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帝继承武帝遗志创汉室中兴
后土化育兮四时行。
修灵液养兮元气覆。
冬同云兮春霡霂。
膏泽洽兮殖嘉谷。
——(东汉)班固《论功歌诗》
汉宣帝刘询即位后虽然族灭了霍氏家族,却没有废除霍光的治国政策,并且继承发展了他的治国路线,忠实地执行汉武帝“诏令”所制定的政策——对内发展农业,与民休息,整顿吏治,惩治腐败,安定社会;对外臣服匈奴,罢兵休战,稳定边疆。在此基础上,宣帝还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些补充和改革。
汉宣帝重视吏治改革和法制建设。他长于民间,深知吏治的好坏关系到百姓的安居乐业,于是特别重视吏治的整顿和官员的选拔,尤其重视刺史、郡守的选用。他认为郡守选任关系到一郡官吏的办事作风和百姓的生活,因此,每次朝廷任命刺史和郡守,他都要亲自过问。对于政绩突出的郡守和刺史,他会亲自嘉奖。新任刺史和郡守赴任之前,他会亲自召见,当面考察和听取他们的工作计划,作为日后考核其政绩的参照。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循名责实”。
经过宣帝的整顿,汉朝出现了一批“上顺公法,下顺人情”的干练官吏,改变了过去吏治苛严、败坏的现象,缓和了社会矛盾,安定了政治局势。
汉宣帝还废除了一系列严刑酷法,平理冤狱,甚至亲自参加一些案件的审理,以加强执法公正,缓和社会矛盾。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宣帝下令增设廷尉平一职,任命四名官员,专掌刑狱的评审和复核,从制度上保证执法的公正。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宣帝下诏废除“首匿连坐法”,宣布无罪亲属不再遭受株连。之后,他又下令赦免所有上书触犯其名讳者的刑事责任。宣帝在位的二十五年中,先后颁布了十次大赦令,极大地缓和了社会矛盾。
汉宣帝注重发展农业,并按照霍光实施的政策,继续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惠农政策。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为了鼓励流民返乡定居,宣帝下诏,将苑囿(历代帝王设置在京城周围供其骑射、游玩的场所)和公田分给贫民与流民,并贷给他们种子与食物,免收当年的赋税徭役。同年,宣帝下诏降低盐价,减轻百姓的生活压力。
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宣帝下诏,勾销当年赈贷给贫民的种子和食物,不再追讨。元康二年(公元前63年)五月,宣帝再次下诏免去受灾害严重地区百姓的租赋。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宣帝下诏免去百姓六分之一的赋税。
在宣帝发展农业的政策下,各地官员都将劝课农桑、发展生产当成首要政务,积极为百姓提供发展生产的便利条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农业大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宣帝时期的商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自从张骞开通“丝绸之路”之后,汉朝的对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城、成都等城市都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盛极一时。
在民族关系上,宣帝也采取积极政策,维系了北方边境的长期安宁,使汉朝与各民族的关系稳定发展。自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朝廷派范明友、赵充国等五将军击败匈奴之后,匈奴逐渐衰弱,汉朝北方边境的战事也减少了。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虚闾权渠单于去世,引起了匈奴内部的分裂,出现了五位单于分立的局面。经过一番鏖战,最后只剩下呼韩邪单于及其兄长郅支单于。呼韩耶单于是虚闾权渠单于的长子,战败走投无路之后,决定投靠汉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呼韩耶单于率部南迁靠近长城一带,派儿子右贤王到长安入侍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正月,呼韩邪单于亲自到长安觐见汉宣帝。汉宣帝派车骑将军韩昌隆重迎接呼韩邪单于,并以诸侯王以上的礼节接待了他。呼韩邪单于在长安待了一个多月,决定归顺汉朝。于是,他要求率部众住在光禄塞下,保卫汉朝城邑。宣帝派董忠、韩昌率一万六千名骑兵,送单于出长城要塞,并命其帮助安定匈奴内部秩序。从此,汉匈之间结束了长达一百五十多年的征战状态,建立了匈奴呼韩耶政权对汉王朝的政治隶属关系,密切了塞北与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宣帝以后数十年,北方边境不见烽火,社会繁盛,一派和平景象。
汉宣帝杜陵
知识链接 经学
经学原本是泛指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但在中国汉代独尊儒术后变为特指研究儒家经典。汉武帝即位后,为了适应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诗》《书》《礼》《易》《春秋》成为崇高的法定经典。汉代儒生们即以传习、解释五经为主业。自此经学正式宣告诞生,可以将“经学”视为先秦原初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在思想文化方面,汉宣帝主张经学各派兼收并蓄,并亲自主持经学大会。在文学方面,当时的汉赋创作繁荣,可以媲美武帝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