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之势形成,东汉灭亡
第八章 军阀混战
黄巾之乱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东汉)王粲《七哀诗》(节选)
东汉政权在宦官集团的掌控下日益处于崩溃边缘。饱受天灾人祸的百姓,不得不奋起反抗,寻求生的希望。
东汉时期,道教发展繁荣,各路道教流派也不断涌现。汉灵帝时期,民间流传一个称为“太平道”的道教支派。巨鹿人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太平道。他一边在江湖行医,一边传播太平道,蓄养弟子。经过十多年的积累,聚集了十万徒众,包括普通百姓、豪强以及官宦。在全国起义烽火蔓延的背景下,张角也决定利用太平道秘密地组织一场全国性的大起义。于是,他将十万多徒众分为三十六方(部),大方统帅万余人,小方统帅六七千人,每方任命一个首领。张角命令弟子四处传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民谣,在各地进行动员。
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张角号令各地首领,约定于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三月五日同时起义。不料,起事前张角的一名弟子叛变,向朝廷告密,导致在洛阳的大方首领马元义被捕,惨遭车裂之刑,与太平道有关的官兵、百姓千余人被捕杀。朝廷还下令通缉张角,张角被迫提前起义。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二月,张角所部三十六方同时起兵造反,起义军以头裹黄巾为标志,故被称为“黄巾军”,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其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起义军声势浩大,焚烧官府,捕杀官吏,瞬间在全国造成盛大声势,震动京师。
同年三月,汉灵帝紧急召集群臣商量对策,北地太守皇甫嵩奏请解除党人之禁,以解除积怨,笼络人心。汉灵帝犹豫不决,咨询中常侍吕强,吕强也建议释放党人,防止党人与黄巾军合作。于是,汉灵帝下诏大赦党人,“党锢之祸”终告结束。
四月,郎中张钧上书,认为张角能聚众十余万人起义,根源在于宦官,建议斩杀十常侍之首,并将其首级悬挂于京师南门示众,起义军就会自行散去。然而,这个建议激怒了汉灵帝。汉灵帝一直认为宦官是他的依靠,诛杀宦官就是拆他的后台。于是,他下令将张钧入狱处死。
东汉古栈道留下的碑刻
随后,汉灵帝任命皇后的哥哥何进为大将军,率兵屯于洛阳都亭,增修兵械,捍卫京师。此时,黄巾军主要活动于冀州(今河南省临漳县西南)、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颍川(今河南省禹县)等三个主要地区。汉灵帝派遣北中郎将卢植率军攻打冀州地区张角所部黄巾军;命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俊、骑都尉曹操率兵四万围剿颍川郡黄巾军。
卢植率军连破张角,斩首万余人,张角被迫退至广宗(今河北省威县东)。此时,汉灵帝派遣宦官左丰视察卢植军队。因卢植不肯贿赂左丰,左丰回京便诬告卢植作战不力。汉灵帝将卢植召回京师治罪,改命中郎将董卓进攻广宗。
五月,皇甫嵩、朱俊和曹操合兵大破颍川黄巾军,皇甫嵩以功封都乡侯。朝廷继续派兵攻打汝南郡(今河南省平舆县北)、陈国(今河南省淮阳县),大败黄巾军,朱俊被封为镇贼中郎将。
从八月到十一月,皇甫嵩和朱俊连破东郡、曲阳和宛城的黄巾军,斩杀了张宝,平定南阳。至此,黄巾起义持续了九个月,黄巾军主力被全部消灭,起义失败,只剩下余部活跃于各地。
汉灵帝听闻黄巾军主力被消灭,以为危机已经解除,又重新开始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暴敛天下。中平二年(公元185年)二月,洛阳发生火灾,南宫被毁。宦官中常侍张让与赵忠等人劝汉灵帝增加赋税以修宫室、铸铜人。于是,汉灵帝下令增加田亩税十钱,作为修宫钱。宦官、刺史、太守都从中牟利,私增繁多搜刮名目,百姓苦不堪言。一时间,农民起义再次爆发,黄巾军余部在益州(今四川、贵州与云南北部)迅速集聚十余万人。青州、冀州等地的黄巾军也聚众上百万。义军攻打郡县,诛杀官吏,声势浩大,形成燎原之势。
