质现实恰恰不是小说追求的现实,他们认为,小说表现的现实应该是每一个个体所感受到的心理的现实,即便关涉客观世界,那也绝不是纯粹的物质世界,而是打上主体个人独特感知烙印的主观对象。主观感受和意识流动被突出到首要地位,正如伍尔夫所主张的,生活是主观印象与感性活动的总和,“是一个自我意识产生直至消失为止始终包围着我们的半透明的外壳”[33],因而只有内心世界才能称得上是实在的、永恒的。

不管是上述哪一种观念,其实都蕴含了作家对文学与世界的深刻认识,都为文学艺术开拓了新疆域。但任何具体的研究都需要一种相应的框架和方法,这种框架和方法实际上就对所研究的对象起到了一定的界定作用,在选择这一部分作家作品之时必然排除另一部分作家作品。本书将通过大致梳理“心理现实主义”这一名称的由来,以及在相关心理学知识的指导下,对心理现实主义小说进行范围界定。

“心理现实主义小说”这一术语本身是外来概念,在世界文学史背景中,心理现实主义这一名词较早、也较普遍地运用于爱伦·坡、亨利·詹姆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小说家创建的小说理论及其创作实践中,这些小说大师注重发掘人的灵魂的深和人不可捉摸的内在世界,努力发掘主体恢宏而精微的主观世界,强调个人对生活的感受与印象。其后,伍尔夫、普鲁斯特、乔伊斯等作家在自己的理论和创作中将心理现实主义小说推至另一个高度,他们关注的是人们无时无刻不在继续的内心活动,描写由“潜对话”组成的“潜世界”,现实世界并不刻意进入其视域范围,客观现实世界被淡化。从爱伦·坡、陀思妥耶夫斯基到亨利·詹姆斯,再到乔伊斯等,原本是经历了社会思潮、哲学发展、文学演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变化脉络,但由于中国特殊的时代环境,“五四”后无论是爱伦·坡、陀思妥耶夫斯基、亨利·詹姆斯,还是伍尔夫、福克纳、乔伊斯,都被同时引入,进入中国新文学创作者的视野。由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的内在世界的展示,鲁迅称赞其是“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者”。高璘度将日本文艺家木寺黎二的批评文章《新心理主义文学批判》翻译到中国,在译者序中,高璘度向读者介绍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并将之命名为“心理的写实主义”。[34]在木寺黎二这一批评文章的启示下,石凌鹤将《尤利西斯》称为“新心理写实主义”,相对于乔伊斯的“新”,石凌鹤认为,亨利·詹姆斯等小说家的作品属于“心理写实主义”。[35]赵家璧在谈到英国的文学时,引用Hugh Walpole的The Tendency of British Novel提到的英国文学中“心理的现实主义”。[36]从这些中国新文学创作者对“心理现实主义”的相关介绍和理解中不难看出,在现代中国文坛中被称为“心理现实主义”的域外小说作品,其实是归属于现代主义的小说作品,即使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因其超前的小说观念与先锋的小说技法,揭示了人的非理性感知层面,其作品也被认为是带有鲜明现代主义特点的。而这些现代主义的域外小说被译介进入中国,开阔了中国现代小说家的眼界,为他们提供了学习借鉴的实践样板,使得中国现代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呈现出现代主义的样貌。

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关注的中心是主体的内在心理世界,因而对其研究离不开心理学的指导。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在物质世界之外明确提出了一个“心理世界”的概念,认为这个心理世界的内容是一种“内部经验”,是以主观方式表现出来的主体活动。冯特称心理学的任务是“把它放在自然科学所研究的外部经验对象的对立地位而称之为内部经验,即由我们的感觉和情感、思维和意志构成”[37]。冯特在物理世界之外,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经验着人的经验”的心理世界。威廉·詹姆斯将人的意识视为思维与情绪相混合、意志与欲望相糅合,时而清澈明净、时而曲折浑浊的意识河流。弗洛伊德主张,除了一个被人们经历过的意识世界外,还存在一个从未被经历过却真实存在的潜意识王国。皮亚杰认为“客体只能是客体显示于主体的那个样子,而不能是别的什么”[38],强调认识的主观性。列昂节夫一再强调“心理反映乃是主观的”,心理世界不再有纯粹客观的存在。可以肯定地说,冯特以降,所有的心理学家都认为心理世界是与纯粹物理世界不同的世界,都坚持心理世界的真实性,并企图探索这片神奇领域的全部秘密。而人的这些主观的经验、内部的感受、非理性的情绪意识也正是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起点。

据以上两点,本书认为,中国现代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归属于现代主义,小说凸显的是个人从生活的经验中获得的主观心理感受,其聚焦的中心是个人无限复杂的主观经验与内在心理世界。这样,心理现实主义与传统现实主义或批判现实主义的差异就极为明显,正如盛宁教授所说,从更为根源的哲学本体上而言,与现实主义将客观存在视为第一性完全不同,“心理现实主义”将“现实”认定为主体对经验世界的一种主观体验,主观成为第一性的东西,唯有通过人的感悟才能达到本真意义上的“真实”。[39]因此,当鲁迅、废名、路翎、沈从文、徐訏、无名氏等作家将主体自我对生命独特、深切的体验和感受渗透于小说,当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张爱玲、杜衡、黑婴等作家在小说中以人对生活的印象和感知而获得“真实”的途径时,他们就趋于从无限复杂的个人知觉上去关照主体的心理世界,创作出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同样,心理现实主义小说也区别于浪漫主义小说,虽然两者都强调人的情感的抒叙,但浪漫主义小说关注的是乐观的理性的情感,而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关注的是带有本能冲动的非理性的情绪,这也说明了郁达夫、徐訏、无名氏等作家虽被贴上浪漫派的标签,但其小说的根底却是世纪末的颓废情绪,是以个人经验为核心的心理情绪的流动与展现。此外,心理现实主义小说与心理分析小说也不同,两者的对象都是人的内在心理世界,但心理分析小说将弗洛伊德的学说作为其理论的中心点,对人物性心理、性压抑、性变态的揭示是小说的最终目的;心理现实主义小说也关涉人本能的性心理,发掘“本我”的生命力量,但性心理、性压抑、性变态只是小说众多心理因素中的一个,而非唯一的因素,且对性心理的展示并不是为作弗洛伊德式的解释,而是为了彰显“性”这一本能冲动在主体的生命体验中所具有的诗性意义。因而,尽管郁达夫在其小说中描写了既多且细的性心理、性行为,但核心却是一个有着时代苦闷的青年所体验到的悲哀情绪的表达,是个体对生活、对生命多层次、多色调的体验、感受。

