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帝纵宦官酿党锢之祸
凤麟自古待明时,矶虱何堪论是非。
可是首阳可埋骨,争知人怨首阳希。
——(宋)陈普《咏史上·李膺范滂》
梁氏专权朝政,汉桓帝和百官都对他们忌讳三分。然而,朝廷中仍不乏不畏权贵之人。延熹元年(公元158年),尚书陈龟上疏奏劾梁冀罪状,请诛梁冀。汉桓帝不许,陈龟绝食七日而死。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汉桓帝的皇后去世。汉桓帝与宦官单超等人歃血为盟,谋划诛杀梁冀。同年八月,汉桓帝召见尚书,宣告惩办梁冀,命令尚书令尹勋持节率郎、丞以下的官员守宫廷,并派黄门令率兵千余人围困梁冀宅邸,收缴其大将军印绶。梁冀与其妻当日被迫自杀,所有与梁氏有关的公卿列侯都被革职查办,查抄梁氏家产三十余亿钱。汉桓帝诏令当年天下租税减半,以收揽民心。
诛杀梁冀之后,汉桓帝将宦官单超、左悺、徐璜、具瑗、唐衡封为列侯,单超任车骑将军,位同三公。
延熹三年(公元160年),单超病死。徐璜、具瑗、左悺、唐衡“四侯”势力转盛,成为朝中无人抗衡的权臣。自此,权归宦官,朝廷更加混乱。这些宦官掌政之后,除了贪污弄权、戕害百姓,什么事都不关心。
统治阶层的奢靡腐朽,导致了国家财政的枯竭与朝纲的混乱。生活困顿的农民被迫揭竿起义。延熹五年,长沙郡(今湖南省长沙市)和零陵郡(今湖南省永州市内)的百姓起义,击败前来镇压的政府军,屯据益阳(今湖南省益阳市东)。延熹六年(公元163年),桂阳郡(今湖南省郴州市)农民李研聚众起义,攻打郡县,被荆州刺史度尚率军击败。同年,尚书朱穆上疏请求尽罢宦官,恢复西汉之制,改以士人为中常侍,遭到汉桓帝的拒绝。
东汉墓壁画
虽然汉桓帝宠信宦官,但五侯及其亲属的横行也引起了桓帝的担忧。为了整顿吏治、平复民怨,汉桓帝下令核查各部门贪污不法官吏,最终罢免、处死贪官污吏五十余人。这次核查官员的行动,给了朝廷中反对宦官专权的朝臣极大的鼓励,一些不畏强权的官员开始了弹劾宦官的行动。
延熹八年(165年)二月,太尉杨秉上书,以残暴贪婪之罪请诛中常侍侯览之兄、益州刺史侯参。侯参在进京途中自杀,侯览被罢官。五月,太尉杨秉病逝,侯览又复职。
同年,司隶校尉韩縯劾奏小黄门、上蔡侯左悺及其兄长太仆左称贪污聚财、放纵宾客、侵害百姓等罪名。左悺、左称畏罪自杀。中常侍、东武阳侯具瑗之兄沛国相具恭因贪污罪入狱,具瑗被贬为乡侯。十二月,司隶校尉李膺纠察贪残无道的小黄门张让之弟张朔,将其治罪处死,此后,诸黄门、常侍都害怕李膺。
经过这些措施,宦官专权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抵制。在这样的氛围中,正直的官吏和太学生及郡国生徒,联合发起“清议之风”,议论政治,抨击宦官集团。
李膺等人抑制宦官的行动让宦官集团十分害怕,于是也寻找机会反击。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夏,方士张成之弟因杀人罪被李膺部下逮捕。不久,汉桓帝发布大赦天下命令,但李膺不顾赦令,将其斩杀。此事让张成怀恨在心。与张成交好的宦官趁机唆使其弟子牢修上书诬告李膺等人蓄养太学游士、结交郡国生徒,相为部党,诽谤朝廷。汉桓帝迷信方士,便听信了牢修的谗言,下令逮捕党人,李膺等人入狱,受牵连者有太仆杜密、御史中丞陈翔、名士陈寔、范滂等二百余人。
永康元年,在城门校尉窦武、尚书霍谞等人的请求下,汉桓帝对党人略微宽恕。六月,汉桓帝下诏赦免党人,勒令党人两百余人皆解甲归田,禁锢终身,不许入朝为官,史称“党锢之祸”。反宦官的斗争因此遭到严重挫折。
尽管反对宦官的党人遭到了汉桓帝的贬斥,但却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天下士人皆钦慕党人,抨击朝廷,标榜党人成风。其中,窦武、陈蕃、刘淑被称为“三君”,被标榜为一世之宗。
永康元年(公元167年)十二月,汉桓帝刘志病逝。汉恒帝无子,只有三个女儿。皇后窦氏被尊为太后,临朝称制。窦太后之父窦武与中常侍曹节迎立汉章帝五世孙、解渎亭侯刘宏为帝,时年十二岁,史称汉灵帝。窦太后继续临朝听政,窦武以大将军辅政。
知识点思考 党锢之祸是怎么发生的?
在汉顺帝的庇护下,梁氏外戚独断朝政,引来汉桓帝和宦官集团的不满。之后,汉桓帝与宦官集团歃血为盟,联合诛杀了梁氏外戚首领梁冀,宦官集团开始掌权。宦官的独断专行招致朝中大臣不满,在他们的弹劾下,汉桓帝下令整顿吏治,查处贪官污吏。宦官集团也伺机反扑,诬陷抨击宦官的正直官吏和太学生。167年六月,汉桓帝下诏赦免党人,勒令党人二百余人皆卸甲归田,禁锢终身,不许入朝为官,史称“党锢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