中平五年(公元188年)三月,为了镇压各地农民起义,汉灵帝在太常刘焉的建议下,改刺史为州牧,位居郡守之上,并选派列卿、尚书出任州牧,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从此以后,州牧各据一方,形同割据政权,为最终进入东汉末年诸侯割据的军阀时代埋下了伏笔。
为了加强京师警备,也为了分散外戚大将军何进的兵权,东汉朝廷下令在西园成立统领全国军队的统帅部,组织起一支新军。统帅部共设八校尉:上军校尉宦官蹇硕、中军校尉袁绍、下军校尉鲍鸿、典军校尉曹操、助军左校尉赵融、助军右校尉冯芳、左校尉夏牟、右校尉淳于琼。其中,上军校尉蹇硕是全国军队的最高统帅。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三月,汉灵帝去世。汉灵帝只有两位皇子,即王美人所生的刘协和何皇后所生的刘辩。汉灵帝去世前,本想要刘协继位,并将其托付给宦官蹇硕。王美人刚生下刘协便被何皇后毒杀,汉灵帝大怒,要将其废黜。何皇后重金收买了皇帝身边的宦官为其说情才得以保全。汉灵帝怕何皇后加害刘协,便将他交给母亲董太后抚养。
汉灵帝死后,何进拥兵入宫,拥立十四岁的皇长子刘辩继位,史称汉少帝。其母何皇后被尊为皇太后,临朝听政。何进与太傅袁隗共参录尚书事,执掌朝政。刘协被封为渤海王,后改封为陈留王。
董卓乱权军阀混战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
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
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
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
——(东汉)蔡琰《悲愤诗》
汉少帝刘辩继位后,汉灵帝的托孤宦官蹇硕意欲诛杀大将军何进,拥立刘协为帝。倾向何氏的中常侍赵胜素将此事告知何进。何进先发制人,诛杀蹇硕,并将其所统率的禁军尽归于自己,取得了西园八校尉的指挥权。接着,何太后令何进将汉灵帝生母董太后的弟弟骠骑将军董重下狱。董重自杀,董太后忧惧而死。何氏外戚自此在朝中占据了优势地位。
担任中军校尉的袁绍嫉恨宦官专权。蹇硕死后,袁绍写信给何进,建议诛除所有宦官。这个建议遭到了何太后的反对,她认为宦官统率禁军是汉朝制度,不可轻易废除。何进犹豫不决,袁绍又建议他召集州郡兵马进京,胁迫太后答应诛除宦官。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七月,何进密召董卓带兵入京。何进的这个主意遭到主簿陈琳等人的反对,认为召外兵入京是危险的,要诛杀宦官,只需要当机立断动用自己的兵力即可,但何进没有听从这个劝阻。
东汉百戏图
八月,董卓尚未进京,何进要诛杀宦官之事便被中常侍张让等人知道。宦官们先发制人,假称何太后召见何进,何进刚入宫门便被刺杀。何进的部下吴匡、张璋得知何进被杀,便与虎贲中郎将袁术一起攻打宫门,火烧南宫宫门。袁绍趁机引兵入宫,杀死宦官赵忠等人。宦官张让、段珪等人挟持汉少帝刘辩、何太后及陈留王刘协,仓皇出逃。袁绍下令关闭宫门,诛杀宦官达两千多人。尚书卢植等人连夜追赶劫持汉少帝出逃的张让与段珪。张让在河南中部掾闵贡的逼迫下投河自尽。东汉以来猖獗近百年的宦官集团彻底覆灭。
此时,正在进京途中的董卓远见洛阳火起,汉少帝逃到北芒山(今河南省洛阳市北),便急忙带兵前去迎接,将汉少帝迎回汉宫。
董卓只带了三千多士兵进京。为了镇服朝廷百官、掌控全军,董卓命令部队在夜间秘密出城,在次日大张旗鼓地进京,如此反复,造成新兵不断进城的假象。与此同时,董卓还将何进及其弟车骑将军何苗所统率的军队据为己有,并诱使执金吾丁原的部将吕布杀死丁原后归属自己。通过这些措施,董卓在军事上控制了局势。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董卓以司空的身份会集群臣,废汉少帝为弘农王,改立八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称为汉献帝。袁绍反对,被赶出京师。董卓开始专制朝政。第二年,刘辩自杀,董卓又趁机毒杀了何太后。十一月,董卓自称相国,位居三公之首,享有“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汉献帝沦为傀儡皇帝。
