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文献资料

[1]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文学理论·世界文学·中国文学),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2]卞之琳:《卞之琳文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曾虚白:《美国文学ABC》,世界书局1929年版。

[4]陈衡哲:《小雨点》,上海书店1985年影印版。

[5]陈平原等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丁玲:《丁玲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7]傅东华编:《文学百题》,生活书店1935年版。

[8]胡风:《胡风全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贾植芳、陈思和编:《中外文学关系史资料汇编(1898—1937)》,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孔范今主编:《中国现代文学补遗书系·小说卷》,明天出版社1990年版。

[11]庐隐:《庐隐散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版。

[12]庐隐:《庐隐自序》,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

[13]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路翎:《路翎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

[15]穆时英:《白金女体的塑像》,现代书局1934年版。

[16]穆时英:《公墓》,现代书局1933年版。

[17]沈从文:《沈从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版。

[18]施蛰存:《北山散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9]施蛰存:《施蛰存七十年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20]陶晶孙:《陶晶孙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21]汪曾祺:《汪曾祺全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2]王自立、陈子善编:《郁达夫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

[23]萧乾:《萧乾选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4]谢六逸:《西洋小说发达史》,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

[25]徐訏:《徐訏文集》,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

[26]严家炎编:《新感觉派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27]杨之华编:《文坛史料》,中华日报社1943年版。

[28]郁达夫:《艺文私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9]郁达夫:《郁达夫文集》,花城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3年版。

[30]袁犀:《时间》,文昌书店1945年版。

[31]张怀九主编:《世界心理小说名作导读》,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

[32]张资平:《欧洲文艺史纲》,上海联合书店1929年版。

[33]赵家壁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

[34]赵家璧:《新传统》,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年版。

[35]赵景深:《1930年的世界文学》,神州国光社1931年版。

[36]赵景深:《现代世界文学》,现代书局1932年版。

[37]郑次川:《欧美近代小说史》,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

[38]郑振铎:《文学大纲》,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

[39]郑振铎主编:《世界文库》,上海生活书店1935年版。

[40][美]培里:《小说的研究》,汤澄波译,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

[41][美]克莱顿·汉密尔顿:《小说法程》,华林一译,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

[42][美]欧文等:《美国短篇小说集》,傅东华、于熙检译,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43][美]欧文等:《美国短篇小说集》,蹇先艾、陈家麟译,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版。

二、理论著述

[1]包亚明:《上海酒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长春出版社1998年版。

[3]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范伯群、朱栋霖主编:《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5]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6]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黄继持:《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学》,牛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黄晋凯等编:《象征主义·意象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9]季桂起:《中国小说创作模式的现代转型——论“五四”小说“心理化”的精神艺术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解志熙:《生的执著——存在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解志熙:《美的偏至——中国现代唯美—颓废主义文学思潮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12]李建中:《中国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3]李林展:《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史论》,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版。

[14]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李欧梵文化评论精选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15]李欧梵:《中西文学的徊想》,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6]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7]林骧华编:《西方现代派文学评述》,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8]刘涛:《中国现代小说范畴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20]刘勇:《中国现代文学的心理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1]鲁枢元:《创作心理研究》,黄河出版社1985年版。

[22]鲁枢元:《文学的跨界研究:文学与心理学》,学林出版社2011年版。

[23]罗朋:《193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与政治》,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24]吕俊华:《艺术与癫狂 艺术变态心理学研究》,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

[25]吕同六编:《20世纪小说理论经典》,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

[26]吕周聚:《中国现代主义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27]马大康:《诗性语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8]钱理群:《心灵的探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9]沈玲、方环海、史支焱:《诗意的语言》,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

[30]盛宁:《现代主义·现代派·现代话语——对“现代主义”的再审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1]石昭贤等编:《欧美现代派文学三十讲》,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2]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香港昭明出版社1978年版。

[33]谭楚良:《中国现代派文学史论》,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

[34]唐正序、陈厚诚主编:《世纪中国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5]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36]王洪岳:《审美与启蒙——中国现代主义文论研究(1900—1949)》,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37]王洪岳:《现代主义小说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38]王嘉良:《中国新文学现实主义形态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

[39]王建开:《五四以来我国英美文学作品译介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0]王鍾陵:《二十世纪中西文论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41]温儒敏:《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42]吴福辉:《京海晚眺》,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3]吴晓东:《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4]吴中杰、吴立昌:《中国现代主义寻踪》,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

[45]伍蠡甫编:《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46]夏志清:《文学的前途》,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47]夏志清:《新文学的传统》,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

