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西方摄影流派
1.绘画主义摄影
绘画主义摄影是流行于20世纪初摄影领域的一种艺术流派,它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英国。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诗情画意”的境界,它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仿画阶段、崇尚典雅阶段、画意阶段。
绘画主义摄影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期,第一个绘画主义摄影家是英国画家希路(1802—1870)。1851—1853年,是绘画主义摄影的成长时期。1869年,英国摄影家罗宾森(1830—1901)在《摄影的画意效果》一书中提出的“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入的艺术认知”,为该派奠定了理论基础。1857年,雷兰德(1813—1875)创作了一幅由30余张底片拼放而成的、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作品《两种生活方式》,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上的成熟。
2.印象派摄影
1899年,法国印象派绘画展览首次举办。绘画主义派摄影家罗宾森在其影响下,提出“软调摄影比尖锐摄影更优美”的审美标准,提倡“软调”摄影。该流派是绘画印象派在摄影艺术领域的反映。作为绘画主义摄影的一个分支,有人把它称为“仿画派”。这一流派的摄影作品丧失了摄影艺术自身的特点,艺术特色是调子沉郁,影纹粗糙,虽富有装饰性,但缺乏空间感。
3.写实摄影
写实摄影流派源远流长,延绵至今,仍是摄影艺术中基本的、主要的流派,它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摄影艺术领域的反映。该流派摄影艺术家在创作中恪守摄影的纪实特性,力求让作品散发出感染力和说服力。斯蒂格利茨曾说:“只有探讨忠实,才是我们的使命。”该流派创作题材大多取自社会生活。其艺术风格质朴无华,但具有强烈的见证性和揭示力量。最早的写实摄影当推英国摄影家德拉莫特于1853年拍摄的那些火棉胶纪录片。写实摄影家的作品都以其强烈的现实性和深刻性而著称于摄影史。
4.自然主义摄影
1899年,摄影家爱默生鉴于绘画主义创作的弱点,发表了一篇题为《自然主义的摄影》的论文,提倡摄影家回到自然中去寻找创作灵感。他认为,自然是艺术的开始和终结,只有最接近自然、酷似自然的艺术,才是最高的艺术。他说,没有一种艺术比摄影更精确、细致、忠实地反映自然。这一流派的创作题材,大多是自然风光和社会生活。由于自然主义摄影满足于描写的表面和细节的“绝对”真实,而忽视了对现实本质的挖掘和对表面对象的提炼,未能注意艺术创作的典型化和艺术形象的典型性。
5.纯粹派摄影
纯粹派摄影是成熟于20世纪初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其倡导者为美国摄影家斯蒂格里兹(1864—1946),主张摄影艺术应该发挥摄影自身的特质和性能,把它从绘画的影响中解脱出来,用纯净的摄影技术去追求摄影所特具的美感效果——高度的清晰、丰富的影调层次、微妙的光影变化、纯净的黑白影调、细致的纹理表现、精确的形象刻画。该派摄影家刻意追求所谓的“摄影素质”:准确、直接、精微和自然地去表现被摄对象的光、色、线、形、纹、质等诸方面。该流派在一定程度上曾促进了人们对摄影特性和表现技巧的探索与研究,这一流派的著名摄影家有斯特兰德、亚当斯等。
6.新即物主义摄影
新即物主义摄影又称支配摄影、新现实主义摄影,其理论先驱是斯特兰德。这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新即物主义摄影的实际创始者为帕邱。该流派的艺术特点是在常见的事物中寻求美。用近摄、特写等景别,把被摄对象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突出地表现对象的某一细部,精确如实地刻画它的表面结构,从而达到炫人耳目的视觉效果。
7.超现实主义摄影
超现实主义摄影作为摄影艺术领域中的一种流派,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这一流派有着较为严谨的艺术纲领和艺术理论。摄影中的超现实主义者利用暗房技术作为自己主要的造型手段,在作品中将景象具体的细部表现和任意的夸张、变形、省略与象征的手法结合在一起,创造一种现实和臆想之间、具体和抽象之间的超现实的“艺术境界”。超现实主义摄影流派的创始人是英国摄影家丝顿和美国的布留奎尔,真正实现者为英国舞台摄影家马可宾,他在自己的创作中,把超现实的“虚”同现实中的“实”糅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既虚幻又实际的境界。
8.抽象摄影
抽象摄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该流派的摄影家否定造型艺术是以可审视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艺术家审美感受这一基本特性,宣称要把摄影“从摄影里解放出来”,力图使用所谓形式、影调(色彩)和素材的“绝对抽象的语言”,表现该派艺术家所说的人类最真实、最有本质力量的潜意识世界。抽象摄影的发轫者为泰尔博(1800—1877)。1922年,匈牙利抽象画家莫荷利纳基从理论上予以确立。随后,抽象画家康定斯基、克勒等引进了显微摄影和X光摄影,扩大了抽象派摄影的表现范围,丰富了摄影艺术的语言,建立了自己的艺术体系,并风行于欧美。
9.堪的派摄影
堪的派摄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反对绘画主义摄影的一大摄影流派。这一流派的摄影家主张尊重摄影自身特性,强调真实、自然,主张拍摄时不摆布、不干涉对象,提倡抓取自然状态下被摄对象的瞬间情态。法国著名的堪的派摄影家布列松说过:“对我来说,摄影就是在一瞬间及时把某一事件的状况和意义精确地记录下来。”这一流派的艺术特色是客观、真实、自然、亲切、随意、不事雕琢、形象生动而富有生活气息。催生该流派的作品是1893年摄影家斯蒂格利茨的《纽约第五街之冬》,而真正完成者则是德国的摄影家沙乐门博士,他在一次德法总理会议结束之际拍摄的《罗马政治会议》,因其生动、真实、朴实、自然,而成为该流派名垂摄影史的经典作品。
10.达达派摄影
达达派摄影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体现了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达达主义艺术家在创作中主张“弃绘画和所有审美要求”。达达派摄影艺术家的创作,大多是利用暗房技术进行剪辑加工,创造某种虚幻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意念,并影响到以后出现的现代派摄影艺术。达达派著名摄影家有哈尔斯曼、摩根、利斯特基等。
11.主观主义摄影
主观主义摄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一种比抽象派摄影更为抽象的摄影艺术流派,它是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在摄影艺术领域的反映,其创始人是德国摄影家斯坦内特。他认为“摄影具有高度的主观能动作用”,于是提出了“摄影艺术主观化的艺术主张”。主观摄影就是人格化、个性化的摄影,这便是该流派的艺术纲领。该派理论家表示:“主观摄影不仅仅是一种试验性的图像艺术,更是一种自由的不受限制的创造性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