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锢之争宦官权倾天下

党锢之争宦官权倾天下

山木暮苍苍,风凄茅叶黄。

有虎始离穴,熊罴安敢当!

——(宋)梅尧臣《猛虎行》

汉灵帝继位后,窦武担任大将军辅政。窦武为人“清身疾恶,礼赂不通”,被天下士人赞誉为“三君”之一,是天下士人的楷模。

窦武辅政之后,与太傅陈蕃共参朝政。两人理朝纲、辅朝政、用仁臣,试图使汉朝中兴。为了对抗盘根错节的宦官势力,他们重新起用了李膺、杜密、尹勋等党人,形成了以窦武、陈蕃等为首的士大夫集团。只是他们的势力相对于宦官集团,仍显得势单力薄。尽管他们尽心尽职,希望有所作为,但处处受到中常侍曹参、王甫等人的阻挠。

汉灵帝

建宁元年(公元168年)八月,窦武、陈蕃与尚书令尹勋等人商议尽诛宦官,以清朝政。窦太后犹豫不决,只允许诛杀有罪的宦官,结果计划泄露。九月,趁着窦武出宫之际,宦官先发制人。曹节勾结朱瑀等十七名宦官矫诏,以王甫为黄门令,又假汉灵帝之命逮捕窦武等人,并派兵劫持窦太后,夺走皇帝印玺。最后,陈蕃被杀,窦武被迫自杀。继而,曹节与王甫将窦氏宗族宾客逮捕入狱,家属发配边地,窦太后被幽禁,公卿朝臣曾为陈蕃、窦武门生故吏以及二人所举荐者,都被免官禁锢。汉灵帝则完全成为傀儡,曹节升为长乐卫尉、封育阳侯,其手下六人被封为列侯、十一人被封为关内侯。这场宫廷斗争以宦官的全胜而告终,宦官完全控制了东汉朝政。

建宁二年(公元169年),宦官侯览指使朱并上书诬告前党人张俭及其同乡共计二十四人,发起了株连更广的第二次“党锢之祸”。朝廷下令逮捕张俭等人。曹节趁机奏捕党人,李膺、杜密等数百名士人冤死狱中。

熹平元年,窦太后病逝。有人在朱雀阙上写标语:“天下大乱,曹节、王甫幽杀太后,常侍侯览多杀党人。”此事一发,宦官集团再次逮捕党人,拘禁太学生和游士千余人。176年,永昌太守曹鸾上疏为党人诉冤,言辞激烈,激怒了汉灵帝。汉灵帝下令处死了曹鸾,并诏令州郡大举钩党,天下名士及一些有名望的儒生都被举为党人,被治罪者达六七百人。

经过两次“党锢之祸”,官僚士大夫遭到严重打击,宦官集团势力登峰造极,从中央到地方的所有权力几乎都被宦官垄断。

朝野内外声色犬马、骄奢淫逸,汉灵帝无法掌控朝政,便将心思花在搜刮钱财上。光和元年(公元178年),汉灵帝与宦官在西园开置邸舍,公开卖官,并在西园建造钱库,将卖官所得钱财都贮存于库中,归为私有。他还将搜刮来的钱财在河间老家购买田地、建造宅院,剩下的都存在宦官家中。中常侍吕强曾劝汉灵帝:天下万物都是皇帝的,皇帝不宜置买私田私宅。汉灵帝不予理睬,继续搜刮民间财物并大肆挥霍。

皇帝荒淫无道,宦官弄权放纵,官僚地主贪婪残暴,使日积月累下的社会矛盾逐渐白热化。光和二年(公元179年)十月,巴郡(今重庆市北)板楯蛮(古族名)起兵反汉,攻略三蜀(蜀郡、广汉郡、犍为郡)和汉中郡(今陕西汉中东)等地,朝廷派兵进讨,征战连年,始终未能平定。

光和三年年江夏郡(今湖北云梦)蛮起兵反汉,同时,庐江郡(今安徽庐江西南)爆发黄穰起义,两地的义军合兵达到十余万人,连破四县,朝廷震动。

这些起义最终在东汉朝廷的镇压下先后失败。但是,各地起义的烽火从此此起彼伏,一场全国性的大起义正蓄势待发。

朝廷内部,宦官的势力仍疯狂扩张。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宦官曹节死。光和六年,以张让等宦官为首的十二人势力集团成为新的掌权者,控制朝廷大权。这十二人皆被封侯,时人称为“十常侍”。“十常侍”在京城筑造高宅大第,规模可媲美皇宫,父兄子弟都出任州郡牧守,残害百姓、聚敛财富。连汉灵帝都说“张常侍(张让)是我公,赵常侍(赵忠)是我母”。可见,这些宦官的权势连汉灵帝都已经无法控制。

知识点思考 第二次党锢之争的后果是什么?

169年,宦官侯览指使朱并上书诬告前党人张俭及其同乡共计24人,发起了株连更广的第二次“党锢之祸”。经过两次“党锢之祸”,官僚士大夫遭到严重打击,宦官集团势力登峰造极,从中央到地方的所有权力几乎都被宦官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