董卓五铢钱
为了突显董氏家族的权势,董卓大肆加封董氏家族成员:封其母为池阳君,地位堪比公主;擢升其弟董曼为左将军,甚至封其年幼的孙女为渭阳君。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董卓还竭力拉拢名士。他试图拉拢典军校尉曹操,升其为骁骑将尉。曹操不满董卓独断专权、祸国殃民,企图刺杀董卓,因刺杀未遂,被董卓下令通缉,曹操只好隐姓埋名逃回家乡。曹操逃到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南),在同乡豪强卫兹的资助下组建起一支五千人的军队,起兵讨伐董卓。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关东诸郡牧守纷纷起兵讨伐董卓,并推举渤海郡(今河北南皮东北)太守袁绍为盟主。二月,董卓见关东军气势甚盛,对洛阳形成威胁,便不顾朝臣的反对,火烧洛阳城,焚毁了汉宫殿、官府和民宅,裹挟数百万百姓强行迁都至长安。在迁都之前,为报复袁绍,董卓诛杀袁绍家族自袁绍叔父袁隗以下五十余人。迁都长安之后,董卓在长安城东的郿县(今陕西省眉县)挖掘深沟、高筑坞堡,称之为“万岁坞”,并贮藏可供三十年食用的粮食。
征讨董卓的诸侯联军虽然声势浩大,但人心不齐、合力不足,曹操、袁绍、孙坚、王匡等州牧郡守很快被董卓逐个击破,只能退而求自保。
董卓虽然阻止住了各地诸侯的反叛,但朝廷内部的反叛情绪不断高涨。反对董卓的臣僚们不断策划刺杀行动。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司徒王充利用董卓和吕布的矛盾,挑动吕布在董卓赴朝会的殿门前将其斩杀。因董卓不得人心,其死后,长安百姓欢呼雀跃。皇甫嵩攻下董氏宗族藏身的郿坞,将其族人诛杀殆尽,并焚毁董卓的尸体。
董卓死后,其部下分化成数路军阀混战关中,争夺对汉献帝和朝廷的控制权。与此同时,关东军阀的混战也如火如荼。以袁绍为盟主的州牧郡守联盟随之破裂,彼此间开始争城略地。东汉自此进入军阀混战、诸侯割据的时代。此时的汉献帝也成为各方势力“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筹码。
官渡之战——曹操集团崛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东汉)曹操《观沧海》
曹操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其父曹嵩是汉桓帝时期宦官曹腾的养子。
曹操自幼聪慧,二十岁已经是洛阳北部尉、顿丘令。黄巾之乱中,他因参与镇压有功,迁济南相,后被改任东郡太守。汉灵帝末年,他成为西园八校尉之一的典军校尉。历次任官中,曹操都能抑制豪强、罢斥贪官,留下了较好的政治声望。董卓掌权后,曹操组建军队参与了以袁绍为盟主的讨伐董卓的军事行动。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他在东郡(今河南省濮阳市)击溃河北黑山军,被袁绍任命为东郡太守,继而任兖州牧,击破青州黄巾军,收服百余万人,并精选出三十万人编成“青州兵”,成为曹操后来东征西讨的重要军事力量。
知识链接 陈留起兵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太子刘辩登基,何太后临朝听政。大将军何进想趁灵帝去世、宦官失势之机诛灭阉党,但没有取得太后的支持。于是何进便召时任并州牧的董卓进京,胁迫何太后同意。然而此举打草惊蛇,董卓尚未抵达京城,何进已被宦官下手谋杀。同年九月,董卓入京,执掌朝政,把汉少帝废为弘农王,而改立其弟陈留王为汉献帝,又派人把弘农王母子毒死,自称太师,专擅朝政。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师洛阳。曹操到陈留后,“散家财,合义兵”,且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
