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帝专宠宦官乱朝纲

元帝专宠宦官乱朝纲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

——(魏)阮籍《咏怀·朝阳不再盛》

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十二月,汉宣帝在未央宫病逝。皇太子刘奭继位,史称汉元帝。

汉元帝

汉宣帝病逝前,托付三位亲信大臣辅政,一位是侍中乐陵侯史高,另外两位是刘奭的老师——太子太傅萧望之和少傅周堪。宣帝任命史高为大司马、车骑将军,萧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勋,周堪为光禄大夫、领尚书事。

汉元帝在登基之初,秉持宣帝时期的政策,关注民生。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三月,元帝下令将三辅、太常、郡国的公田和苑囿作为耕田借给少地的农民;对于资产不满千钱的农民,由政府出资贷给种子和粮食。九月,关东十一郡国发生水患,灾民饿殍遍野。元帝下令运输灾区近郡钱粮赈济灾民。同年,匈奴呼韩邪单于上书,言“民众困乏”。元帝于是诏令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五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郡调拨二万石粮食运往匈奴。

汉元帝为人柔懦,性格柔仁寡断。他深受两位太傅的影响,对儒学推崇备至。在做太子的时候,他就认为汉宣帝“持刑太深”,建议重用儒生,因此受到宣帝的斥责。继位之后,元帝一反武帝“内法外儒”的传统,重视经学,独尊儒术,并大力擢升儒生。经萧望之的举荐,元帝对博学多才的大儒刘向、忠正耿直的金敞委以重任,允许他们出入宫禁,参与机密,并任命儒生贡禹为谏大夫,不久又擢升其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元帝重视儒生,朝廷中儒生集团的势力突飞猛进,这引起了另一个势力集团的不满和对抗,进而引发附属君权的两派势力的权力之争。这个势力集团就是宣帝时期受到重用的中书宦官。宣帝为了加强皇权、对抗霍氏家族权势,给予中书宦官很大的权力,尤其是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因久典枢机、明习文法又熟悉朝务,备受宠信。元帝继位后,萧望之建议罢免中书宦官,重用士人,并认为中书是为政之本,应当选用贤明之人,而不应任用宦官。弘恭和石显因此记恨萧望之。

元帝对儒生的重视还引来了外戚史氏的不满。宣帝病逝前,托付的辅助之臣中,居首位的便是外戚史高。虽然萧望之和周堪是史高的副手,但因为元帝对两位太傅的倚信,使萧望之等儒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引起了史高的猜忌和不满,并逐渐产生嫌隙。石显便趁机与史高结盟,共同对抗萧望之等儒生。朝廷中,也逐渐显现出以弘恭、石显为首的中书势力与以萧望之、周堪为首的尚书势力的对峙,双方明争暗斗,时刻等待击垮对方的契机。

石显和弘恭饱览宦海沉浮,工于心计、善于钻营。他们善于揣测皇帝的心思,深知元帝为人柔懦,性格优柔寡断,于是就顺风承旨,阿谀奉承,让元帝对他们宠信备至。坐稳皇帝宝座的元帝,在最初一段时间的勤政之后,逐渐懈怠起来,开始耽于声色,沉迷后宫。据传,元帝后宫妃嫔达三千人。人数众多无法逐一去看,便让画工给她们画像,元帝按照画像召见。这给身为皇帝贴身近臣的石显、弘恭等宦官提供了掌握朝政大权的机会。

逐渐在朝中专权的石显首先要铲除的便是妨碍自己的儒生集团。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石显与弘恭诬陷萧望之使其下狱,因萧望之是元帝的老师,两个月后便被元帝赦免,数月之后,又恢复其爵位,并打算擢升其为丞相。这让石显和弘恭更加忌惮,想尽办法再次诬陷萧望之,并命执金吾派兵包围萧府。萧望之倍感绝望,饮鸩自杀。铲除萧望之之后,石显与弘恭继续清除异己,陆续害死了周堪、贾捐之等儒生,使群臣畏惧,不敢再与之对抗。由此一来,朝中大权完全落入石显等人之手。宦官专权自此成为汉朝的一大疾患,导致了汉朝的没落。

宦官专权弄柄,不仅削弱了中央集权,还导致朝纲不整、吏治败坏以及从上到下的奢靡之风。据记载,元帝时期,官奴婢多达十余万人。仅元帝赏赐给石显的钱财就以亿计数。由此导致贪官暴敛、酷吏横行,豪强地主兼并之风盛行,民不聊生,社会危机日益加剧。

在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的同时,汉朝边境也再起事端。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珠厓山南县起兵反汉。汉武帝时期,曾在南疆设立珠厓、儋耳郡(今海口市琼山区东南),官吏对当地百姓的残酷压迫,激起了当地百姓的武装反抗。元帝欲出兵镇压,遭到了待诏贾捐之和丞相于定国的反对,认为关东民众久受贫困,流离四方,要急百姓之忧,救助饥馑,保全百姓,而不能再将百姓推向战争。于是,元帝下诏罢珠厓郡,停止用兵。次年,元帝下诏废除珠崖郡,当地民众愿意属汉的,妥善安置;不愿属汉的,也不勉强。珠崖郡自公元前110年由汉武帝设立,历时64年,被元帝废除。

永光二年(公元前42年)七月,陕西郡羌人旁支反叛汉朝。元帝召集群臣商议之后,决定派右将军冯奉世率一万二千多名官兵前往征讨,结果被羌人击退。八月,元帝又以太常任千秋为将军,征伐六万军队前往陕西。十一月,汉军大破西羌,斩首数千人,并将其余部驱逐出塞。

分裂为呼韩耶与郅支两支的匈奴也再生事端。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元帝应呼韩耶单于的请求,下令云中和五原两郡输送两万觥粮食谷物救援。这样郅支部心生怨恨,于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杀死汉使司马谷吉等人。郅支单于自知得罪汉朝,准备远走他乡,却被康居拉拢一起攻打乌孙。郅支单于与康居结盟后更加不把汉朝放在眼里,甚至对前去索要谷吉等人尸体的汉使出言侮辱。

昭君出塞图

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元帝令西域都护甘延寿、副校尉陈汤调集军队,分两路进入康居,诛杀了郅支单于,并斩杀千余人,彻底消灭了匈奴郅支部。这让呼韩耶单于又惊又喜,喜的是再也没有对手,惊惧的是汉朝会趁势消灭自己。于是,呼韩耶单于在建昭五年(公元前34年)上书汉朝,表示愿意入汉朝拜见汉帝,请求和亲。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正月,呼韩耶单于第三次入汉觐见汉元帝,再次提出复通和亲之好。元帝将宫女王嫱以公主的礼节嫁给了呼韩耶单于。

知识链 接落雁

王昭君是古代著名的美女。人们多用“沉鱼落雁”来形容美女,其中的“落雁”即王昭君。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静。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相传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悲壮的琴声,看到坐在马车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了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的美称。

昭君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汉朝廷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平相处达半个世纪。百姓免遭战争之苦,汉匈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也得以加强。

就在昭君出塞的同年五月,在位十六年的汉元帝薨于未央宫。

知识点思考 汉元帝时期,宦官为何能专权弄柄?

汉元帝时期,宦官之所以能够专权,一方面是汉宣帝为了对抗霍氏家族势力而给予中书宦官太多的权柄,宦官集团由此坐大,到元帝时期,其势力已经遍布朝野;另一方面,汉元帝性格柔懦寡断,轻信宦官的谗言,被宦官蒙蔽并无形中给予他们更多的权力,以致他们害死了忠于元帝的萧望之、周堪等儒生,最终独掌朝政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