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都是主动找上门的

业务都是主动找上门的

从业三年,刘宇宁见证了中国企业在俄业务的飞速发展。“几年前,来俄罗斯的基本都是大型国企。现在,比较大的民营企业也来了,福耀玻璃就在谈一个在俄建厂的项目。”

来到异国的企业,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因法律差异引发的纠纷。据刘宇宁介绍,早期进入俄罗斯的大型国企,基本都把法律相关的事务交给欧美大律所在俄罗斯的分所。

“莫斯科及周边法律服务市场的份额,欧美律所占了70%,本地律所占了10%,合资和其他国家的律所占了剩下的20%。”他说。

但是,欧美律所的律师母语以英语为主,中国企业和他们打交道,但凡涉及俄罗斯法律的问题,需要先由欧美律师把俄语翻译成英语,再由翻译把英语转译成中文,整个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有效信息和关键细节的损耗。

而且,俄罗斯当事人、欧美律师和中国企业,打交道的三方涉及三种不同的文化,有时候,文化冲突带来的麻烦比事件本身还要多。

这种情况在入俄的中国企业不多时还尚不突出,随着近几年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中国企业纷纷来到俄罗斯,涉及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样和复杂,中国企业对懂俄罗斯法律的中国律师的需求日益迫切。

刘宇宁说,自己目前在做的事,用国内的标准来看,是绝对的蓝海。中俄法服中心开业不到半年,基本没有做过宣传,但主动找上门的业务,多到让他连轴转的状态从开业持续至今,“这还是推掉了一部分业务的结果”。

中俄法服中心的客户,全部都是来俄罗斯的中国企业和机构,有中国联通、中铁建设集团这种央企,也有VIVO手机这类民营企业。

“中国企业在俄罗斯遇到最多的是法律合规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劳务和税务两个领域。”刘宇宁说,“因为两国法律存在差异,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纠纷。”

据他介绍,一家在俄的中国企业,根据考核情况,决定解雇一名来自当地的人力资源主管。那名主管知道后,从第二天开始就不再来公司上班。中国企业认为这就等同于对方自动离职,也没有办理相关手续。

不曾想,六个月后,这名主管将该企业告上了法庭,要求企业补发六个月的工资,赔偿相应损失并让他回到原来的岗位上。最终,法院判决这名主管胜诉,中国企业只能吃下这个哑巴亏。

“俄罗斯法律很偏向于对员工的保护”,刘宇宁说,“企业开人即使有正当理由,如果手续不到位,很容易被反咬一口。”

而在税务方面,俄罗斯法律中关于报销要求和税率都有极其复杂的规定,“中国企业在某个细节上稍不注意,就会留下不合规的记录。”他进一步表示,“罚款倒是其次,主要问题是会对企业在俄罗斯的信用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