董卓火烧旧都洛阳、迁都长安之后,汉献帝无处安身,寄宿于前中常侍赵忠的洛阳旧宅,境况凄惨。为了给汉献帝找一个安静的栖身之所,主政的董承暗召已在中原具有一定实力的兖州牧曹操前来洛阳护驾。曹操为了抓住“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机会,便欣然率兵前往洛阳,将汉献帝接到他新开辟的许县,并自任大将军,专擅朝政。控制汉献帝之后,曹操在政治上取得了其他军阀无可比拟的优势。一时间,大量优秀人才归附于其麾下,曹操集团迅速壮大。
为了解决统治区域的财政问题,曹操在许县实行屯田政策,为流亡的农民创造了安定的生产、生活条件,使他们免于饥馑,恢复统治区的农业生产,保证了军粮的稳定供应,为曹操统一北方和进军江南奠定了经济基础。
在发展统治区经济的同时,曹操还继续对其他割据军阀用兵。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将称帝的袁术赶出淮北地区;次年,攻取吕布占据的徐州;建安四年,攻取张绣盘踞的南阳地区。至此,曹操控制了黄河、淮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
与此同时,袁绍消灭了占据幽州的公孙瓒,完全控制了冀、青、幽、并四州,坐拥十万精兵,成为实力最雄厚的军阀。为了彻底推翻东汉王朝,实现称帝的野心,袁绍决定挥军南下,一举摧毁曹操集团。
华佗
曹操深知袁绍及其军队的弱点和困难,因此对来势汹汹的袁绍军丝毫不畏惧,坦然率军迎战。建安四年曹操率军进驻黎阳,将青州刺史、袁绍长子袁谭的军队赶到黄河以北,解除了袁绍军对其东北翼的威胁。同年九月,曹操在官渡集结主力与袁绍军对峙。建安五年他击破叛曹占据徐州的刘备,解除了曹军的后顾之忧,全力在官渡迎战袁绍军。不久,两军交战于白马,曹军斩杀袁军颜良、文丑两员大将,重挫袁军士气。四月,袁军渡过黄河,并于八月进至官渡,双方开始进入殊死决战时期。
袁曹两军对峙官渡时,袁军以十万兵力对抗曹军三四万兵马,在军事上占有明显优势。袁绍仗着军事优势,拒绝谋士沮授提出的“以持久战拖垮曹军”和许攸提出的“以奇兵突袭许都”的建议,亲自督军急攻曹军营垒。曹军营垒坚固,在袁军的猛烈攻击下岿然不动。曹操抓住袁绍对军粮疏于防范的弱点,派部将徐晃烧毁了袁军屯于官渡的运粮车,并于十月亲自率精兵五千夜袭袁军后勤基地乌巢,烧毁其数万车粮草,致使袁军将士方寸大乱,士气大损。袁绍麾下谋士许攸和大将张郃先后投降曹操。在曹军的攻势下,袁绍的十万大军很快土崩瓦解,袁绍只得带着儿子袁谭和八百骑士仓皇逃命。这就是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也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经此一役,袁绍势力一蹶不振,曹操也因此扫除了北方唯一与之抗衡的割据势力,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官渡之战后,曹操加快了统一中国北方的步伐。建安六年,曹操击败豫州牧刘备,迫使其南逃依附荆州牧刘表。建安九年他又攻克袁绍老巢邺城,并于次年春天斩杀袁谭,平定了青州与冀州。此后,曹操以邺城为大本营,自封魏公,之后又自称魏王。
建安十二年,曹操亲率军队大败与袁绍结盟的乌桓,接回被掳去的十多万汉人,并迁乌桓于内地同汉人杂居,同时征调善骑射的乌桓组成一支骑兵劲旅。接着,曹操率精兵进军辽东,迫使盘踞辽东的公孙渡之子公孙康杀死前去投奔的袁绍之子袁尚和袁熙。随后,公孙父子臣服曹操。至此,曹操完成了统一中国北方的大业。
荆州刘备争雄天下
华容芦荻里,一炬可无遗。
叹息刘玄德,平生见事迟。
——(宋)刘克庄《杂咏一百首·刘备》
刘备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自称是西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他家境贫寒,父亲早逝,早年以织席贩履为生。青年时代,曾求学于大学者卢植,得以结交地方豪强。东汉末年农民起义浪潮中,刘备在地方豪强的资助下,组织武装力量参加了镇压黄巾起义的军事行动。由此,他周旋于军阀之间,开始了争夺天下的斗争。
