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戚政治哀帝回天乏力
权归诸吕牝鸡鸣,
殷鉴昭然讵可轻。
新室不因崇外戚,
水中安敢寄生营。
——(唐)周昙《前汉门·王莽》
绥和三年(公元前7年),汉成帝薨。因成帝没有子嗣,汉朝宗室定陶王刘康的儿子刘欣继承皇位,史称汉哀帝。哀帝继位后,尊皇太后王政君为太皇太后,哀帝的祖母傅昭仪和母亲丁姬家族也成为新的权贵。
汉哀帝接手的是一个危机四伏的王朝。官僚权贵生活腐化,社会矛盾尖锐激化,百姓困顿潦倒、揭竿而起,反对汉朝廷的烽火四处蔓延。面对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汉王朝,这位颇有朝气的年轻新帝也希望有所作为,重振君威。
汉哀帝
此时的王政君家族集团中,王凤已经去世,王音、王商、王根兄弟相继担任大司马,掌握朝中大权。王氏子弟也多数任公卿、大夫、诸曹、侍中之职。在汉成帝末年,王氏集团还出现了一位将要改变西汉王朝历史的重要人物——王莽。
王莽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字巨君,是王凤之弟王曼的儿子。王曼早逝,没有封侯,王莽因此自幼过着清贫的生活,但是,他自幼聪明好学,行为检点,屈节恭检。王政君当上太后那一年,王莽十四岁,与其母亲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小心侍奉着执掌大权的叔伯们。阳朔三年(公元前22年),王凤病重,王莽衣不解带地侍奉左右,令王凤非常感动。临终时,王凤将王莽托付给王太后和汉成帝,成帝封其为黄门郎。王莽由此开始登上了汉朝政治舞台。
与那些骄奢淫逸的外戚贵族子弟不同,王莽恪守忠孝节义,孝敬母亲,照顾寡嫂,抚养侄儿。对外,王莽还广交俊才友人,并拜当时著名的学者陈参为师,攻读经书。王太后和大司马王商对这位洁身自好、恭检有礼的侄儿很是器重。王商还上书成帝,将自己的部分封地给了王莽。朝中大臣也看出王莽的潜力,纷纷上书向成帝夸赞他。因此,汉成帝也很看好王莽。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成帝封王莽为新都侯,以南阳新野之都乡为封地,食邑一千五百户。同时,他还被任命为骑都尉、侍中,开始进入汉朝廷权力核心。
王莽虽然进入权力核心,却依然保持着恭检的生活作风,乐于接济朋友,并将自己的贡赋资助穷困的儒生和名士。他待人谦和,结交朝中大臣和儒生,办事秉持公正、效率,一切行为都符合儒家标准。因此,王莽在朝中树立了良好的个人形象,名声远超过王氏家族的其他成员。
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大司马王根病重,他上书推荐王莽接替自己的位置。于是,王莽接任大司马,掌握了大权。同时,汉成帝将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又将大司马、大司空的俸禄提高到丞相的标准,确立了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制度。
王莽担任大司马之后,依然保持节俭,克己不倦,维系着王氏家族的权势。在王莽的领导下,王氏家族集团在汉哀帝登基之后,仍掌握着朝中核心权力。
随着傅氏和丁氏两大家族成为新的外戚权贵,与王氏外戚在权益的分配上发生了矛盾。为了缓和矛盾,王太后命王莽辞官。王莽向哀帝递交辞呈,哀帝没有允许。后来,在一次宴会上,内侍将傅太后的座位与王太后的座位并列摆放。王莽大怒:“定陶太后藩妾,何以得与至尊并!”并且下令搬走傅太后的座位。傅太后因此大怒,拒绝出席宴会,并迁怒于王莽。王莽被迫再次递交辞呈。哀帝赏赐黄金五百斤,让他回到封地南阳。
为了对抗王氏家族的权势,汉哀帝加封丁氏和傅氏家族成员。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五月,哀帝封其舅舅丁明为阳安侯,舅之子丁满为平周侯,皇后之父傅晏为孔乡侯。同年秋,哀帝还遣曲阳侯王根回封地,贬成都侯王况为庶人,并免去王根等人举荐的所有官员。师丹则接替了王莽的大司马之位。
在师丹的辅佐下,汉哀帝做出了一些改革,试图力挽狂澜,挽救垂危的汉王朝。师丹首先针对当时的社会焦点问题——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奴隶制度残酷不得人心,向哀帝突出“限田、限奴”的建议。权贵豪强不断兼并土地,致使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或横死街头,或沦为奴隶,成为影响当时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师丹的建议得到了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等人的支持。
