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光源的投射方向分类

二、按光源的投射方向分类

光源的投射方向包括水平照明角度和垂直照明角度,这两个方向的配合可以形成千变万化的照明效果。根据光源的投射方向和摄影机之间所形成的角度,光线主要可分为顺光、前侧光、侧光、后侧光和逆光等,以光线所处垂直面的位置可分为顶光、脚光等。不同的投射方向会形成不同的视觉感受与光影造型效果。

1.顺光

顺光,又叫平光、正面光,其灯光高度与摄影机高度相接近,处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光线的投射方向和照相机的拍摄方向相一致。这种光线的光源方向与相机一致,与相机光轴相对重合(约形成0°—15°夹角),光线通常从相机背后投向被摄主体。顺光照明的特点是被照明物体表面或被摄者面部及身体绝大部分都直接受光,阴影面积小,画面影调比较明朗。整个画面反差小、影调柔和,显得明亮、干净,不形成强烈反差,可以掩盖物体表面或被摄影者面部粗糙感的缺陷。在表现人物时,顺光能够使人物显得年轻。顺光照明由于不能使画面产生强烈的影调变化,不利于表现人像或物体的立体感与表面质感,被摄主体往往会显得平淡、呆板;在表现场景时,若采用顺光则不利于表现场景的空间感,画面缺少活力。

顺光照明的特点:物体被均匀照明,只能看到受光面(亮面),看不到暗面(背光面),投影被自身遮挡,有利于消除不必要的投影,但层次平淡;画面色调、影调主要由物体自身的色彩和明暗层次所决定,能很好地表达物体的固有色,此时,景物本身色彩的选择、明暗的配置十分重要;顺光照明能减淡被摄体的褶皱感,但不利于呈现物体表面凹凸不平的结构,不利于被摄体立体感、质感的体现;不利于拍摄多层景物,景物空间感不强,画面显得平淡,缺乏起伏感。因而,正面光常用于高调影像的拍摄创作。

拍摄时,一般多用散射光来获得影调柔和的造型效果,甚至作为主光使用(图4-4)。

图4-4 《童年记忆》

2.前侧光

前侧光也称斜射光,它是从照相机的后方一侧(左侧或右侧)投射,从照明光线与镜头光轴构成30°—60°夹角的方向投向被摄主体,被摄主体大部分受光,产生的亮面大,形成较明亮的影调;被摄主体产生局部阴影,立体形态的呈现比顺光照明效果更好,影调也比较明朗。它是拍摄人像(室内、室外)常用的一种光线。对于自然光来说,这类光照出现在上午9:00—10:00和下午3:00—4:00。这种光线可较好地表现被摄主体的质感,使人物(或景物)产生丰富的影调,能将人物(或景物)表面结构的质地精细地展现出来(图4-5)。

图4-5 《玩自拍》

前侧光照明的特点:被摄主体在前侧光照射下,产生较大的受光面和较小的背光面,明暗过渡平滑,既能表现被摄主体的全貌,又能呈现其立体感、质感;前侧光照明下被摄主体会产生投影,妥善处理可丰富画面构图。一般多用直射光作为主光,从前侧的光位照射被摄主体。前侧光是摄影中运用最多的光线之一。

3.侧光

侧光是来自相机一侧(左侧或右侧)与镜头光轴、被摄主体构成大约90°夹角的照明光线。这种光线能产生明显的强烈对比,影子修长而富有表现力。侧光照射明暗反差大,可以用来营造某种特殊的气氛。侧光的运用要注意受光面和背光面的亮度比值,即处理好光比。侧光摄影是一种常用的光线,画面明暗配置和明暗反差鲜明清晰,景物层次丰富,透视现象明显,有利于表现被摄主体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但缺乏细腻的影调层次。侧光作为修饰光使用时,能突出被摄主体的局部细节和形态。如果被摄体是粗糙的表面,在侧光下可获得鲜明的质感。有时侧光能夸大表面粗糙不平的结构,造成强烈的造型效果。

在人像摄影中,侧光照明的特点是灯光从相机一侧约90°的位置投向被摄主体,被摄者的面部和身体一半受光,而另一半处在阴影之中,面部和身体部位的立体感最强,有利于表现被摄者面部和身体的起伏形态。有时也把侧光用作装饰光,突出表现画面的某一局部或细节。

侧光能较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在人像摄影中,往往用侧光来表现人物的特定情绪(图4-6)。