刘备先依附公孙瓒,任平原令、平原相,后转而依附徐州牧陶谦,陶谦为他在朝廷求得了豫州刺史的头衔。陶谦临死前,嘱托部下迎刘备为徐州牧。刘备开始有了自己的地盘。后来,徐州被吕布夺走,刘备转而投奔曹操。曹操消灭吕布后,刘备随曹操移至许都,被任命为左将军。这期间,刘备参与了董承诛杀曹操的谋划,最终没有实施。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冬,他随曹操北上讨伐袁绍,奉命率军至徐州堵截袁术军队。随后,董承因密谋反曹的计划败露被杀。刘备受到此事牵连,担心受到曹操的惩罚,遂举起讨伐曹操的旗帜。曹操率军攻克刘备据守的小沛和下邳,刘备败走,投奔青州的袁谭。就在曹操正欲继续讨伐刘备时,汝南黄巾军刘辟再次起事,袁绍命刘备率一支兵马与刘辟联合,开辟反击曹操的第二战场。然而,刘备到汝南后就开始独立活动。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后,开始将矛头指向刘备。刘备抵挡不住,南奔投靠荆州牧刘表。
刘表是仅次于曹操的又一个实力强大的割据军阀,掌控了长江中游荆州八郡,手下有精兵良将十余万。刘表款待了投奔的刘备,并拨给他一支军队,让他屯驻于新野(今属河南)。刘备自此客居荆州北部八年。期间,他拉拢地方豪强,招纳贤才,扩大军队,积蓄钱粮,以图日后的发展。
知识链接 徐庶
徐庶,字元直,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省长葛市东)人。徐庶本名福,寒门子弟,早年为人报仇获罪,被同党救出后改名徐庶,求学于儒家学舍。后中州兵起,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人为友。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后来,“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一说广为流传,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受到称赞。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接受谋士徐庶的建议,邀请流亡于隆中的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诸葛亮为谋士。次日,刘备与关羽、张飞备下厚礼,前往诸葛亮隐居的卧龙岗求见。当日,诸葛亮恰好出游在外,书童也说不准回来时间。刘备只好回去。几天后,刘备再次带着关羽和张飞来到诸葛亮家中,只见一个青年正在屋中读书。刘备上前行礼,青年告知他是诸葛亮的弟弟,兄长诸葛亮被朋友邀走了。刘备再次失望而归,走前留下一封信,向诸葛亮诉说渴望得到其帮助平定天下恳请之情。转眼过了新年,刘备挑了一个好日子,又一次拜访诸葛亮。这一次,诸葛亮正在家中睡觉。刘备让关羽和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则立于台阶之下。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诸葛亮才醒来,邀请刘备进屋相谈。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方法。这就是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
诸葛亮纵论天下形势之后,为刘备提出了创建帝业的战略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其要点是:曹操占天时,已在北方建立了较巩固的统治,不可与之争锋;孙权在长江下游的政权“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是联合的对象;荆州和巴蜀的统治者刘表和刘璋是无能之辈,刘备可夺取两地作为根据地,静待时机,等天下有变,即可恢复中原,复兴汉室。
诸葛亮
刘备听了诸葛亮的一番宏论,茅塞顿开,拜请他辅佐自己打江山。诸葛亮被刘备的诚心打动,答应成为其谋士。
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一步步实施“隆中对”中所规划的霸业方案,最终发展成为曹操、孙权之外的又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江东孙氏经营东吴
