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巾之乱

黄巾之乱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东汉)王粲《七哀诗》(节选)

东汉政权在宦官集团的掌控下日益处于崩溃边缘。饱受天灾人祸的百姓,不得不奋起反抗,寻求生的希望。

东汉时期,道教发展繁荣,各路道教流派也不断涌现。汉灵帝时期,民间流传一个称为“太平道”的道教支派。巨鹿人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太平道。他一边在江湖行医,一边传播太平道,蓄养弟子。经过十多年的积累,聚集了十万徒众,包括普通百姓、豪强以及官宦。在全国起义烽火蔓延的背景下,张角也决定利用太平道秘密地组织一场全国性的大起义。于是,他将十万多徒众分为三十六方(部),大方统帅万余人,小方统帅六七千人,每方任命一个首领。张角命令弟子四处传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民谣,在各地进行动员。

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张角号令各地首领,约定于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三月五日同时起义。不料,起事前张角的一名弟子叛变,向朝廷告密,导致在洛阳的大方首领马元义被捕,惨遭车裂之刑,与太平道有关的官兵、百姓千余人被捕杀。朝廷还下令通缉张角,张角被迫提前起义。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二月,张角所部三十六方同时起兵造反,起义军以头裹黄巾为标志,故被称为“黄巾军”,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其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起义军声势浩大,焚烧官府,捕杀官吏,瞬间在全国造成盛大声势,震动京师。

同年三月,汉灵帝紧急召集群臣商量对策,北地太守皇甫嵩奏请解除党人之禁,以解除积怨,笼络人心。汉灵帝犹豫不决,咨询中常侍吕强,吕强也建议释放党人,防止党人与黄巾军合作。于是,汉灵帝下诏大赦党人,“党锢之祸”终告结束。

四月,郎中张钧上书,认为张角能聚众十余万人起义,根源在于宦官,建议斩杀十常侍之首,并将其首级悬挂于京师南门示众,起义军就会自行散去。然而,这个建议激怒了汉灵帝。汉灵帝一直认为宦官是他的依靠,诛杀宦官就是拆他的后台。于是,他下令将张钧入狱处死。

东汉古栈道留下的碑刻

随后,汉灵帝任命皇后的哥哥何进为大将军,率兵屯于洛阳都亭,增修兵械,捍卫京师。此时,黄巾军主要活动于冀州(今河南省临漳县西南)、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颍川(今河南省禹县)等三个主要地区。汉灵帝派遣北中郎将卢植率军攻打冀州地区张角所部黄巾军;命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俊、骑都尉曹操率兵四万围剿颍川郡黄巾军。

卢植率军连破张角,斩首万余人,张角被迫退至广宗(今河北省威县东)。此时,汉灵帝派遣宦官左丰视察卢植军队。因卢植不肯贿赂左丰,左丰回京便诬告卢植作战不力。汉灵帝将卢植召回京师治罪,改命中郎将董卓进攻广宗。

五月,皇甫嵩、朱俊和曹操合兵大破颍川黄巾军,皇甫嵩以功封都乡侯。朝廷继续派兵攻打汝南郡(今河南省平舆县北)、陈国(今河南省淮阳县),大败黄巾军,朱俊被封为镇贼中郎将。

从八月到十一月,皇甫嵩和朱俊连破东郡、曲阳和宛城的黄巾军,斩杀了张宝,平定南阳。至此,黄巾起义持续了九个月,黄巾军主力被全部消灭,起义失败,只剩下余部活跃于各地。

汉灵帝听闻黄巾军主力被消灭,以为危机已经解除,又重新开始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暴敛天下。中平二年(公元185年)二月,洛阳发生火灾,南宫被毁。宦官中常侍张让与赵忠等人劝汉灵帝增加赋税以修宫室、铸铜人。于是,汉灵帝下令增加田亩税十钱,作为修宫钱。宦官、刺史、太守都从中牟利,私增繁多搜刮名目,百姓苦不堪言。一时间,农民起义再次爆发,黄巾军余部在益州(今四川、贵州与云南北部)迅速集聚十余万人。青州、冀州等地的黄巾军也聚众上百万。义军攻打郡县,诛杀官吏,声势浩大,形成燎原之势。

中平五年(公元188年)三月,为了镇压各地农民起义,汉灵帝在太常刘焉的建议下,改刺史为州牧,位居郡守之上,并选派列卿、尚书出任州牧,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从此以后,州牧各据一方,形同割据政权,为最终进入东汉末年诸侯割据的军阀时代埋下了伏笔。

为了加强京师警备,也为了分散外戚大将军何进的兵权,东汉朝廷下令在西园成立统领全国军队的统帅部,组织起一支新军。统帅部共设八校尉:上军校尉宦官蹇硕、中军校尉袁绍、下军校尉鲍鸿、典军校尉曹操、助军左校尉赵融、助军右校尉冯芳、左校尉夏牟、右校尉淳于琼。其中,上军校尉蹇硕是全国军队的最高统帅。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三月,汉灵帝去世。汉灵帝只有两位皇子,即王美人所生的刘协和何皇后所生的刘辩。汉灵帝去世前,本想要刘协继位,并将其托付给宦官蹇硕。王美人刚生下刘协便被何皇后毒杀,汉灵帝大怒,要将其废黜。何皇后重金收买了皇帝身边的宦官为其说情才得以保全。汉灵帝怕何皇后加害刘协,便将他交给母亲董太后抚养。

汉灵帝死后,何进拥兵入宫,拥立十四岁的皇长子刘辩继位,史称汉少帝。其母何皇后被尊为皇太后,临朝听政。何进与太傅袁隗共参录尚书事,执掌朝政。刘协被封为渤海王,后改封为陈留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