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如何确定这些选题的
宋奇波
此次俄罗斯之行,学生们的一个重要身份是记者,独立或者组队完成一篇关于俄罗斯的稿件也是他们在行程伊始就带着的任务。
想要完成一篇优秀的稿件,确定选题是第一步。在很多时候,甚至可以说,定选题这一步走对了,稿件就完成了一半。
一开始,学生们都各自提出了自己计划去采写的选题,但是大部分在可操作性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定选题是完成新闻报道的第一要义,那么可操作性就是衡量一个选题是否立得起来的第一准则。
很多老记者习惯用“抓手”这个词来指代可操作性,“这个选题的‘抓手’在哪里?”甚至是不少老记者的口头禅。所谓是否有“抓手”,其实就是这个选题是否有明确的、能够联系到的采访对象。
学生们自己提出的选题,一部分因为命题过于宏大而难以确定具体的采访对象,实际操作后容易变成纯粹的材料整合,而缺了采访环节的稿件无异于失去了灵魂的行尸走肉。还有一部分选题涉及产业等偏深度的报道,想要成稿需要涉及大量采访对象,且寻找采访对象的难度也很大。
对于一个新闻选题而言,为期9天的俄罗斯之行本身就给出了很多的限定条件。首先,因为学生每次外出采访都需要由老师陪同,而且行程比较密集,所以每个选题涉及的采访对象需要控制在两个以内;其次,因为学生们擅长的外语语种多为英语,而俄罗斯民众的英语水平普遍不高,这就使得采访对象的范围大大受限。
综合这些因素,我们确定了“在莫斯科的中国人”这个大选题,直接解决了在可操作性上遇到的问题。这个系列的选题更偏向于人物报道,而单篇人物报道在只采访一到两个采访对象的情况下,也可以让学生对新闻采写有比较深的体悟。而且,因为采访对象主要以中国人为主,这就解决了语言障碍的问题。
确定具体选题的过程则带有一定程度的机缘巧合。由于签证的原因,我和侯微、吴秀娟两位老师比学生们晚一天抵达莫斯科。为此,侯老师找了自己在莫斯科的朋友来接机。没想到,这位朋友在莫斯科的华人圈中交游甚广,从机场到酒店的路上,一听到我们正在为选题犯愁,他就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了莫斯科华人圈的情况,并提供了不少有效的建议。
最终我们确定了三个人物选题:一个被俄罗斯主流演艺圈认可的北京姑娘、一个在俄罗斯学习钢琴的9岁天才少年和一个在俄罗斯开律所的中国律师。幸运的是,通过这位朋友和侯老师在莫斯科的朋友们,我们很快就联系上了这三位采访对象,“抓手”的问题就解决了。
对于学生自己提交的选题,我们也进行了一定的筛选,并保留了那些有可操作性和新闻性的选题。
有学生提出想要采写一篇有关俄罗斯学习汉语热的报道,因为行程中原本就安排了莫斯科国立大学孔子学院的探访,所以这个选题在可操作性上的问题迎刃而解。从学院院长、老师到上课的俄罗斯学生,背包记者团的同学们可以在短时间内采访到大量合适的采访对象。而且,大部分采访对象都能够进行中文交流,语言障碍的问题也不复存在。
张文钰准备的选题是俄罗斯的网购现状,背包记者团俄罗斯之行的时间恰逢国内“双十一”,所以这个选题具有较好的新闻性,但又因为涉及产业状况,可操作性并不是特别理想。
我们建议张文钰可以通过小切口切入这个选题,不求大而全,偏向于用轻松愉快的观察体语言来讲述俄罗斯网购的特点。在莫斯科期间,张文钰观察到俄罗斯的快递员和外卖员与国内有明显的不同,于是决定从这个角度切入来做报道。
从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过程和最终作品的呈现来看,人物报道确实比较适合作为学生背包记者团的习作形式。在确定了采访对象之后,学生可以静下心来设计采访提纲,整个采访过程也可以聊得较为深入。
比较遗憾的是,优秀的人物报道一般需要和采访对象深聊两次以上,在第一次做初步了解并消化吸收之后,第二次采访可以更为深入,采访者也会有全然不同的体验。但受时间和行程的限制,这次记者团的人物采访基本只能安排到一次。
(作者系《新闻晨报》记者、背包记者团指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