画角爱飘江北去,钓歌长向月中闻。
扬州尘土试回首,不惜千金借与君。
——(唐)杜牧《润州二首》(节选)
孙氏父子经营江东(长江下游)几十年,终于在这里成就了一番功业。东汉末年,孙氏父子成为与曹操相抗衡的一代霸主。
孙权
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最初,他只是一名郡县小吏,以勇谋出众,成为本郡假尉,继而成为下邳丞。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之时,他追随朱俊镇压黄巾军,因功被升为别部司马。中平五年(公元188年),被任命为长沙太守。在镇压了长沙、零陵、桂阳等地的农民起义后,被封为乌程侯。董卓专权后,他参加了讨伐董卓的诸侯联军,率军从长沙北上,途中攻取了南阳,被袁术任命为破虏将军,驻军鲁阳,并连续进击董卓,斩杀其都督华雄。董卓转移至关中后,他奉袁术之命进攻刘表,在襄阳城下被刘表部将黄祖的士卒射杀身亡。
孙坚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孙策和孙权相继支撑着江东的局面。孙策是孙坚的长子,少年英才,具有谋略,且交游广阔,与周瑜等人建立起了生死不渝的友情。孙策先投奔袁术,因得不到信任而转向发展江东,并很快统一了江东各郡县。他知人善用,亲自担任会稽太守,并让亲信官员担任其他郡守,以张昭等人为谋士,在江东建立了比较巩固的割据政权。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袁术称帝。孙策公开与之决裂,声明拥护以汉献帝为代表的东汉朝廷。孙策此举得到了曹操的赏识,封其为吴侯,承认了他对江东的统治。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遭人刺杀,临终前嘱托张昭等东吴的文臣武将辅佐其弟孙权保守江东,徐图发展。归附孙权的鲁肃建议孙权对曹操取守势,巩固江东,向长江中游的荆州发展,在江南建立稳固的基业。
孙权接管江东之时,已拥有六郡地盘,但内部尚不巩固,一些官员心怀异志,对孙权心存不信任,同时,东吴境内的山越等少数民族尚未臣服。孙权首先集中精力整饬内部,以武力消除了不服调遣的李术,全面加强了对郡县的控制;任命张昭、周瑜、鲁肃、诸葛瑾等文臣武将担任重要职务,组成了稳定的领导核心。
在巩固江东六郡的同时,孙权还积极向长江中游发展,对刘表所属的荆州东边的江夏郡不断征战。从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至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策和孙权对江夏多次用兵征战,最终杀死江夏太守黄祖,占领了江夏,将统治延伸到长江中游地区。到赤壁之战以前,以孙权为首的东吴集团已发展成为仅次于曹操的一大割据势力。
三国鼎立之势形成,东汉灭亡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唐)杜甫《咏怀古迹》
三国鼎立图
此时的孙权已经击杀江夏太守黄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平定乌桓,完成了北方的统一。次年七月,曹操亲率大军长驱南下,剑指被刘表占据的荆州,企图一举击垮刘表,进而渡江吞并东吴,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祖,正沿江向西进军,意欲攻取荆州,将东吴的势力拓展到江南地区。而刘备集团则正按照诸葛亮“隆中对”规划的战略目标,将首要目标也对准了荆州。荆州成为曹、孙、刘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争夺的焦点。
荆州地处长江中游,拥有八郡之地,地跨千里,人口百万,军队十万余众,是战略要地。曹操夺得它,将可沿江东下夺取东吴,再沿江西上夺取巴蜀。可以说,荆州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前进基地。对于孙权来说,夺取荆州,可以控制长江中下游,建立对抗曹操的千里江堤。对于刘备来说,夺取荆州也是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前进基地。此时的荆州成为三大政治军事集团必争的兵家之地。
