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上外“背包记者团”点赞

为上外“背包记者团”点赞

李亦中

“背包记者团”,多么好的寓意!充溢着青春活力,有一种出发感,是一种行动感,更预示一种满载而归的收获感。我很荣幸,这次有机会忝列其中。

话说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作为国家一级社团,近年致力于内涵建设与组织拓展。2017年12月,学会批准成立影视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正式揭牌。我兼任影视国际传播专委会主任,专委会秘书处就设在上外新闻传播学院,由此与上外同仁频繁接触,得以了解在郭可院长、诸廉副院长带领下成功运作的“背包记者团”。这个特色项目已纳入上海市委宣传部支持的新时代国际新闻传播理论话语创新及媒体实践项目,在培养国际传播人才方面先行一步。多年来,背包记者团组织学生远赴海外,相继在英国伦敦与《欧洲时报》合作,开展高端文化访谈;与林肯大学合作,举办纪录片创作坊;在美国与蒙大拿大学联手,围绕环境保护进行采访;在越南尝试多媒体报道,等等。项目运行的宗旨,是在国际传媒气场中切实培养学生采编播一体,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2019年下半年,背包记者团计划行走俄罗斯。蒙上外同仁信任,特邀我随团出行,一路走来果然收获良多,值得追述分享。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背包记者团出发前的工作有很多,常规方面的准备是看得见的(包括办理签证、订机票、设备调试等),而更多细节逐一落实所耗费的精力,只能说“事非经过不知难”。上外带队的两位专业教师非常敬业,侯微和吴秀娟老师都曾在俄罗斯访学,不仅熟谙当地情况,人脉也广,周密制定了全部行程及各种预案。时间紧任务重,无论采访选题还是采访对象,都不可能“自动”前来报到。

这次行走俄罗斯的背包记者团,12名团员由清一色女生组成,包括本科生和硕士生,堪称“娘子军团”了。出发的日子定在2019年11月8日,正是“中国记者节”那天。近年来,中俄两国在媒体领域紧密合作,2016—2017年成功举办了“中俄媒体交流年”,这也是我们一行到访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俄罗斯联邦大使馆的重要议题。值得一提的是,现任驻俄大使张汉晖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俄语系,不过张大使公务在身,这次并未发生“见到校友格外亲”的场景。接待我们的是大使馆新闻参赞,他介绍说,目前中国驻俄大使馆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是中国驻外大使馆之最。在中国外交领域,“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乃是全球最高级别的双边关系。参赞以国际新闻战线一名“老兵”的身份,对年轻一代生力军寄予厚望。他强调指出:对外传播和对内传播是不一样的,必须把握海外受众心理,采用目标受众所习惯的方式来讲好中国故事。参赞还用三句话概括了对新传学子的要求,即“不缺人手缺人才;不缺学历缺经历;不缺活力缺定力”。同学们边听边记,频频点头,这番话不啻一帖成才的清醒剂。

背包记者团此行的重要一站,是参访位于莫斯科南部郊外的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六大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唯一在国外召开的一次代表大会,是在极其严峻的条件下秘密举行的。当年国内正值白色恐怖时期,六大的代表大多是国民党政府通缉的对象,所以他们出国途中都有一番惊险的经历。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在此地召开,出席大会的有142人,会议选举了第六届中央委员会,由委员23人、候补委员13人组成。背包记者团这次参访,由展览馆负责人出面接待讲解,听得出他所讲的内容,并不出自讲解员脚本,而是针对当代学子有感而发。他一再强调说,六大代表中有不少是富家子弟,显然不是“为生活所迫”才走上革命道路的,而是真正怀着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念和追求——这番话让大家感触很深。我注意到,我们在展览馆拍的合影照片,每个人的神色都显得格外严肃凝重,充溢着对革命先辈的崇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特定时空和特定语境中,无疑能够使人对事物的认知更加深切,这也是背包记者团给我的深刻感受。

在行程安排上,背包记者团此次访俄获批八天时间,除却上海浦东至莫斯科往返旅程,满打满算工作日为六个昼夜。我们在当地满负荷奔波,将每天分切为上午、下午、晚上三个时段,这样便得到18个单元时间。团队活动整体上有分有合,分分合合,确保每个单元具有充足的内容。其中有不少节点安排集体活动和参观,期间展开相关专题采访。例如参观红场、克里姆林宫、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阿尔巴特街、普希金故居、莫斯科国立大学、莫斯科地铁、“一只蚂蚁”集市等。另有不少采访则分组进行(甚至单兵作战),有时就需要大家抵制“诱惑”,一切以采访工作为先。比如,闻名遐迩的尼古林马戏团,其“院团合一”体制具有演出团体和演出场所融为一体的特点,剧场内展陈马戏团的辉煌历史,看点多多。然而,如此精彩的马戏节目只有少部分团员能欣赏到,而安排了采访任务的小组当晚只能放弃,并且没有补看的机会,因为此后的日程已排得满满当当。所以,面对丰富多彩的日程安排表,每位团员都遇上“有得有失”的选择,实际上是别无选择,因为采访工作压倒一切,这也是养成记者职业道德和纪律的必修课。背包记者团成员访俄期间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经《新闻晨报》App和东方网在第一时间发布之后,现又汇编成册公开出版,既是对上外学子历练国际传播能力成果的一次检阅,也希望让更多读者关注新时代中国人在俄罗斯的故事。

返程前夕,留出了半天机动时间,让大家自由安排。趁此难得的机会,我造访了慕名已久的国立莫斯科电影大学,该校于1919年9月创建,是全世界第一所培养电影专才的高等学府。2019年正逢该校百年校庆(现已更名为“国立格拉西莫夫电影学院”),在校内到处可见到以“扛摄影机的人”为主题的校庆宣传画,让我这个不速之客感受到浓浓的喜庆氛围。电影学院外事办主任图索诺娃和谢尔盖教授拨冗接待我,分别陪同我参观了校史室、图书资料室,以及电影文学系、表演系、摄影系,虽然是走马观花,但已经让我目不暇接,诸如苏联早期电影剧照、摄制组工作照、古董级摄影机、蒙太奇剪辑台、大师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的手稿、藏书……以及一棵果实累累的校友树。普京总统2009年视察电影学院时曾指示说,“政府可以从物质上帮助本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还可以加强本国电影人才的教育和培训;但国家不可能逼迫观众去看他们不感兴趣的电影——这就是创作定律。”目前,格拉西莫夫电影学院拥有新、旧两幢教学大楼,而新楼正是普京视察之后拨专款建造的。临别时,我贸然和东道主约定,下次将安排更多学生前来参访。我想,上外同仁对此一定认可吧。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球,阻隔了正常的国际间人员流动和交往。然而,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到那时,上外新传学院独树一帜的背包记者团,又将再次整装出发……

2021年春节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兼影视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主任、背包记者团指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