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所向,万事可期

心有所向,万事可期

张文钰

2019年11月8日,我和背包记者团的其他成员一起乘坐俄罗斯航空前往莫斯科,开启了为期七天的田野采风和新闻报道活动。北京时间21∶45,飞机落地谢列梅捷沃机场后,我们乘坐大巴前往位于莫斯科市中心的酒店,途中我度过了20岁生日的零点。因为时差的缘故,我的20岁迟到了5个小时,对于这样独特的体验,我至今记忆犹新。

在本次海外实践活动中,由于大部分学生成员对俄罗斯的了解仅来源于网络资料,所以不少自带选题受到种种实际情况的限制,最终无法实施。幸运的是,我负责的“俄罗斯电商”选题仍具备可操作性。通过实际观察和老师同学们的帮助,我获得了很多与该主题相关的素材,了解了俄罗斯的本土电商平台、俄版淘宝“速卖通”、俄罗斯人的性格偏向与购物喜好、俄罗斯与中国大相径庭的外卖速度等信息。

在实际成稿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困难。作为一名本科学生,在校期间撰写的新闻报道多为专业课作业,一般主题切入点较小,因此我缺少独立完成大型稿件的经验;同时也因为可供参考的主流媒体信息大多集中在财经报道领域,所以起初我的思维固定在较深较宏观的主题,无法获得足够有力的采访对象,也无法找到主线来整合现有的素材,一度陷入僵局。经过和学院两位指导老师以及《新闻晨报》记者老师的反复讨论,才最终确定了主线所在,将外卖和电商用线上购物的线索串联起来,形成一篇逻辑完整的新闻稿。在老师的帮助下,我试图联系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速卖通(俄版淘宝)在莫斯科的公关部工作人员,由于行程时间不足和电话采访的局限,速卖通的工作人员提议以邮件的形式回复我的采访提纲,但可惜回国后只得到了一封询问deadline的邮件,后续并没有收到回复。成稿因此缺少独立采访的官方信源,成为此次报道实践中最大的遗憾。

在一个人过去的经历里,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必然是人与人之间的故事和情感。虽然实践时间有限,但在这一个星期的朝夕相处中,我与团队其他成员快速熟识彼此,我们一起头脑风暴采访提纲和稿件结构,互相帮助参与选题采访,给彼此提供文字及图片素材,由此成长为一个各取所长的默契团队。与此同时,这样实地观察和采访实战的经历,带给我更多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沟通的勇气,也激起了我对探索未知文化的好奇和毕业后进入跨文化环境中继续学习深造的决心。

俄罗斯之行已经过去近一个月了,我们和老师一同精细打磨、反复修改的新闻稿也都在各大主流媒体陆续刊发。这段经历中的欣喜和温暖固然将成为珍藏的记忆,但回想起这段行程中的困难和挣扎,仍然愿意重复这段经历,才是对此行最恰当的总结。

(写于2019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