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人才屈指可数

法律人才屈指可数

虽然俄罗斯法务市场对于中国律师有如此高的需求,但在俄罗斯从业的中国律师数量只能用屈指可数来形容。

2015年,德和衡律师事务所莫斯科分所成立,这是莫斯科第一家中国人经营的律所。时隔四年,中俄法服中心成立,莫斯科才迎来了第二家华人律所。

“关键是人才供给的问题”,刘宇宁无奈地表示,近几年,来俄罗斯的中国留学生人数暴涨,但选择学法律的始终少之又少,“十年前,一个手就数得过来。现在,还是一样。”

即便选择学法律的,多数也会选择回国从事法学研究,留在俄罗斯做法律实务工作的,一年出不了一个。

刘宇宁坦言,从现实的角度考虑,在俄罗斯做律师是一件性价比极低的事。“学校六年,从实习到成为独当一面的律师又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最后拿到的薪水可能只是做代购的同学的零头。”

对于留在俄罗斯的中国留学生而言,做代购或者翻译,是更轻松、收入更高的职业选择。

同时,相对于国内院校对于欧美法系的广泛研究,俄罗斯法学研究在国内学界基本处于断档的状态。“根本不用考虑由国内培养出俄罗斯法律人才,再输送到俄罗斯做律师。”

刘宇宁记得,阿里巴巴的一名主管曾向他咨询有没有现行俄罗斯联邦劳动法典的中文版本。他表示,最新的只有2008年的版本。当被问及现行版本有什么变化时,刘宇宁说,已经变更了97次。

事实上,在文献方面,关于俄罗斯法律的中文翻译著作,不单单《劳动法》,包括《民法》《仲裁法》在内的大部分法律文本,版本大多集中在2010年之前,近十年来的新作几乎没有。

“国内从事俄罗斯法律研究的学者同样屈指可数,而且大多是学成于70、80年代的那一代人。”刘宇宁说,“说实话,他们能把2008年的版本翻译出来,也已经很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