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俄罗斯

走进俄罗斯

吴秀娟

走进俄罗斯你会发现,俄罗斯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国家。

俄罗斯人的民族性格中有着强烈的两面性和矛盾感,常常在摇摆中无所适从。俄罗斯著名的文化学家利哈乔夫曾对俄罗斯的民族性格进行过深刻的剖析。他认为“迷恋往昔”和“憧憬未来”是俄罗斯人的性格特点。正如普希金诗歌中所表达的:“心儿永远向着未来,而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是瞬息,而那过去了的终将成为亲切的怀念。”

在俄罗斯文学、绘画、音乐、建筑艺术中总能领略到属于俄罗斯的激情与热忱。“只生活在过去和未来”的民族性格特征使得俄罗斯人执着于对理想社会和未来生活的热切追求,理想主义在俄罗斯民族精神生活中始终有自己的生存空间。但摇摆于“忆旧”和“憧憬”之间的民族心态又常常将激情催化为极端,从而使俄罗斯社会生活的“非稳定状态”成为“常态”。“永远创建中的俄罗斯”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俄罗斯社会最精辟的概括。

文学是俄罗斯民族的灵魂。借用海涅的话说,如果音乐组成了意大利民族的话,那么文学就组成了俄罗斯民族。俄罗斯人称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俄罗斯民族的良心。文学在俄罗斯民族的生活中占有崇高的地位,而普希金作为俄罗斯诗神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化的最高典范。在俄罗斯人的心目中,普希金身上体现着俄罗斯文化的全部优点。在文化学家利哈乔夫看来,俄罗斯文化就其精神而言是多民族的,普希金恰恰就是这种文化的代表,普希金的诗歌表现了世界诗歌的主要成就,普希金的诗歌中,有德国的歌德、英国的拜伦和雪莱乃至法国的、意大利的、阿拉伯的诗人的影子。在俄罗斯,从随处可见的普希金雕像到各地的普希金博物馆都能感受到俄罗斯人对民族文学先驱的深切怀念和对文学的独特情怀及别样尊重。

俄罗斯的建筑文化也异常引人入胜。俄罗斯的圣彼得堡更是世界建筑文化的博物馆。俄罗斯人有着强烈的审美意识和文物保护理念。俄罗斯著名建筑学家格列夫斯倡导“用文学的方法”来保护和建设城市。将“文学的方法”纳入城市建设,用文学的眼光来考察规划城市的建筑和园林布局,体现了俄罗斯人独特的审美思维。无论是莫斯科的阿尔巴特大街还是圣彼得堡的涅瓦河畔,抑或是不知名的街头巷尾,总是能看到某座建筑墙壁的石质铭牌上镌刻着这座建筑里曾经的人文历史。

俄罗斯人热爱艺术。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艺术之于人来说是像吃饭与喝水一样必需的。对美及创造美的渴求与人类密不可分”。在俄罗斯,特列季亚科夫画廊,埃尔米塔什博物馆,形形色色的画展总能让无数的参观者心驰神往。艺术是社会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本质是对现实的典型再现。艺术的任务不在于复制自然,而在于表现自然。列宾曾经说过:“对于艺术作品来说,单一地复制现实是不够的。画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倾注了自己的魅力与情感。因此无论什么样的照片,哪怕是彩色的,也无法替代真正的绘画艺术珍品——它其中珍藏着画家灵动的内心世界和他的独特品位。”行走在俄罗斯的各类博物馆、画廊、图书馆、建筑群中,你会被艺术引领着,走进一个个崭新的具象世界,一个个我们或者从未得见,或者似曾相识但在艺术的感召下不得不重新审视的世界。形形色色的艺术家为我们洞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在俄罗斯的艺术世界里,我们得以丰富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得以思索生活之种种——这便是艺术的价值所在吧。

俄罗斯的素质教育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独树一帜。俄罗斯的中小学教育格外注重人文素质培养。俄罗斯人从小就开始接受相关熏陶及教育,培养对文学、艺术、历史文物、名胜古迹等传统文化价值的尊重和继承。这样的人文素质教育也让俄罗斯人保有异常敏锐的审美欣赏力。在俄罗斯文化及知识界的观念里,审美欣赏力并不是简单的唯美主义,而是极为重要的社会情感,能培养人对其他文化的宽容态度,审美鉴赏力与文化的宽容心态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俄罗斯人热爱大自然。走到俄罗斯乡村,你会发现,艺术之美可以蕴含在并不起眼的小树林里,或者在路的转弯之处,又或者在一小块田野与天空的交际处,在通过窗户看到的房顶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发现看似寻常之物的丰富内涵与深长意味——一切都取决于是否独具慧眼。而一旦走进俄罗斯的大自然,就很容易被俄式的热忱感染,唤起返璞归真的憧憬与向往。

“我记得那是十二岁那年的一个夏日的早晨。当时父亲和我在一起。我们走在蜿蜒的原野小路上……整个平原都是绵延的麦田,麦穗高耸过头。直到现在我都还记得那个金灿灿的开满鲜花的无垠旷野,记得原野上的嗡嗡蝇鸣。还有那湛蓝的天空和那些远处的小房子……这段生活记忆一直摇曳在我的周围,阳光、我那灼热的脸庞与双手,之后很多次,我都试图重现那段感受,并极力想记录这段鲜活的童年记忆。每次,当我看到麦田的时候,我都会回想起那个早晨……”

这是一个俄罗斯老画家的回忆。这样的一个金灿灿的场景似乎也成了我几次俄罗斯旅居的背景影像,总能让我在某个黄昏看云卷云舒的时候,想起这个国度。

在我的印象里,普通的俄罗斯人无论经历怎样的历史变迁、社会变故都能保持着一种对艺术、对自然的纯真与热爱。而无论身处何时,所在何地,都能保有发现美的眼睛与热爱生活的心灵,便是一切艺术的本真所在。

走进俄罗斯,于很多人而言,可能最大的收获便是可以在自然与艺术的交融中,睁开眼睛,打开心灵,学着“看”并“看见”吧!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背包记者团指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