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赤眉起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唐)白居易《方言五首·其三》
自王莽执政以来,西汉王朝天灾人祸不断,民怨沸腾。被夺走江山的刘氏宗族,更是对王莽政权痛恨无比。因此,对王莽的反抗,首先就是来自刘氏贵族和拥护刘氏的官僚地主。从居摄元年(公元6年)到天凤三年(公元16年)这十年间,刘氏贵族和拥刘派官僚地主的反莽起事占据了主导地位。其中主要的有:居摄元年安众侯刘崇在南阳的起兵;居摄二年东郡太守翟义的起兵和东郡都尉刘宇、武平侯刘璜的起兵;始建国元年徐乡侯刘快在即墨、汉宗室刘都在真定的起兵。这些反莽起义由于规模较小,行动分散,并且缺乏群众基础,最终被王莽扑灭。
从天凤元年(公元14年)开始,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开始不断爆发。天凤元年七月,益州人不堪重负,愤起杀死益州大尹程降,爆发了反莽大起义。王莽调发巴郡、蜀郡、犍为郡等地方官兵打击益州郡叛乱民众。战争持续多年都没有平息起义烽火。政府还直接向当地百姓征收粮秣军饷,让百姓苦不堪言。
天凤四年(公元17年),荆州大旱,政府赈灾不利,导致饿殍千里,流民四处逃散,最终啸聚成群,聚集在湖北当阳境内、南郡和南阳郡之间的绿林山(今湖北省大洪山)。新市(今湖北省京山县)人王匡、王凤兄弟深得饥民爱戴,被推举为领袖,聚众数百人起义。他们劫富济贫,除暴安良,深受群众拥护,数日间便发展到七八千人。他们的根据地在绿林山中,故被称为“绿林军”。王莽紧急下令荆州牧率两万兵力围剿绿林军,结果大败而归。起义军趁机占领了云杜、安陆和竟陵、新市四地,饥民纷纷加入,队伍迅速发展到五万之众。
知识链接 吕母反莽
吕母(?—公元18年),女,琅琊郡海曲县(今山东省日照市)人,是一个财产颇丰的富户。她是新莽时期最早反抗王莽统治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的女领袖。吕母的独生子吕育,忠耿好学,与母亲相依为命,经营他父亲留下来的一份家业。后来,吕育出任县游徼,掌一方巡察缉捕。天凤元年(公元14年),吕育因没按县宰吩咐惩罚那些交纳不起捐税的百姓,而被定罪处死。失去儿子的吕母更是悲愤万分,决意暗中联络勇士,谋划为儿子报仇。因此,她把数百万家产拿出来,开设酒店,购买刀剑,救济贫穷的百姓。经过三年准备,天凤四年(公元17年),吕母登上奎山西麓的土台祭天,自称将军,点兵遣将,亲率勇士三千,浩浩荡荡地杀奔海曲城,破县城,杀贪官。天凤五年(公元18年),吕母病故。同年,琅琊人樊崇在莒县境内率众起义。吕母的部卒重返故地,其主要部分参加樊崇领导的赤眉军。其余部分,分别投奔青犊和铜马等农民起义军。
地皇三年(公元22年),王莽派遣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率军赴荆州攻打绿林军。此时,绿林山疾疫流行,近半数起义军兵士染病死去。为了保存实力,再图发展,绿林军兵分两路离开绿林山。一支由王常、成丹率领,南渡汉水,在南郡一带活动,称下江兵;一支由王匡、王凤、马武、朱鲔等人率领,北上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称为新市兵。同年七月,平林(今湖北安陆)人陈牧、廖湛领导千人起义,加入绿林军,称平林兵。
