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内容思维导图
公元前400多年,中国哲学家墨子观察到小孔成像现象,并记录在其著作《墨子·经下》中,成为有史以来对小孔成像最早的研究和论述。墨子之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数学家欧几里得、战国末期法家韩非子、西汉淮南王刘安、北宋科学家沈括等中外学者都对小孔成像有颇多论述及运用,但只可观察,无法记录。
1250年,马格纳斯发现银盐受光变黑的现象。这样,发明摄影术所需的两方面基础——物理学与化学新认知都已具备。
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出现了供绘画用的“成像暗箱”。
1704年,英国人牛顿首先论及“干涉色”现象。
1725年,德国纽伦堡阿道夫大学医学教授舒尔茨发现硝酸银溶液在光作用下会变黑,并于1727年发表论文《硝酸银与白垩混合物对光的作用》,论文讨论了硝酸银混合物在光作用下记录图案的功能,德国人称之为“现代摄影的始祖”。
1757年,英国人道龙发明消色差透镜。同年,意大利人贝卡利发现了氯化银的感光性能。
1793年,法国尼埃普斯兄弟首先设想利用感光物质来固定针孔镜箱所形成的影像。
1802年,英国人汤姆斯·维吉伍德发明“晦影照相机”,使用可感光的硝酸银纸,其学生亨弗利爵士以氯化银取代硝酸银定影,制成人类史上第一张较能久存的照片。此二人被誉为“暗箱”与感光材料结合的先驱者。
1816年,法国人尼埃普斯用自己定名的“人工魔眼”透镜装配出第一架照相机,并使用它制作出一些不能耐光的负像照片。
1817年,德国人格罗特胡斯创立光化学反应的理论,并在1818年公开发表。
1819年,英国人赫谢尔发明了定影法,可使已感光的氯化银固定下来,从而可长期保存影像,其方法一直被沿用至今。
1822年开始,法国人尼埃普斯研究以玻璃板为片基固定影像,并于1825年取得以金属板固定的影像。
1825年,尼埃普斯用晒相法在涂有沥青的石板上制作了《牵马少年》照片,画面为翻拍17世纪的一幅荷兰版画。
1826年,世界上第一幅实景照片《窗外》问世,是尼埃普斯在经过13年的反复实验后,于1826年拍摄的他住房窗口外的景况。他把一块涂有能感光的沥青层的白蜡板放置在暗箱里,把暗箱固定在他的工作室的窗口,曝光了8个小时,再经过冲洗,获得了人类拍摄的第一张实景风光照片。尼埃普斯把这种用日光将影像永久地记录在玻璃和金属板上的摄影方法,称作“日光蚀刻法”,又称阳光摄影法。他的摄影方法,比达盖尔早了十几年。
1827年,尼埃普斯创立了“照相制版法”,用摄影方法来复制雕版。作为一个印刷业商人,其摄影方法一直处于商业保密状态未予公开,因而他的摄影术发明未能得到公认。
1829年,热衷于创作全景画作为舞台背景的法国巴黎歌剧院美术师达盖尔,开始与尼埃普斯合作,共同研究摄影术。
1837年,达盖尔创立了“银版摄影法”。该方法是将镀银铜板在暗室中与碘接触,使其表面生成可感光的碘化银。经拍照曝光后放入有水银的暗箱中加热,汞蒸气与铜板上受光部分的碘化银生成汞银合金影像,这就完成了“显影”。然后放入热食盐水中漂洗,未受光碘化银与氯化钠作用失去感光性并溶于水中,汞银合金组成的影像便永久固定于铜板上,从而完成了“定影”,得到一幅层次丰富的照片(也称“达盖尔摄影法”)。
1837年,达盖尔用水银蒸气使曝过光的铜板显影,用30分钟拍摄了《工作室一角》这幅有突破性的照片,这幅照片是存世最早的“达盖尔银版法”照片,也是世界上第一幅静物照片。
1839年8月19日,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法国学术院举行的科学院和美术院联席会议宣布该日为“世界摄影术诞生日”。由此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具有商业价值的可携式木箱照相机。达盖尔银版摄影法的发明,使摄影成为人类在绘画之外保存视觉图像的新方式,并由此开辟了人类视觉信息传递的新纪元,达盖尔成为举世公认的“摄影之父”。
1839年,英国天文学家约翰·赫雪尔博士首次提出“Photography”(摄影)这个词,底片(Negative)、正片(Positive)、快照(Snapshot)等名称也是由他首先提出的。
