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物摄影(情、动、活、力)的艺术特征体现

二、静物摄影(情、动、活、力)的艺术特征体现

静物摄影大体上分两类:一类是有情节的静物摄影,摄影者用借喻、象征、寓意等方法实现其创作的某些构思(图14-2)。另一类是无情节的,如某些食品、水果、蔬菜、工业产品等,这类作品大部分通过对静物光、影、色的处理传达美感(图14-3)。

图14-2 《伴》

图14-3 《夜宴》(黄天琪 摄)

如果能使这两类静物具备“情、动、活、力”的艺术特征,作品将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1.“情”的特征

“情”主要包括情感、情趣、情节、情调、情境、激情、美感、快感等,能够调动起观赏者的情绪,使之产生某些心理、情感上的触动,或者产生某种感觉,犹如听到不同曲调的音乐一样(图14-4)。

图14-4 《心曲》(王林 摄)

静物摄影作品的“情”是由创作者决定的,比如把红叶拍成“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是激情,拍成“遇红无礼是泥尘”(李觏《残叶》),是无情,拍成“枯叶恋高枝”(袁枚《枯叶》),是多情。静物摄影作品的情感,往往体现在整个作品的平面结构中,包括构成这个结构的各种因素,从题材到用光、构图、色彩处理,再到作品基调及陪衬物等,都构成一定的情感意义,成为整个作品情感意义的一部分。艺术形象、色彩与用光及色彩的组合对情绪影响很大,就色彩来说,红、橙等颜色最能引起视觉兴奋,而蓝、绿等颜色让人感到舒适。就构图来说,不同的构图给人以不同的感受,比如正三角形产生安定感、倒三角形产生动荡感、S形产生流动感等。

2.“动”的特征

“动”的特征主要指生动、动感、动向、动态、动势等。“动”是意境的摇篮,意境是联想的源头。“动”有助于实现艺术创作的最高宗旨,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思考。在选题确定之后,需从构图、用光、结构组合等方面进行安排,使静物产生动感效应。

一是利用背景的动感效果来衬托。所谓“动”,实际上是一种衬托的反应。许多摄影家在拍摄静物时,利用背景、道具及某些具有动感的物体,将静物反衬出来,就如我们坐在火车或汽车上,看到车窗外面的景物飞快地向后运动一样。

二是善于为静物营造某种动势。对静物本身来说,“动”就是从一个姿态换成另一个姿态的过程,任何物体都会有姿态的变换,即使它不会动,从摄影创作的角度讲,也应该让它“动”。“动”能为“活”提供依据,否则就显得“呆”。

三是巧借技巧制造动感或动势。借助光、影、线、构成、组合等制造出动感或动势(图14-5)。

图14-5 《出逃的小糖人》(丁洁 摄)

3.“活”的特征

要拍好静物摄影,首先要处理好节奏,这是使静物变“活”的关键。以钟摆为例,推动钟摆达到运动最高点的动能,变成把它重新荡回来的势能。就最高点来说,它有一个短暂的停止时期,做出摆回的准备,给人的感觉是静止的,错开这一点就会有动的感觉。在拍照时,要让时钟的摆锤不在静止状态的最高点上,错开这个位置就能产生动势。其次要让静物摄影作品产生呼应或照应。有情节的静物摄影作品容易使人产生联想。对一幅无情节的静物摄影作品来说,需要有一个美的特定指向,使得主陪体形成互相呼应的关系。罗丹之所以用斧头砍掉巴尔扎克雕像的双手,就是因手太过突出。再次要打破“静”的瞬间,有经验的摄影师在进行静物摄影创作时,总是想方设法打破“静”态,使受众在审美心理上产生一种悬念。如图14-6摄影习作《微观世界》,摄影者将装有水的玻璃杯作为拍摄主体,拍摄出其呈现的外面的世界。

图14-6 《微观世界》(孙聪 摄)

4.“力”的特征

“力”是指表现力、吸引力、想象力、生命力及力度等。静物摄影是一种再创作,而不是形式的再现。静物摄影的表现力要远远超过静物本身的表现力,这服从于作者的思维、意志和情感;静物摄影的吸引力是借助光线、色彩、造型等,将受众的注意力“抢”过来;静物摄影的想象力是在构图上留给受众探求的视觉空间;静物摄影的生命力,不仅在于表现永恒的主题,更重要的是其不受秩序的限制;静物摄影需有一个力点,这个点可能表现在画面的某一点上,也可能表现在画外(图14-7)。

图14-7 《托起未来》(江苏省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摄影一等奖) (徐磊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