[48]肖同庆:《世纪末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9]徐岱:《小说叙事学》,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50]许志英、邹恬编:《中国现代文学主潮》,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1]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52]严家炎:《论现代小说与文艺思潮》,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3]杨清:《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派别》,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54]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5]杨义:《文化冲突与审美选择》,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56]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57]叶渭渠、唐月梅:《日本现代文学思潮史》,中国华侨出版社1991年版。

[58]殷国明:《世纪中西文艺理论交流史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9]应国靖:《文坛边缘》,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60]应锦襄、林铁民、朱水涌:《世界文学格局中的中国小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1]袁可嘉:《欧美现代派文学概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2]袁可嘉等编选:《现代主义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63]张怀久:《追寻心灵的秘密:现代心理小说论稿》,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64]张隆溪编:《比较文学译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65]赵家壁编:《现代心理学的方法论和历史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66]赵凌河:《新文学现代主义思想史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7]朱寿桐主编:《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8][奥]弗洛伊德:《释梦》,孙名之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69][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

[70][德]马丁·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71][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72][法]加缪:《西西弗的神话》,杜小真译,西苑出版社2003年版。

[73][法]皮埃尔·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刘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74][法]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75][捷]亚罗斯拉夫·普实克:《抒情与史诗:现代中国文学论集》,郭建玲译,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

[76][美]K.T.斯托曼:《情绪心理学》,张燕云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77][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政治无意识》,王逢振、陈永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78][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马尔库塞美学论著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79][美]亨利·詹姆斯:《小说的艺术——亨利·詹姆斯文论选》,朱雯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80][美]霍夫曼:《弗洛伊德主义与文学思想》,王宁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81][美]克雷奇:《心理学纲要》,周先庚等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8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腾守尧、朱疆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83][美]梅·弗里德曼:《意识流,文学手法研究》,申丽平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84][美]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原理》,郭宾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85][美]威廉·詹姆斯:《真理的意义》,刘宏信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6][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邢培明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87][日]吉田精一:《现代日本文学史》,齐干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88][日]箱崎总一:《孤独心态的超越》,何逸尘译,世界巨流图书公司1993年版。

[89][瑞]让·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王先钿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90][瑞]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成穷、王作虹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91][苏]巴赫金:《小说理论》,白春任、晓河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92][苏]布·布尔索夫等编:《现实主义问题讨论集》,岷英译,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

[93][英]E.H.冈布里奇:《艺术与幻觉》,卢晓华等译,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

[94][英]弗吉尼亚·伍尔夫:《论小说与小说家》,瞿世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95][英]F.R.利维斯:《伟大的传统》,袁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96][英]马·布雷德伯里、詹·麦克法兰编:《现代主义》,胡家峦等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97][英]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龚国杰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

[98][英]特里·伊格尔顿:《现代性与矛盾性》,邵迎生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三、相关论文

[1]陈亚平:《感伤: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体验与表达》,扬州大学,2007年。

[2]黄怀军:《中国现代作家与尼采》,四川大学,2007年。

[3]江冬梅:《生命·艺术·直觉——柏格森与20世纪中国美学》,西南大学,2011年。

[4]姜飞:《修辞立其诚——中国文学真实观念的历史和结构》,四川大学,2006年。

[5]李欧梵:《引来的浪漫主义:重读郁达夫〈沉沦〉中的三篇小说》,载《江苏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6]刘康凯:《中国现代“文学真实”观念研究(1899—1949)》,苏州大学,2012年。

[7]吕周聚:《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自我分裂现象透视》,载《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8]马佳:《试论茅盾的心理分析现实主义》,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年第1期。

[9]钱理群:《〈狂人日记〉细读》,载《鲁迅研究月刊》1994年第11期。

[10]施建伟:《现实主义,还是现代主义?——试论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倾向及其历史教训》,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5年第2期。

[11]宋达:《英美现代主义文学为何能进入1917—1949年间的中国》,载《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2]孙琳:《〈现代〉杂志推介欧美文学作品研究》,载《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13]孙铭有:《论泛化的现实主义》,载《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年第3期。

[14]汪晖:《预言与危机》,载《文学批评》1989年第4期。

[15]王富仁:《中国现代主义文学论》,载《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

[16]魏建:《论前期创造社的小说美学思想》,载《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17]严家炎:《论五四作家的文化背景与知识结构》,载《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2期。

[18]严家炎、范智红:《小说艺术的多样开拓与探索——1937—1949年中短篇小说阅读琐记》,载《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

[19]杨克敏:《论民国时期的外国文学研究——以若干重要文学期刊为切入点》,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