当然,这并非是说归属于现代主义的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就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截然对立、泾渭分明,只是说中国现代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核心和基础是现代主义的“主观经验”与非理性。在西方,古典主义的理性,浪漫主义的情感,现实主义的真实以及现代主义的非理性,每一个后者都是对前者势同水火的反叛,而中国在短短的时间内当然不会形成充分发展的后一个“主义”对前一个“主义”的揭竿而起,正如王富仁先生所言,在西方势不两立的诸种因素,在中国现代作家这里从来就没有构成过尖锐的矛盾,虽然“人们对感受的真实、感情的真诚、现实的真实各有不同理解,但从没有一个作家从根本上反对这三个各不相同的标准”[40]。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家们从“实用”的角度出发,选择自己需要的部分进行吸收,甚至进行有意的“误读”,以促进自身体系的形成。为了表达主体的感受与体验,中国心理现实主义小说以现代主义为基石,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标准进行某种程度的融合,创生出新的思维方式和创作方法,最终形成具有本土经验的中国现代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类型。

【注释】

[1]李健吾:《萧军论》,见钱理群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四),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8页。

[2]沈雁冰:《人物的研究(小说研究之一)》,载《小说月报》1925年第16卷第3号。

[3]穆木天:《写实文学论》,载《创造月刊》1926年第1卷第4期。

[4]石凌鹤:《关于新心理写实主义小说》,载《质文》1935年第4号。

[5]清华小说研究社:《短篇小说作法》,见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62页。

[6]庐隐:《创作的我见》,载《小说月报》1921年第12卷第7号。

[7]黄厚生:《小说上的诸主义》,载《最小》1923年第4卷第114期。

[8]沈起予:《什么是新浪漫主义》,见傅东华编:《文学百题》,生活书店1935年版,第106页。

[9]清华小说研究社:《短篇小说作法》,见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8页。

[10]鲁迅:《〈穷人〉小引》,载《语丝》1926年第83期。

[11]曾觉之:《普鲁斯特(1871—1922)》,载《法文研究》1941年第3卷第1期。

[12]常风:《两本翻译的康拉德小说》,载《国闻周报》1936年第13卷第17期。

[13]郑振铎:《文学大纲》,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557页。

[14]赵景深:《二十年来的美国小说》,载《小说月报》1929年第20卷第8号。

[15]赵景深:《现代世界文学》,现代书局1932年版,第45页。

[16]赵景深:《现代世界文学》,现代书局1932年版,第270页。

[17]亚夫:《现代英国心理派的女作家》,载《国际译报》1934年第6卷第7期。

[18]郎损:《陀思妥以夫斯基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载《小说月报》1922年第13卷第1号。

[19]成濑清:《现代世界文学小史》,胡雪译,上海光华书局1934年版。

[20]陈炜谟:《论坡(Edgar Allan Poe)的小说》,载《沉钟》1927年爱伦·坡特刊。

[21]何穆森:《短篇小说的特质》,载《新中华》1933年第1卷第23期。

[22]叶灵凤:《谈现代的短篇小说》,载《六艺》1936年第1卷第3期。

[23]石凌鹤:《关于新心理写实主义小说》,载《质文》1935年第4期。

[24]萧乾:《詹姆士的四杰作:兼论心理小说之短长》,载《文学杂志》1947年第2卷第1期。

[25]王任叔:《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动向底蠡测》,载《创作》1935年第1卷第3期。

[26]沈雁冰:《人物的研究(小说研究之一)》,载《小说月报》1925年第16卷第3号。

[27]沈雁冰:《为新文学研究者进一解》,载《改造》1920年第3卷第1期。

[28]叶绍钧:《创作的要素》,载《小说月报》1921年第12卷第7号。

[29]穆木天:《心境主义的文学》,载《现代》1934年第4卷第6期。

[30]李南桌:《广现实主义》,载《文艺阵地》1938年创刊号。

[31]徐訏《从写实主义说起》,见《徐訏文集》(第10卷),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145页。

[32][苏]布·布尔索夫等编:《现实主义问题讨论集》,岷英译,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第65页。

[33]转引自张怀久:《追寻心灵的秘密:现代心理小说论稿》,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128页。

[34][日]木寺黎二:《新心理主义文学批判》,高璘度译,载《时事类编》1935年第3卷第6期。

[35]石凌鹤:《关于新心理写实主义小说》,载《质文》1935年第4期。

[36]赵家璧:《新传统》,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年版,第13页。

[37]转引自赵家璧主编:《现代心理学的方法论和历史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70页。

[38][瑞]让·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王先钿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95页。

[39]盛宁:《现代主义·现代派·现代话语——对“现代主义”的再审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49页。

[40]王富仁:《中国现代主义文学论(上)》,载《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