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承光武之功创永平之世
东城高且长,
逶迤自相属。
回风动地起,
秋草萋已绿。
——(东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节选)
玉牒形珮
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二月,光武帝刘秀率领文武百官登上泰山,举行了一次规模盛大的封禅典礼,诸王、先王之后以及孔子的后裔褒成君都前来观礼助祭。刘秀回到洛阳后,大赦天下,改元为建武中元元年,并将图谶作为法定的统治思想颁行天下,以神化皇权。同年,刘秀再次下令兴建太学,修建明堂、观象台,设置博士。然而,明堂修好之后,刘秀还没有来得及举行祭祀,便于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二月,在洛阳南宫前殿去世,临终遗诏要求简办丧葬。太子刘庄继位,史称“汉明帝”。次年改元为永平。
汉明帝登基之后,首先遇到的是边疆西羌、乌桓祸乱,它们给东汉王朝带来了沉重的外部压力。
西羌烧当羌部在酋长滇吾的策划下,大举进犯东汉边塞,一些原本臣服于汉室的羌族部落也纷纷响应,反抗汉朝统治。陇西太守刘盱派兵出战,却连连失败。汉明帝派出谒者张鸿率诸郡兵征讨,又被击败,张鸿与陇西长史田飒战死。永平元年(公元58年),明帝派身经百战的捕虏将军马武进击滇吾。马武大败羌军,羌军残部溃散。
西羌稳定之后,辽东又出现危机。东汉时期,辽东郡境内,除了北匈奴、鲜卑、乌桓三部之外,还有满离、高句丽等部落。刘秀时期,派祭肜为辽东太守。祭肜能征善战、富于谋略,对北匈奴、鲜卑和乌桓三部采取分化瓦解的措施,征服了鲜卑和乌桓,并将北匈奴彻底逐出了辽东。刘秀末年,赤山乌桓再次进犯谷郡,成为当地的大害。刘秀下诏悬赏平乱,收效甚微。祭肜许诺厚礼,请鲜卑的族人头领偏何出兵协助围剿赤山乌桓。永平元年(公元58年),偏何击败了赤山乌桓,斩其酋长首级献给了祭肜。此事震动塞外,乌桓、匈奴、满离、高句丽等部落闻风丧胆,纷纷归属汉室。从此,东北边塞无战事。
在平定西羌叛乱之际,东汉宫廷内部也发生了皇位之争。汉明帝刘庄的同母弟弟山阳王刘荆,不服刘庄继位,便伪造郭皇后弟弟大鸿胪郭况的笔迹,写信给东海王刘疆,劝其举兵夺取天下。刘疆不肯,并将信件转呈给汉明帝。汉明帝为了避免朝野动荡,秘而不发,反而优待郭皇后,并给予刘疆高于王侯的礼遇。事后,刘荆仍不罢手,反而企图乘西羌叛乱之际,勾结术士巫师谋反。事情败露,汉明帝念及手足之情,没有杀他,只是将他贬为广陵王。刘荆仍不死心,多次图谋不轨。永平十年(公元67年)正月,刘荆自杀。
汉明帝继续奉行光武帝巩固东汉统治的各项政策,继续抑制外戚、功臣的权势,严密控制外戚、大臣及宗室诸王,一旦犯法,从严治罪,决不宽恕。
光武帝末期,东汉以窦融、梁统、邓禹、耿弇为代表的四大朝臣家族权势最盛。为了稳定政局,巩固地位,明帝在继位之后便在功臣、宗室和官僚集团中分别选用政治代表。如委任开国元勋高密侯邓禹为太傅,同母弟东平王刘苍为骠骑将军,原太尉赵熹留任原职。
为了限制这些贵族强族的权力,汉明帝管束严格,一律依法治理,绝不宽恕。汉明帝登基后,令窦融堂侄窦林为护羌校尉。窦林上任后,自恃背景深厚而作威作福、贪赃枉法。明帝数次下诏,要求窦融管教子弟,终未见效。永平二年(公元59年),窦融被罢官,窦林下狱死。
永平六年(公元63年),梁统的儿子、光武帝的女婿(也就是汉明帝的姐夫)梁松也因罪下狱而死。明帝之弟楚王刘英,因招聚奸猾、造作图谶、擅自增减官秩而被废流放,于次年自杀身亡。此事还株连司徒虞延、司徒邢穆等人,最后他们都畏罪自杀。汉明帝惩治权贵之举,令群臣震恐,朝廷肃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权贵的权力和胡作非为的行为。
在严格管制权贵的同时,汉明帝还感念东汉的开国功臣,命人绘制开国功臣的画像,供后人瞻仰。第一批被绘制画像的功臣有28人,世称“云台二十八将”。为了告诫后世子孙,防止出现外戚乱政的现象,汉明帝未将皇后的父亲、名将马援列入其中。
东汉青铜器
知识链接 云台二十八将
东汉说唱俑
将领。
云台二十八将指的是汉光武帝刘秀麾下助其一统天下、重兴汉室江山的二十八员功劳最大、能力最强的大将。汉明帝刘庄在南宫云台阁命人画了二十八将的像,世称“云台二十八将”。范晔的《后汉书》为二十八将立传,称“咸能感会风云,奋其智勇,称为佐命,亦各志能之士也。”这二十八人是汉光武帝在建立东汉的过程中,最具战功的
在经济方面,汉明帝继续奉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为了解决边境地区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从永平八年(公元65年)开始,汉明帝多次下诏,将郡国中死刑犯减罪一等,以徙边和输作赎罪,妻儿及同胞兄弟可以随行。这种方式既保护和利用了劳动力资源,也有利于社会安定。明帝还下诏,将国有公田租赁给贫民耕种。
汉明帝还重视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其中最大的工程是治理黄河。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明帝令司空属官王景和王吴率兵卒数十万人治水。至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夏天,汴渠治理完毕,河、汴分流,复归故道。此项工程耗费百亿,但是成效也很显著。此后的八百年间,黄河没有改道,水灾也减少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得以正常进行。
汉明帝继承了光武帝勤政爱民的遗志,一直勤于政事,抑制权贵的势力,平定边疆之患,稳定政局,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使东汉中前期的社会稳定发展。光武帝末期东汉户籍人口只有两千一百多万,到汉明帝病逝时(公元75年),户籍人口增加到三千四百多万,垦田面积也逐步提高。东汉社会正是“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被后世赞为“永平之世”。
汉明帝去世之后,汉章帝继位。
东汉石辟邪
知识点思考 王景是怎样治理黄河与汴渠的?
东汉明帝即位以后,鉴于黄河从王莽时便泛滥成灾并使下游的汴渠受到损害的状况,对黄河进行了多次清淤与治理,都没有有效改善。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汉明帝命王景主持治理黄河。王景采用先筑堤后理渠的治河方针,率领数十万兵民修筑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一千余里的黄河大堤及汴渠的堤防,并为黄河选择了一条比较合理的引水入海的路线,在两岸新筑和培修了大堤。这条入海路线缩短了距离,加宽了河床,使河水流速和输沙能力有所提高,并大大减缓了河床淤积速度。然后,王景又带领百姓对汴渠进行治理,在渠道上开凿了许多引水口,以避免一个引水口被淤塞后,无法及时将黄河水排出,并清除了水渠上游的险滩暗礁,堵塞了汴渠附近黄河洪水冲成的纵横沟涧,加强了河堤防险工段的防护、疏浚淤积不畅的渠段等,从而使渠水畅通,漕运便利。王景治河之后,此后八百余年黄河没有再出现大的水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