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曹操集团崛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东汉)曹操《观沧海》
曹操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其父曹嵩是汉桓帝时期宦官曹腾的养子。
曹操自幼聪慧,二十岁已经是洛阳北部尉、顿丘令。黄巾之乱中,他因参与镇压有功,迁济南相,后被改任东郡太守。汉灵帝末年,他成为西园八校尉之一的典军校尉。历次任官中,曹操都能抑制豪强、罢斥贪官,留下了较好的政治声望。董卓掌权后,曹操组建军队参与了以袁绍为盟主的讨伐董卓的军事行动。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他在东郡(今河南省濮阳市)击溃河北黑山军,被袁绍任命为东郡太守,继而任兖州牧,击破青州黄巾军,收服百余万人,并精选出三十万人编成“青州兵”,成为曹操后来东征西讨的重要军事力量。
知识链接 陈留起兵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太子刘辩登基,何太后临朝听政。大将军何进想趁灵帝去世、宦官失势之机诛灭阉党,但没有取得太后的支持。于是何进便召时任并州牧的董卓进京,胁迫何太后同意。然而此举打草惊蛇,董卓尚未抵达京城,何进已被宦官下手谋杀。同年九月,董卓入京,执掌朝政,把汉少帝废为弘农王,而改立其弟陈留王为汉献帝,又派人把弘农王母子毒死,自称太师,专擅朝政。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师洛阳。曹操到陈留后,“散家财,合义兵”,且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
董卓火烧旧都洛阳、迁都长安之后,汉献帝无处安身,寄宿于前中常侍赵忠的洛阳旧宅,境况凄惨。为了给汉献帝找一个安静的栖身之所,主政的董承暗召已在中原具有一定实力的兖州牧曹操前来洛阳护驾。曹操为了抓住“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机会,便欣然率兵前往洛阳,将汉献帝接到他新开辟的许县,并自任大将军,专擅朝政。控制汉献帝之后,曹操在政治上取得了其他军阀无可比拟的优势。一时间,大量优秀人才归附于其麾下,曹操集团迅速壮大。
为了解决统治区域的财政问题,曹操在许县实行屯田政策,为流亡的农民创造了安定的生产、生活条件,使他们免于饥馑,恢复统治区的农业生产,保证了军粮的稳定供应,为曹操统一北方和进军江南奠定了经济基础。
在发展统治区经济的同时,曹操还继续对其他割据军阀用兵。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将称帝的袁术赶出淮北地区;次年,攻取吕布占据的徐州;建安四年,攻取张绣盘踞的南阳地区。至此,曹操控制了黄河、淮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
与此同时,袁绍消灭了占据幽州的公孙瓒,完全控制了冀、青、幽、并四州,坐拥十万精兵,成为实力最雄厚的军阀。为了彻底推翻东汉王朝,实现称帝的野心,袁绍决定挥军南下,一举摧毁曹操集团。
华佗
曹操深知袁绍及其军队的弱点和困难,因此对来势汹汹的袁绍军丝毫不畏惧,坦然率军迎战。建安四年曹操率军进驻黎阳,将青州刺史、袁绍长子袁谭的军队赶到黄河以北,解除了袁绍军对其东北翼的威胁。同年九月,曹操在官渡集结主力与袁绍军对峙。建安五年他击破叛曹占据徐州的刘备,解除了曹军的后顾之忧,全力在官渡迎战袁绍军。不久,两军交战于白马,曹军斩杀袁军颜良、文丑两员大将,重挫袁军士气。四月,袁军渡过黄河,并于八月进至官渡,双方开始进入殊死决战时期。
袁曹两军对峙官渡时,袁军以十万兵力对抗曹军三四万兵马,在军事上占有明显优势。袁绍仗着军事优势,拒绝谋士沮授提出的“以持久战拖垮曹军”和许攸提出的“以奇兵突袭许都”的建议,亲自督军急攻曹军营垒。曹军营垒坚固,在袁军的猛烈攻击下岿然不动。曹操抓住袁绍对军粮疏于防范的弱点,派部将徐晃烧毁了袁军屯于官渡的运粮车,并于十月亲自率精兵五千夜袭袁军后勤基地乌巢,烧毁其数万车粮草,致使袁军将士方寸大乱,士气大损。袁绍麾下谋士许攸和大将张郃先后投降曹操。在曹军的攻势下,袁绍的十万大军很快土崩瓦解,袁绍只得带着儿子袁谭和八百骑士仓皇逃命。这就是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也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经此一役,袁绍势力一蹶不振,曹操也因此扫除了北方唯一与之抗衡的割据势力,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官渡之战后,曹操加快了统一中国北方的步伐。建安六年,曹操击败豫州牧刘备,迫使其南逃依附荆州牧刘表。建安九年他又攻克袁绍老巢邺城,并于次年春天斩杀袁谭,平定了青州与冀州。此后,曹操以邺城为大本营,自封魏公,之后又自称魏王。
建安十二年,曹操亲率军队大败与袁绍结盟的乌桓,接回被掳去的十多万汉人,并迁乌桓于内地同汉人杂居,同时征调善骑射的乌桓组成一支骑兵劲旅。接着,曹操率精兵进军辽东,迫使盘踞辽东的公孙渡之子公孙康杀死前去投奔的袁绍之子袁尚和袁熙。随后,公孙父子臣服曹操。至此,曹操完成了统一中国北方的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