天凤五年(公元18年),琅琊(今山东诸城)人樊崇率领一百多人,在莒县(今山东省莒县)起兵。他们以泰山为根据地,转战黄河南北,发展到数万众。樊崇善于带兵,所属部队作风淳朴、纪律严明,严格遵守“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的纪律,因此在百姓中树立了极高的声望。地皇三年(公元22年)四月,王莽派心腹更始将军廉丹和太师王匡,召集十万兵力反扑樊崇军。为了同官军相区别,樊崇命令起义军以赤色涂眉,因而得名“赤眉军”。赤眉军在成昌(今山东东平)和王莽军展开激烈战斗。官兵大败,廉丹被杀,王匡弃战逃命,十数万官兵土崩瓦解。
各地起义烽火愈烧愈烈,一些地主武装也加入了起义军。地皇三年(公元22年),舂陵(今湖北枣阳境)人、汉高祖九世孙刘縯、刘秀兄弟也率宗族起义,称“舂陵兵”,与绿林军会合。到地皇三年(公元22年)二月,绿林军已经发展到十余万人。为了组织更多的民众投入到反抗王莽新朝的斗争中,各路起义军将领商议拥立汉室刘氏宗族为帝,正式打出“推翻王莽,复兴汉室”的旗号。更始元年(公元23年),刘縯所率领的舂陵兵实力强大,起义军将领担心他会拥兵自重,于是转而拥立势单力薄的汉室宗亲刘玄。经过诸将共同决策,立刘玄为帝,改元更始,绿林军改称汉军。同时,立王匡为定国上公、王凤为成国上公、朱鲔为大司马、刘縯为大司徒、陈牧为大司空、王常为廷尉大将军、刘秀等为偏将军。
更始政权建立之后,汉军兵分两路进取中原。一路由王凤、王常领军西击昆阳(今河南省叶县);一路由王匡、刘縯领军北取宛城。汉军很快攻占了昆阳,接着攻下临近的郾城(今河南省郾城县)和定陵(今河南省郾城县西北)。王莽极为惊恐,急忙派遣王寻、王邑统兵从洛阳出发,直奔昆阳。六月,刘秀、李轶等从郾城、定陵集中万余起义军增援昆阳。莽军抵达时,刘秀先发制人,率步骑千余人为前锋,大破王邑派出的数千莽军。首战告捷,汉军越战越勇。随后,刘秀又率领三千人的敢死队迂回作战,直捣莽军中军,击溃王邑万余人的精锐部队。莽军方寸大乱,王寻被杀。守城义军也趁势杀出,内外合击,莽军全线崩溃。王邑与数千人逃回洛阳。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新汉“昆阳大战”。“昆阳之战”使王莽主力军损失殆尽,成为推翻王莽政权的决定性战役。
起义军在昆阳取得胜利的同时,义军政权内部也逐渐发生了分化。刘縯、刘秀兄弟在昆阳之战中赢得了威名,让新市、平林诸将心生忌惮,便密劝更始帝刘玄铲除刘氏兄弟。于是,刘玄借与刘縯部将刘稷争执之机,诛杀了刘稷与刘縯。刘秀从父城(今河南宝丰东南)回到宛城后,拜见刘玄,绝口不提昆阳大战的功劳,也不敢为刘縯服丧,反而忏悔自己没有劝阻兄长。刘玄见刘秀不计杀兄之仇,便放弃了杀他的念头,并拜他为破虏将军、武信侯。
更始元年(公元23年),绿林军乘胜向王莽展开强大攻势。一路由王匡率领北上直攻洛阳,一路由申屠建、李松率领西攻武关,直捣长安。九月,王匡等很快攻下洛阳。与此同时,西路大军很快逼近武关。各路起义军汇集关中,关中大震,王莽不知所措。十月一日,起义军攻入长安宣平门。第二天,长安市民张鱼等人响应起义军,火烧宫门,王莽狼狈地逃入渐台,被商人杜吴杀死。涌入城中的起义军将王莽碎尸万段,并将其首级传送到宛城。