建安十二年八月,荆州牧刘表病死,幼子刘琮袭职。曹操趁机挥军南下,抵达新野。刘琮与其谋士几经权衡,最后秘密向曹操投诚,曹军兵不血刃地占领了襄阳。刘备仓促应战,无奈之下,携大量百姓逃难。在当阳长坂一战中,刘备大败于曹操,被迫与关羽水军和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的万余名士卒退守夏口(今湖北省汉口市),再退至江南的樊口(今湖北省鄂州市西北)。曹操占领了荆州所辖的江北郡县。
曹操占据荆州后,意图迫使孙权不战而降。面对来势汹汹的曹操大军,孙权和刘备决定联合抵抗。在鲁肃的穿针引线下,诸葛亮在柴桑面见孙权,并直陈天下形势,分析曹、孙、刘三方的各自优势与不足,建议孙、刘两家联合对抗曹操。在东吴抵抗派鲁肃和周瑜的鼓动下,孙权决定联合刘备武力对抗曹军,并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领三万大军会同刘备的兵马在赤壁与曹操对峙。
曹军多为北方人,不习水战,为了稳住战船,曹军用铁索将战船连接起来。针对曹军的这种做法,周瑜接受黄盖的建议,以诈降取得曹操的信任,使其放松警惕,然后以十只满载易燃物资的大船迎击曹军战船。在距离曹军二里处的江面上点燃大船,借着风势冲向曹营。霎时间,曹操水上船只被烧毁殆尽,甚至殃及岸边的船只,兵马被烧死溺毙无数。紧随其后,周瑜率领孙、刘联军冲入曹营。曹军死伤大半,将卒溃散逃命。孙、刘联军乘胜追击,曹操一直逃到南郡(今湖北省荆州市),在布置好江陵、襄阳一带防务后退回至中原。次年,周瑜夺回江陵,建立起比较牢固的长江防线,与北退的曹军在襄阳、樊城一带对峙,这就是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后,曹操认识到一时难以攻破孙、刘联军夺取江南,便将战略中心转移到巩固后方和平定关西军阀。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春,曹操派军进击关中以马超和韩遂为首的割据军阀,以离间计瓦解了马超与韩遂之间的联盟,击杀韩遂,马超逃到汉中归附刘备。同时,曹操还派夏侯渊控制关中和陇石,打开了从北面越过汉中进军益州的道路。
刘备作为赤壁之战的胜利者之一,取得了荆州武陵、长沙、桂阳和零陵四郡。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荆州刺史刘琦病死,刘备正式出任荆州牧,以四郡赋税为军资,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机会,在荆州的势力也逐渐稳定下来。然而,刘备和诸葛亮都清醒地认识到,孙权是不可能允许他们长期占据荆州的。于是,他们将目光投向素有天府之国之称的益州。此时,益州牧刘璋在谋士张松的建议下,邀请刘备入蜀共抗曹操。刘备借此机会,留诸葛亮和关羽镇守荆州,自己率兵入蜀。刘璋发现刘备意欲取而代之,便与之兵戎相见。在诸葛亮的谋划下,刘备击败刘璋,攻取了益州的大部分郡县,兵临成都。刘璋见大势已去,便投降刘备,让出了益州的统治权。刘备担任益州牧,以诸葛亮为军师,以关羽、张飞、马超和赵云等人为大将,以法正、许靖、糜竺、简雍等人为主要幕僚,建立起一个稳定的领导核心。
就在刘备夺取益州时,曹操逼降张鲁,夺取了益州的北部屏障汉中。刘备与诸葛亮于是出兵北上,先后攻占了巴郡、巴中和巴东。建安二十三年(公元18年),他们发动夺取汉中的战役。次年,刘备的将军黄忠在定军山击杀汉中守将夏侯渊,夺得了汉中的控制权。此时的曹操正忙于应对在长江下游进攻合肥的东吴军和在长江中游进攻樊城的关羽军,无暇与刘备争夺汉中,刘备因此巩固了对汉中的统治。经过十多年的经营,刘备的领地已扩充到东部的荆州四郡、西部的巴蜀和北部的汉中,基本上实现了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规划的前期目标。
