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篡汉行“新政”乱国

王莽篡汉行“新政”乱国

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中郁结之轮菌,根扶疏以分离。上有千仞之峰,下临百丈之溪。湍流遡波,又澹淡之。其根半死半生。

——(西汉)枚乘《七发》

鸩杀了汉平帝,王莽虽然很想南面称孤,自立为帝,但如果这样,他鸩杀皇帝的阴谋极有可能大白于天下,招来天下人的排斥。他思虑再三,决定先拥立一位年幼的小皇帝,来为自己登基称帝做过渡。于是,他将汉宣帝的一位玄孙、年仅两岁的广戚侯之子刘婴选作皇帝继承人。

为了给自己登基打好舆论基础,王莽命人在民间散播赤帝“受命于天”的符命。在汉平帝的葬礼上,有臣子报告说,有人在打井时挖出一块白石,上刻“告安汉公莽为皇帝”。此后,这种要求王莽“应天承命”的符命不断出现。而年事已高、深居宫中的王太后对王莽密谋篡汉的所作所为一无所知。直到一日,王莽让谢嚣将符命之事上报,王太后才如梦方醒,又惊又怒,难以置信最信任的侄儿会背叛自己和汉室。她生气地对王莽的爪牙们说:“此诬罔天下,不可施行。”王莽的侄儿、太保王舜软硬兼施地游说王太后:“事情已经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了,已经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王莽了。况且,王莽也没有非分之想,只是想做摄政王以增加自己的权威,以便可以镇抚天下罢了。”王太后此时也清楚地知道,自己已经无力阻止王莽自行居摄,只得下诏令由王莽摄政,称“摄皇帝”,并将次年(公元6年)改元为“居摄元年”。

居摄元年正月,王莽以皇帝的礼仪祀高帝于南郊,迎春于东郊,行大射礼于明堂。三月,王莽迎立三岁的刘婴为皇太子,号“孺子婴”。王莽的女儿、汉平帝的皇后依例成为皇太后。

居摄二年(公元7年)五月,王莽下令改铸货币。同时,他还下令列侯以下不准私藏黄金,并令其将藏有的黄金兑换成货币。王莽的这种做法引起了刘氏宗室和亲汉官员的不满。同年,安众侯刘崇与亲信张绍密谋,起兵反莽,不久兵败。九月,东郡(今河南濮阳南)太守翟义招募郡中勇士,拥立严乡侯刘信为天子,自号大司马、柱天大将军,发檄文告各地,联合讨伐王莽。郡国响应,兵力增至十余万。十一月,翟义在圉县(今河南杞县南)被王莽从弟王邑(成都侯王商之子)击败而死。

翟义起兵带动了茂陵以西二十三个县的响应。槐里人赵明、霍鸿等自称将军,焚烧官府,击杀官吏,兵力增至十余万。这支队伍在计划攻入长安时,被王莽镇压,赵明等人于居摄三年(公元8年)二月兵败而死。

平息叛乱后,王莽唆使其党徒,以刘氏宗室造反为借口,逼迫王太后下诏让王莽称“假皇帝”。十二月,王莽的党徒再次要求王太后下诏,增加王莽的官属,改其居所为“摄省”、府为“摄殿”、第为“摄宫”。与此同时,在长安太学读书的梓潼(今四川梓潼)人哀章,认为王莽做皇帝是迟早的事,便计划来一次政治冒险,以谋取高位。他制作两幅铜匮,一匮写上“天帝行玺金匮图”,一匮写上“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意思是赤帝刘邦顺应天命,要将江山让予王莽。

这正合了王莽的心意。在王舜、平晏、刘歆等人的支持下,哀章手捧铜匮至高帝祠庙,交付高庙仆射。王莽则趁机在高帝祠庙接受铜匮,并戴皇冠觐见王太后。此时,王莽已经不再顾及王太后的意见,直接走上未央宫前殿,登基称帝,定国号为“新”。

称帝后,王莽废除刘婴的皇太子称号,贬其为定安公,赐给他一块方圆百里的封地,并将汉朝的宗庙迁到那里,西汉王朝就此结束。

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正月,王莽在未央宫前殿举行了新朝皇帝的登基大典。王莽尊王太后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立妻子王氏为皇后,立第四子王临为皇太子,封第三子为新嘉辟,并大赦天下。

登基之后,王莽仿照《周官》和《王制》的职官制度,在中央建立了四辅、三公、四将,并全面封拜辅政大臣十一公。凡是有拥立之功的,无论才能出身,都被王莽封了官职,被授任的卿大夫、侍中、尚书官职者达数百人。凡是刘氏担任郡太守者,一律调入京城,担任谏大夫。另外,王莽还设置大司马司充、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等官,又大改内外官名及宫室名称。

王莽建立“新”朝之后,颁布了诸多法令,以示新王朝的开始。

为了解决长期存在的土地兼并和奴婢问题,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根据《周礼》的井田制度,重新恢复“井田”和“私属”制度。诏令规定:将全国土地改为“王田”,私人不得买卖;男丁八口以下之家占田超过一井者,分余田与宗族邻里乡党;原无田者,按制度受田。