师丹的这个建议遭到贵族官僚们的强烈反对,哀帝因此举棋不定,下令日后再论。师丹却因此得罪了外戚贵族。丁氏和傅氏子弟指使人上书诬告师丹。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九月,哀帝免去师丹的官职。
“限田、限奴”方案是汉王朝缓和社会矛盾、改变危机局面的一次机会,最终没能实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外戚权贵的势力太强大,严重阻碍政策的颁布;另一方面,汉哀帝太过软弱,甘愿受到权贵的摆布而毫无个人主见。在内心深处,他也希望有所作为,挽救汉王朝的危难局面,如他曾下令罢免乐府官,要求百姓节俭,并下令允许宫人出嫁(掖庭宫人三十岁以下许出嫁,官奴婢五十岁以上免为庶人)。然而,汉王朝已经积重难返,这些政策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矛盾。
知识链接 乐府
乐府是上古时期的音乐行政机关。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管理音乐的官署,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汉魏六朝以乐府民歌闻名。“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其中采集了大量民歌。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汉人叫作“歌诗”,魏晋时期称为“乐府”或“汉乐府”。其文体较《诗经》《楚辞》更为活泼自由,发展出了五言体、七言体及长短句等,并多以叙事为主。其中,《孔雀东南飞》《陌上桑》和《木兰辞》是汉乐府的代表作品。
师丹被免职后,汉哀帝转而以“知天命”的方式祈求天下太平。他曾读到齐人甘忠可在成帝时期撰写的经书《天官历包元太平经》。书中写道:“言汉家逢天地之大终,当更受命于天。”哀帝招来甘忠可弟子夏贺良为待诏,听其说教。哀帝自己也认为汉家气运已衰,须重新受命于天。于是,他下诏改元,将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改为“太初元年”,以期改变国运。他自己也不称“汉帝”,改称“陈圣刘太平皇帝”,企图以此“受命于天”。夏贺良也因此受到哀帝器重,准备擢升为当朝官吏。这个建议遭到群臣的强烈反对。两个月后,哀帝也认为自己做了一件荒唐的事,便下诏收回改制的成命。夏贺良也被以诬罔惑众罪处死。
连番受挫之后,汉哀帝更加意志消沉,失去斗志,转而在男宠董贤那里寻求安慰。董贤为御史董恭之子,初任太子舍人,哀帝继位后被升为郎官。董贤仪表堂堂,玉树临风。哀帝被他的仪容深深吸引,对他万分宠爱,并升其为黄门侍郎。不久,又擢升其为驸马都尉侍中,与哀帝同出同寝。随后,哀帝纳其妹为昭仪,并让他和妻子共同入宫侍奉。哀帝不仅赏赐董贤大量钱财,还加封其父为关内侯,连董贤的童仆都得到了封赐。哀帝甚至还下令在自己的义陵旁为董贤起坟,希望与董贤生则同床,死则同穴。传说有一日,哀帝睡醒想起床,但董贤还没醒。为了不打扰董贤休息,哀帝命人割裂被他压着的衣袖。此后,人们形容同性间的恋情为“断袖之癖”。
哀帝对董贤的宠信与日俱增。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哀帝打算封董贤为侯,遭到丞相王嘉的反对。哀帝便将王嘉下入大狱,致使其死于狱中。此后,无人再敢反对哀帝擢升董贤。同年九月,哀帝罢免大司马丁明,封董贤为大司马,群臣奏事都要先经过董贤。董贤很快掌握了朝中大权,然而,他的好日子没过多久。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六月,在位六年的汉哀帝驾崩,葬于义陵,谥号“孝哀皇帝”。此前,哀帝的祖母傅太后和母亲丁太后都已经去世,王政君再次成为最高统治者。王太后将所有发兵符节、百官奏事、中黄门和期门兵都交给王莽节制。
哀帝无子嗣,王莽和王太后迎立中山王刘兴九岁的儿子刘衎为帝,史称汉平帝。平帝年幼不能亲政,王太后因此临朝称制,王莽作为辅政大臣,执掌朝政大权。王莽时代由此拉开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