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光线的来源分类
根据光线的来源主要分自然光、人工光两大类。
1.自然光
自然光是指天然发光的光源所照射或反射的光线,主要是指太阳光和天光。太阳光除了直接照射到地球上的一部分外,另一部分光被大气层吸收,透过大气层再照射到地面,此光称为天光。太阳照射建筑物、墙壁等产生的反射光也属于自然光。
自然光的特点是亮度强、照明范围广而均匀,但它的亮度、照射角度、距离远近、色温等往往不以创作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自然光的强弱随季节、时间、气候、地理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一年之中,夏季光照最强,可利用拍摄的时间最长;冬季最弱,可利用拍摄的时间最短。日照强弱又受天气变化的影响,分为睛、阴、晦、雾、霾、雨、雪,其光线的照度也各不相同。地理条件的变化对日照强弱的影响也很大,如所处的经纬度不同,海拔高低的不同,其照度、色温也各不相同。海拔较高的地区,直射阳光较强,散射的天空光较弱,景物反差较大,天空呈暗蓝色。相反,海拔较低的地区,天空散射光较强,景物反差较柔和。靠赤道越近,照度越强。在高山、平地、高空、海底所受光强弱也各不相同。
拍摄外景主要靠自然光,人工光多作为辅助光使用。由于自然光受诸多条件的限制,往往不能以创作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因此,摄影师需要注意观察、掌握自然光的变化规律,以便结合自己要创作的艺术形象进行选择并科学运用。
经过不同路径的光线具有不同的特点,并产生不同的照射效果,其造型效果各不相同。从光的通路上看,日光的光线可以分为直射光和散射光两种。在晴朗的天气条件下,阳光直接照射到被摄者的受光面产生明亮的影调,这种光线被称为直射光。在这种照明光线下,由于受光面与阴影面之间有一定的明暗反差,比较容易呈现出被摄主体的立体形态。因这种光线的造型效果比较硬,所以也把它称为“硬光”,即小面积的点状光源直接照射,能够在被照射的物体上产生清晰投影的光线。如图4-1《楚街印象》就是利用直射光拍摄的。
图4-1 《楚街印象》
在薄云的天气下,直射光的照明反差降低,但其光线性质仍类似晴天的阳光,因而也属于直射光。此外,在影室拍摄人像等相关被摄主体时,所使用的聚光灯如果不加任何柔光附件,发出的光就比较硬,也属于直射光。直射光照在被摄体上,形成明显反差,用侧光照明,有明显的投影,有利于被摄主体呈现出立体感。光线的选择,对勾画被摄对象的形状、质地、轮廓等外部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的采光方向与太阳照射物体方向会产生顺光、侧光、逆光等不同光效。顺光有助于让被摄主体受光均衡,能全面呈现被摄主体的质感,但不利于表现物体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影调较平淡单调,层次感弱,缺乏节奏变化,更不宜表现大空间感、物体数量众多的景物造型。侧光对摄影造型的表现力较强,能使物体受光面与明暗面表现明显,画面明暗配置和反差鲜明清晰,物体层次丰富,空间透视现象明显,有利于表现物体的空间感和立体感,摄影造型效果较为理想,运用时,要注意受光面与明暗面在画面造型中所占的比例。逆光有助于展现空间深度、烘托环境气氛,呈现空间透视的效果,有利于勾画物体的轮廓线条。运用低调影像来表现物体造型艺术效果更佳,但需要运用暗背景来烘托主体。当拍摄物体的特写或近景时,最好正面运用补光办法,使物体正面的质感得以体现,曝光则宜以正面亮度为宜。
阴天时,阳光被空中的云彩遮挡,不能直接投向被摄主体,被摄主体仅依靠天空反射的散射光线难以形成明显的受光面和阴影面,也难以有明显的投影,光线效果比较平淡柔和,因而这种光线被称为散射光,也称为“软光”。使用人工光源照射时,如果灯上没有聚光设备,或者灯具上附加了能使光线散射的装置(如散光屏、柔光纸、反光伞等),发出的光线则较为柔和,也属于散射光。在人像摄影中,散射光用得好,拍摄出来的影像线条和影调就较为柔和,层次较丰富。如图4-2《俄罗斯女孩》,就是利用散射光拍摄的。
图4-2 《俄罗斯女孩》
在多云天、阴天、雨天、雾天时,可充分利用景物本身的明度、色彩差异以及由空气厚度所造成的虚实变化,用散射光拍摄出色彩柔和、变化细腻的摄影作品。雨天、雾天空气湿度大,景物前实后虚,前景清晰,远景模糊,景物常常会变得像水墨画那样朦胧而滋润。不过,散射光下的景物,明暗对比较弱,光影平淡,必须严格掌握曝光时间。
根据哪些因素来选择直射光或散射光呢?一要从被摄者等主体形象的需要出发,比如,拍摄性格刚毅的男性可用硬光;拍摄女性或天真的幼童,通常使用软光表现。二要根据摄影者的意图选用直射光或散射光,使其达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2.人工光
由人工光源发出的光即为人工光。摄影中常用的人工光源有闪光灯、钨丝灯、荧光灯、碳弧灯、镝灯、金属卤素灯、短弧氙灯等。
人工光的特点是发光强度低、照射范围小,因而灯光与被摄体的距离远近对照射范围与强度大小影响极大,但它的亮度、照射角度、距离与色温完全可以人工控制和调节。运用人工光创造丰富的画面影调,塑造人物形象和不同的光线效果,可不受季节、时间、气候、地理条件的限制,可按创作者的构想从容进行创作(图4-3)。
图4-3 《花样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