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王莽下令实行“五均”“赊贷”和“六筦”制度。“五均”就是在长安及全国五大城市(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立五均官。五均官的任务是管理市场的物价,收工商业税。各地五均官在每一季度的中月规定出各种货物的标准价格,称作“市平”。物价高于“市平”,则将库存物资平价出售;价格低于“市平”,则任其自售。“赊贷”是由政府办理贷款,规定贫民遇丧葬、祭祀或欲经营工商业而无资金者,可向政府贷款。五均赊贷,加上政府经营的盐、铁、酒、铸钱和收山泽税,合称为“六筦”。

王莽改制时的钱币

王莽还经常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革币制。从公元7年到14年,王莽进行了三次币制改革。第一次是在王莽即位前的居摄二年(公元7年),他下令改造铸币,于五铢钱外铸大钱,又造契刀、错刀,四品并行。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下令进行第二次币制改革,废除错刀与五铢钱,另发行“宝货”,计有五物(金、银、龟、贝、铜)六名(钱货、黄金、银货、龟货、贝货、布货)共二十八品。由于种类太过繁杂,换算困难,给流通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此,仅实行一年就被迫废除,只留小钱值一、大钱五十两种继续使用。天凤元年(公元14年),王莽又废除了大小钱,另作货布、货泉,两种货币并行。百姓对频繁的货币改革十分不满,私下仍流通五铢钱。

王莽还于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实行统一度量衡制度,制造标准的度量衡器颁行天下,令“万国永遵”,作为统一全国的度量衡标准。东汉以后的各朝,多承袭这种度量衡制度。

为了全盘恢复周代的典章制度,王莽于天凤元年(公元14年)七月,再次依照《周官》和《王制》的经文进行政治改革,对官府机构做出调整,重新调整规划地方行政区域,更改郡县及官员名称,限制新贵们的封地权,引起了这些新贵们的不满。而朝廷组织机构的细化和郡县的一再分割,使官员数量暴增,行政效率大为降低,又没有俸禄制度,导致贪污盗窃事件不断发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天凤三年(公元16年)六月,王莽下令建立官吏俸禄制度。从四辅、公、卿、大夫、士到舆、僚,共分为十五等。僚的俸禄最低,一年六十六斛,逐级增加,四辅年收入达到一万斛。郡县守令等地方官的俸禄则以地方税收为标准。王莽颁布的俸禄制度太过繁琐,实际操作起来根本无从办理,官吏还是很难领到俸禄,于是,大家纷纷利用手中的职权自行牟利,腐败问题更加恶劣。

王莽改制的一些措施触及到了当时的社会重大问题,其出发点也是为了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如实行“王田”和“私属”制度,都是为了缓和土地兼并和农民奴隶化;实行五均、赊贷、六筦制度,是为了限制豪民富商的高利贷盘剥。然而,这些制度或多或少地触及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致使这些政策最终无法落实或者流于形式,如“王田”制度实施后,地主官僚因“买卖田宅”,获罪者不可胜数,王莽也因此得罪了这些权贵阶层,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不断激化。刘氏贵族更是因此对王莽恨之入骨,时刻等待时机起兵反莽。

这些制度本身也是有问题的,如币制改革,用小钱换大钱,违反了经济规律,造成了社会经济的混乱,也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加上当时吏治腐败,贪官污吏借机鱼肉百姓,最终导致阶级矛盾更加尖锐。

王莽在实施整治改革的同时,还对周边地区发动了战争。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为了显示新朝的威德,王莽特派五威将王奇等人向匈奴、西域及其他边疆少数民族颁发新室印绶,收回汉印绶,将原来汉朝所封的王改为侯,引来了周边各族的不满和反抗。由于战事不断,屯驻将士在当地抢劫财物、勒索钱粮,内地各郡催征军粮、搜尽锱铢,民不聊生。

外患未除,王莽统治集团内部却开始分崩离析。率先反叛王莽的,是他的得力干将甄丰和刘歆。作为汉朝大臣,甄丰对王莽篡汉自立为帝很不满,王莽则不断贬低甄丰的官职,加剧了彼此之间的矛盾。甄丰、甄寻父子以为王莽真的信奉符命之说,便也制造符命事件来争取在朝中的地位。王莽得知此事,勃然大怒,立即下令逮捕了甄寻。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甄丰被迫自杀,两年后,甄寻也被杀。此事还牵连到刘歆的儿子侍中刘棻以及甄寻的一些友人,最终导致近百人被捕入狱。

这件事之后,王莽开始提防身边所有的人。为了防止大臣谋反,他严格限制大臣入宫的随从人员数目。不久之后,王莽的孙子王宗试图谋反,取代王莽做皇帝。事情败露后,王宗自杀。此后,王莽对儿孙们也不放心了,将他们从身边赶走。

就在王莽陷入孤家寡人的境地之时,刘氏贵族势力对王莽“篡位”的不满情绪也达到了顶峰,试图恢复汉室天下。天下百姓原以为新朝的建立会改变汉朝的颓败之势,给大家带来希望,结果却让他们走投无路,不得不起来造反。

王莽改制没有挽救社会危机,反而导致了频繁的战争、沉重的赋役和残酷的刑罚,百姓穷困潦倒,怨声载道,被迫起来反抗,最终酿成了一场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