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戴乐彤
为期一周的俄罗斯之行说长不长,但却给我的大学生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参与这个项目之前,我从没想过会来到这个遥远的国家,体验俄罗斯风情,在语言、文化皆不同的环境下探索选题的答案。作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即使上过新闻采写方面的专业课程,我仍能感受到自己新闻基础的薄弱。这是我第一次参与海外报道项目,对我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在此之前,说起俄罗斯,我脑海里第一个跳出来的词就是“战斗民族”。提起“战斗民族”,我们会想到很多梗,比如喝酒、养熊,粗犷、勇敢。我很自然地就带着这样的刻板印象去拟定选题。然而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和小组成员反复商讨之后,我们认为,如果作为新闻记者都不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去采访、报道,那我们又怎么能还原出一个真实的事件、人物和环境呢?玩梗或许能吸引眼球,但对原则的坚守却会被忽略。由此,我们摒弃了上述的刻板印象,转而研究俄罗斯民族的其他特质,譬如热爱艺术和尊重女性,希望能挖掘出不一样的俄罗斯、俄罗斯人。
想法虽然丰满美好,但在异国他乡环境不可控的情况下,我们的选题也遇到了重重阻碍,以至于一个接着一个地夭折。有价值的选题无法落地,这也是新闻工作中很常见的事情。最终我参与的选题是采访孔子学院、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和中国驻俄罗斯联邦大使馆。在学校里,我们的课程作业大多是在校内完成的,选题和操作带着天然的接近性和可行性,而一旦走出国门,作为一名真正的记者,我们不再纸上谈兵,而是真正做到把理论运用在实践中。
在莫斯科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中,我们有幸遇到了一批热爱中国文化的俄罗斯人,也第一次体会到了当外教的感觉;而在前期准备采访院长时,我们也从提问的层次、意义方面进行反复修改,希望能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报道孔子学院。参观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时,马副馆长用详实的案例为我们讲解了那段艰苦岁月。在中国驻俄罗斯联邦大使馆,我们和新闻参赞面对面交流,参赞给我们外语院校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提出建议,“不缺人手缺人才;不缺学历缺经历;不缺活力缺定力”,精练的二十一个字让我获益匪浅。一番长谈下来,我心中已悄然种下了职业选择的种子,开始向往驻外记者的工作和生活。
在新闻稿的撰写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严肃新闻要做到既立意崇高,又不失生动,一定要从细节切入,前期的准备和采访都非常重要。可以说经此一战,我对新闻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和体悟,道阻且长,希望我能行则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