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己的职业负责”
对杨歌的采访就约在她住所边上的一家咖啡馆,杨歌落座后,不时有俄罗斯顾客远远地观望,但并没有出现国内对于明星的追捧景象。
杨歌说,俄罗斯的文化是把演员首先看做是一种职业,而不是一个明星。“这也是我愿意留在这里的原因,演员想成名,只需要对自己的个人能力负责,而不是炒作之类虚无缥缈的东西。”
对于国内演艺圈的一些现象,她表示难以理解。“为什么国内一些演员不用替身拍了一场有难度的戏也被称赞为‘敬业’?”她皱皱眉,又追问了一句,“这不是演员的本职工作吗?”
杨歌对于演员这个职业的认识,从踏入莫斯科电影学院的第一刻起就已经开始。回忆起当时面试的场景,除从朗诵诗歌到视唱练耳几乎一样不落的考核形式,给她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协调性训练,考生们被要求用两只手以不同频率和幅度画圈。
多年以后,杨歌向当年的考官调侃起入学考试“考的是不是有点全”,得到的答案让她始终铭记:“演员就是一个所有东西都得会的职业,不然,你的表演没有人相信。”
进入果戈里中心剧院参演话剧后,杨歌发现,最能锻炼演员并检验表演水准的平台,不在拍戏片场,而在剧院。
“不同于电视剧集的分割性拍摄,一场长达三四个小时的话剧对于演员的注意力、台词功底和对于戏剧本身的信念感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在杨歌看来,这是一种真真正正的表演体验。“你要把观众从一个情境带到另一个情境,让他们笑,让他们哭,让他们把这个故事看到结尾,同时需要让他们明白些什么。”
众所周知,在当今快节奏的时代,话剧的受众面和知名度远远比不上电视剧、电影这样的快消品。杨歌也坦言,剧院的薪资其实非常微薄,但她依旧选择坚持。
除了话剧对于自己艺术素养提升的帮助,杨歌觉得这其实是一种人生态度。师从俄罗斯戏剧界最著名的导演之一基里尔·谢列布列尼科夫,她的艺术想法深受其影响。“老师告诉我,要对自己的职业负责。”
“人的一生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你得问自己,你是为了赚钱,还是为了追求更高的东西?”包装炒作是一条捷径,但杨歌觉得,有限的精力应该放在有意义的事上,“对于一名演员而言,有意义的事就是留下好的作品。”
这份态度延伸到工作中成了杨歌那份永不妥协的执拗的底气。
“我对于一个演员最好状态的理解是,这份活儿就我能干,你看着办,不干拉倒,有本事找别人去。”杨歌笑称,也许这是北京姑娘与生俱来的大爷范儿,“北京有句老话叫‘上赶子不是买卖’,我从来不主动讨好别人求角色,因为这个角色只有我能演。我就是大爷,我有能力,你得求我。”
这种坚持与笃定也渗透进了她做导演的过程中。在选角上,她从不考虑人情或是面子,只选择自己心目中适合角色的演员。
“我得对电影负责,我不能砸了自己的牌子。这是一名导演对艺术应有的要求。”这句话,杨歌脱口而出,一如当年基里尔导演对她的教诲。
(2019-12-05发表于《新闻晨报》App"周到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