经过六年的浴血奋战,绿林军终于推翻了王莽政权。历时十五年的“新朝”也就此落下帷幕。
更始二年(公元24年)春,更始帝刘玄由洛阳迁都长安。刘玄入主长安后,便在长乐宫接受百官朝见,大封汉朝宗室,功臣封王者十余人。以李松为丞相,赵萌为右大司马,共同执掌朝政。
刘玄不具备帝王的资质,无法驾驭群臣,更无法掌控大局。入主长安之后,他纳赵萌的女儿为夫人,便日夜沉迷在后宫寻欢作乐,既没有制定统一全国的方略,也没有调兵遣将统一天下的军事计划,将政事交给赵萌全权处理。赵萌因此威福自断,专权跋扈。
就在刘玄沉迷于享受帝王之乐时,全国各地的战火还在继续燃烧。赤眉军首领樊崇带兵活跃在濮阳一带。他曾亲自到洛阳,表示愿意与更始政权合作。刘玄却没有合作的诚心,采取冷淡应付的态度,封樊崇为列侯,不给他实权。樊崇对刘玄不满,于是率军离开,并采取了与更始政权对立的立场。他兵分两路对刘玄进行讨伐:一路由樊崇率领,进攻武关;一路由徐宣、谢禄、杨音率领,进攻陆浑关。两路大军在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市)会师,连败刘玄军队,队伍迅速扩大到三十万众,继续西进。当队伍到达华阴(今陕西华阴)时,赤眉军拥立西汉宗室城阳王刘章的后人、十五岁的牧童刘盆子为皇帝,以徐宣为丞相,樊崇为御史大夫。随后,樊崇准备进攻长安。
大敌当前,绿林军张卯、王匡、陈牧、申屠建等人主张放弃长安,东归南阳,再谋发展,更始帝刘玄贪图眼前的荣华富贵,极力反对,同时下令王匡等人率兵屯驻新丰(今陕西临潼附近),抵抗赤眉军。无奈之下,张卯与申屠建诸将决定劫持刘玄强行东去,结果申屠建被刘玄杀死。随后,张卯、廖湛、胡殷等人起兵,与拥护刘玄的军队在长安城发生武装冲突。刘玄大败,带着百余人归依赵萌。刘玄疑心重,杀死陈牧、成丹等将领。王匡率军回到长安,与张卯合力对抗刘玄。随后,李松、赵萌的军队与据守长安的张卯、王匡相互攻伐,张卯大败,退出长安,王匡则率领起义军投奔了赤眉军。
刘玄重回长安。九月,赤眉军与王匡联合攻下长安,刘玄派刘盆子的哥哥刘恭出使赤眉军,表示愿意投降。十月,刘玄到长乐宫向建世帝刘盆子呈交玺绶,被封为长沙王,移居到赤眉军首领谢禄的军营,不久,被谢禄绞杀于长安郊外。
赤眉军入主长安后,却重蹈了更始政权的覆辙。将领忙于享受荣华富贵,毫无纪律约束的兵士则在长安城内外抢劫财物、欺凌百姓。关中豪强地主藏匿粮食,组织武装,坚壁顽抗。数十万赤眉军很快坐吃山空,粮秣不足,供给困难,长安城也很快变成一座残破不堪的孤城。赤眉军只得退出长安,转移到安定、北地一带。赤眉军在西进的过程中,逢大雪天气,又遭到陇蜀豪族隗嚣率领的起义军的袭击,只得重返长安。此时的长安城,“三辅大饥,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赤眉军被迫离开长安东归。建武三年(公元27年)正月,赤眉军在崤山(今河南省渑池县)被冯邑打败,又在宜阳(今河南省宜阳县)陷入刘秀设置的重围,最后兵败。樊崇被杀。
历时十年的绿林、赤眉大起义,席卷黄河、长江流域,彻底推翻了王莽的新朝政权,将历史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场大起义中,又一个将要影响中国历史的重要人物登上了历史舞台。他就是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