赤壁之战的另一个胜利者孙权,暂时与刘备达成了分割治理荆州的协议。趁着曹操无力南进的时机,孙权集中精力巩固江东,将岭南交州完全置于东吴的控制之中。接着,孙权与曹操开始了对江淮地区的争夺。从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到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双方为争夺对合肥的控制权展开了长期战争,最终东吴被曹操赶回江南,双方隔江对峙。无法向江北发展的孙权决定向刘备收回荆州四郡。刘备不愿交出经营良久的荆州,于是双方兵戎相见。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攻取汉中,并亲率大军从汉中北进,命关羽向曹军驻守的襄、樊发动进攻,以实现收复中原、复兴汉室的目标。关羽在襄城大破曹军,曹操则鼓动孙权攻击关羽后方以袭取荆州。孙权部将吕蒙奉命袭取荆州,刘军惨败,关羽被擒杀,荆州四郡落入孙权之手。刘备不甘心失败,于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亲率大军回击孙权军。次年,双方发动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之战,刘备被孙权部将陆逊打败,在逃归的路上死于白帝城(今重庆市奉节县)。诸葛亮与孙权重修盟好。
曹操自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迎汉献帝入许都以来,成为东汉朝廷的实际掌权者,汉献帝只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傀儡。建安十三年,曹操自任丞相;建安十八年,他自封魏公;建安二十一年,他自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其子曹丕称帝,建国号魏,东汉灭亡。次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太和三年(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三国鼎立之势自此形成。
知识链接 东吴
东吴拥有大部分的扬州。孙权在赤壁之战后陆续获得荆州西部、交州,并在击败关羽后获得整个荆州南部。至孙权称帝后疆域方稳定下来。孙吴北与曹魏对峙在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建业、江陵为重镇;西与蜀汉相邻于三峡,西陵为重镇;东及南至东海南海,其中南达越南的中部。孙吴原有三十二郡及三州:荆州、扬州、交州,于黄初七年设置广州,后并入交州。至东吴永安七年(公元264年)复设,共增加一州。
知识链接 曹魏
魏文帝曹丕
曹魏的疆域在曹操时即大幅扩大,曹丕称帝建国后定型,几乎占有整个华北地区。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东至黄海;东南与孙吴对峙于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寿春、襄阳为重镇;西至甘肃,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西南与蜀汉对峙于秦岭、河西一带,以长安为重镇。在立国后原有八十七郡及十二州:司隶、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兖州、凉州、雍州、荆州、扬州。
知识点思考 三国鼎立之势是如何形成的?
建安十三年,曹操、孙权和刘备三大政治军事集团争夺荆州。曹操占据荆州后,意图迫使孙权不战而降。面对来势汹汹的曹操大军,在东吴抵抗派鲁肃和周瑜的鼓动下,孙权决定联合刘备武力对抗曹军,并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领三万大军会同刘备的兵马在赤壁与曹操决战,致曹军大败。赤壁之战后,曹操认识到一时难以攻破孙、刘联军夺取江南,便将战略中心转移到巩固后方和平定关西军阀。孙权和刘备各自经营江东和蜀地。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其子曹丕称帝,建国号魏,东汉灭亡。次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太和三年,孙权称帝,国号吴。三国鼎立之势自此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