图4-6 《青春时光》

侧光的特点:在侧光照明下,被摄主体的受光面和背光面各占一半,投影在一侧。虽然看不清主体全貌,但亮面、次亮面、暗面、次暗面和明暗交界线五种影调成分显著,画面的立体感较强。

4.侧逆光

侧逆光是来自相机的斜前方(左前方或者右前方),与镜头光轴构成大约120°—150°夹角的照明光线。在人像摄影中,采用侧逆光照明,被摄者面部和身体的受光面只占小部分,阴影面占大部分,所以影调显得比较沉重。采用这种照明方法,被摄者的立体感比顺光照明要好,但影像中阴影覆盖的部分立体感仍较弱。常常需要用上反光板、电子闪光灯等辅助照明灯具适当提高阴影面的亮度,修饰阴影面的立体层次。这种光效层次较为丰富,空间感较强。若用侧逆光作为主光,辅助光不可超过它的亮度。

侧逆光照明的特点:被摄体大部分背向光源,受光面呈现为一个较小的亮斑,或勾画出被摄主体的轮廓形态,使之与背景分离,从而获得相应的空间感和立体感,空间透视感强(图4-7)。

图4-7 《吹奏者》

5.逆光

来自相机对面与镜头光轴构成大约170°—180°夹角的光线称为逆光,它使被摄主体绝大部分处在阴影之中,影调显得比较沉重。用逆光拍摄人像往往需要利用辅助照明手段对被摄者的阴影面进行修饰,或通过额外增加曝光量保留被摄者阴影面的层次。采用逆光照明,有时可以在人物的头发和肩上(有时也在脸上)形成明亮的光斑和轮廓,而被摄者面部处在阴影中。采用这种光线拍摄,最好选用暗调子的环境作为人像的背景,以衬托出被摄主体明亮的轮廓,并把被摄主体从环境中分离出来。

逆光是一种极具艺术魅力并有较强表现力的光线,它能有效呈现被摄主体的影调、层次、质感和纵深度,空间透视感强,能较好地勾画出被摄主体清晰的轮廓线,使前后景物层次分明,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环境气氛。合理利用好这种光线,对主体或画面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幅画面显得更有生机和活力。在风光摄影中,面对山峦、村落、轻舟、薄雾时,都可以利用逆光进行表现。

逆光照明的特点:被摄体在逆光条件下,因有明亮的轮廓光照明,其轮廓形态较为明显;在造型中,逆光能使主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从而使主体更加突出,适合呈现多层景物,使画面空间感增强。使用逆光作为主光,可使画面产生不同的明暗对比关系,产生剪影、半剪影等效果,也可获得较为生动的形象(图4-8)。

图4-8 《寻梦》

在现实生活中,逆光条件下的景物背光面主要受蓝色的天空散射光和环境反射光影响。

6.顶光

顶光是从被摄体上方投射下来的光线,当光源的高度超过60°以上时就容易形成顶光光效,通常与相机的拍摄方向大致成垂直角度。被摄主体突出的部分会在凹处产生投影,光线强烈,光比大,影调生硬。利用顶光进行拍摄,要注意选择有特点的背景,例如背景是流动的,主体是静止的;背景是深色的,主体是明亮的;背景是蓝色的,主体是红色的;等等。此外,还要选择适当的角度,如俯拍,使受顶光照射的主体和未受光的景物形成反差。

顶光照明的特点:顶光在人像摄影中很少运用,但有时也能出奇制胜。当顶光垂直照射时,景物的投影完全隐去。被摄体的上方因光照强烈而显得明亮,下方投影较短且浓重。顶光之下,水平面照度较大,垂直面照度较小,形成较大的明暗反差,画面缺少明暗过渡的中间层次,形成硬调效果;拍摄肖像时,头顶、眉弓骨、鼻梁、额头、上颧骨等部分明亮,而眼窝、鼻下、两颊处等较暗,眼窝下陷,颧骨突出,容易产生骷髅之状,人物极易被丑化。除非有特定的造型要求,一般要避免使用顶光拍摄人物肖像。用顶光拍摄人物肖像时,多半是为表现特定的光效,或烘托某种特定气氛(图4-9)。

图4-9 《中华颂》

7.脚光

脚光是从被摄主体下方投来的光线。脚光的照明特点是光影结构使被摄主体形成非正常的视觉效果,同样会丑化人物形象。多用于渲染恐怖、惊险等特殊气氛,也多用于呈现油灯、炉火、烛光等光效。与此同时,脚光还可被当作修饰光使用,修饰眼神、衣服或头发等,脚光可增强被摄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图4-10)。

图4-10 《黑夜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