1840年,法国福伦达公司利用达盖尔技术设计制造了德国第一架照相机,也是世界上第一架金属相机,被称为福伦达/达盖尔式相机。
1840年,法国谢瓦利埃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木质折叠型相机,拍摄165毫米×216毫米的画面。
1840年,珀兹伐博士通过计算设计出著名的相对孔径为1:3.6的珀兹伐镜头,从而为镜头设计开创了先例。
1841年6月10日,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塔尔波特发表了“卡罗摄影法”,这是世界上第一张纸质“负片”,可由此洗印出多张照片,他被称为“摄影照相程序”发明家。
1842年,德国比欧乌和斯特尔茨纳两人拍摄了摄影史上第一幅新闻照片《大火后的汉堡》。
1844年,美国人德雷帕拍摄的《青蛙血球》,是世界上第一幅显微摄影,开创了医学摄影先河。
1855年,英国人芬顿和助手斯帕林拍摄了克里米亚战争,时间长达3个月,获底片360张,这是摄影史上最早的战地摄影。他们归来后,于10月在伦敦举办了影展,该影展是世界首届新闻摄影展览,展出照片312幅。
1856年,英国伦敦大学增设了摄影技术科目,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所设立摄影教育的学校。
1858年,法国巴黎著名人像摄影家纳达尔乘热气球摄影,他是一位勇于开拓的摄影家,成为高空摄影第一人。
1861年,英国人麦克斯韦尔摄制了世界第一幅加色法彩色照片《格子图案的缎带》。他对着缎带拍了3次,每一次都在镜头上使用不同的滤色器。得到的3个图像进行冲洗后,用3个投影机投射到同一个屏幕上,当3个图像对齐时,一个全新彩色照片就出现了。
1862年,英国街头摄影家汤姆森开始街头拍摄,成为最早的纪实类摄影家。
1865年,华盛顿拍摄的四幅一组的《暗杀林肯总统的罪犯被处绞刑》是摄影史上第一组系列新闻摄影照片。
1869年,法国科学家迪奥隆首次发表“彩色照片制作法”,因过于复杂未能得以推广。世界上第一幅用减色法获得的彩色照片是迪奥隆摄制的《叶子》。
1981年,日本索尼公司(SONY)推出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照相机(MAVICA),其相机首先以电荷耦合器件(CCD)代替传统的胶卷(底片)。此数字相机的雏形,拉开了数字照相机时代的序幕。从此,日本成为继英、法、德、美后在摄影器材研发上令人称道的国家,在摄影器材产销方面享誉全球。
1991年,日本富士(FUJIFILM)和尼康(Nikon)两公司合作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数字化单眼相机,FUJI Nikon DS505(E2)、DS515(E2S)两款问世。
2000年以后,数字相机品牌琳琅满目,可谓各领风骚,精锐尽出,给摄影家、爱好者带来更多的选择空间。
2021年8月1日,据123网依托全网大数据显示,根据品牌评价以及销量评选出2021年相机十大品牌排行榜,前10名分别是富士(FUJIFILM)、索尼(SONY)、佳能(Canon)、松下(Panasonic)、尼康(Nikon)、徕卡(Leica)、宾得(PENTAX)、奥林巴斯(OLYMPUS)、柯达(Kodak)、哈苏(HASSELBLAD)。
摄影术诞生180多年来,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速向高速、由手工向自动化方向发展的过程。数字相机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摄影工艺和摄影体系,它不仅影响并改变着摄影业的经营观念、经营方法、管理及服务质量,而且有力地推动了摄影工作者创作观念及创作方法的更新。可以说,数字摄影为摄影事业的飞速发展开创了新的机遇。
数字相机的发展与电脑、微电子技术、电子元器件及大规模集成电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图片处理、传递方式的数字化、智能化,数字摄影必将进一步推动科研、教育、新闻、军事、体育、广告等领域新的繁荣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