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文体述论:英汉对照》简介
《古“语”文体述论:英汉对照》这本书是由.夏德靠著创作的,《古“语”文体述论:英汉对照》共有42章节
1
目录
目 录 绪 论 第一章 格言体 第一节 格言体的生成 一、格言体的内涵 二、乞言 三、赠言 第二节 格言体的形态 一、散见式 二、汇编式 三、著论式 四、专书式...
2
绪 论
就早期文献来说,古“语”文献毫无疑问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可是,认识到这一事实却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时期。对于古“语”文献,前人其实也是有所觉察的,并且还思考过其生成...
3
第一章 格言体
“语”是一种起源颇为古老的文类,而就是在这个古老的文体家族中,格言体无疑又是较早出现的,并且在早期语类文献演进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于格言体,一方面,它之所...
4
第一节 格言体的生成
格言体能够在先秦时期很早就出现,这并不是偶然的,实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在此,我们不准备全面梳理这种关系,而只是重点考察两种仪式行为,以此来窥探格言体的生成。...
5
一、格言体的内涵
什么是“格言”,我们先来看两部权威辞典的解释。《辞源》是这样说的:“含有教育意义可作为准则的话。”[1]《辞海》则说:“熟语的一种。可为法式的言简意赅的语句。”...
6
二、乞言
“乞言”是一种仪式。关于这种仪式,《礼记·内则》指出: 凡养老,五帝宪,三王有乞言。五帝宪,养气体而不乞言,有善则记之为惇史。三王亦宪,既养老而后乞言,亦微其礼...
7
三、赠言
在古典文学中存在一种赠言的传统,在这一传统中,衍生出若干重要的文学现象及文体,然则这一赠言传统又是如何生成的,又出现了哪些与之相关的文体呢?这一问题的答案对于把...
8
第二节 格言体的形态
前面已经提到,有的学者将格言划分为词格言、句格言与段格言三种,就格言体本身而言,这种划分自然有其合理性。还有学者指出:“反观上古传世文献,保存嘉言善语的形式主要...
9
一、散见式
古人在谈话过程中喜欢引述一些文献来加强论说的力量,譬如《国语·周语中》载单襄公对郤至、王叔简公的评论时就说: 人有言曰:“兵在其颈。”其郤至之谓乎!君子不自称也...
10
二、汇编式
散见式格言给人的感觉是零散的,似乎它们并没有形成有机的系统,而是以个体的形式流传。但是,这种散见式格言决不意味着当时就没有出现格言的汇编。其实,早期社会不但很注...
11
三、著论式
傅斯年认为战国文籍经历了“由记言而著论,由著论而成书”的过程,他分析说,《论语》是战国时期最早的私人著作,是记言的,可是“除很少的几段记得较丰充以外,每一段话,...
12
四、专书式
格言专论体虽然已经成熟到“篇”这一层次,但离“书”还有一段距离。汇编式格言似乎具有书的规模,但这些格言只是被单纯地辑录,缺乏一定的创造性。这里所谓的“专书式”,...
13
第二章 对话体
所谓“语”,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出:“语,论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说:“此即毛郑说也。语者,御也。如毛说,一人辩论是非谓之语;如郑说,与人相答问辩难谓...
14
第一节 对话体的生成
交谈、辩论原本是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常见的交流方式,这似乎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既然有交谈、辩论,就会出现对话,而这些对话也就形成对话体文献。不过,我们讨论的对话体,虽...
15
一、规谏
规谏是传统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政治实践。所谓“谏”,《说文》解释说:“谏,证也。”[2]按《周礼·地官·叙官》“司谏”郑《注》谓:“谏犹正也,以道正人行。”孙...
16
二、咨政
《尚书序》谓:“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下,讫于周。芟夷烦乱,翦截浮辞,举其宏纲,撮其机要,足以垂世立教,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释文》指出:“谟,...
17
三、教学
关于先秦时期的教育,俞正燮《癸巳存稿》卷二“君子小人学道是弦歌义”条谓:“虞命教胄子,止属典乐。周成均之教,大司成、小司成、乐胥皆主乐。《周官》大司乐、乐师、大...
18
四、清谈
“清谈”无疑是中古时期最为重要的社会现象,而《世说新语》为人们感受当时的“清谈”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詹世显指出:“《新语》昉于江左之清谈,而宋临川王以宏才博识...
19
第二节 对话体的形态
在规谏、咨政、教学、清谈等场合之下生成的对话体语类文献,按照一般的看法,其文体形态应该呈现“问—答”式结构,这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对话体语类文献其文体形态...
20
一、问答式
对话体语类文献的典型文本形态是“问—答”式结构,这种结构通常是一问一答或多问多答,有时甚至是多人参与的。比如《国语》,其《周语上》载: 宣王欲得国子之能导训诸侯...
21
二、省略式
对话体文本的标准形态是“问答式”,即有问有答。但在有些情况下,对话文本有些部分被忽略,或问的部分被忽略,或答的部分被忽略。这种忽略有时是有意的,有时可能是在流传...
22
三、评论式
在一般情况下,对话的双方是在同一时空之下的,如规谏、咨政、教学、清谈等。不过,在对话体语类文献中,我们有时也会碰到这种情况,即对话是在不同时空下进行的,这种形态...
23
第三章 事语体
在对话体文本中,我们看到其中有些文本并不仅仅是对话,还有其他一些成分,特别是叙事的成分。这些具有叙事因素的对话体文本,严格意义上不能算是纯粹的对话体文本,因为它...
24
第一节 事语体的生成
作为一种史传文体,事语体的出现显然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可以说,这种文体是先秦史官的传史方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那么,最终导致事语体形成的原因正是本书讨论事语体...
25
一、事语体的内涵
什么是“事语体”,这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目前学界存在很多种看法。 在早期文献中,《管子》有《事语》篇,该篇属于《轻重》组。不过对于这些篇目,王国维“疑《管子·...
26
二、言事相兼传史方式的产生——“事语体”文献生产
在阐明“事语体”的内涵之后,我们需要追问的是,这一文体又是如何生成的。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对先秦史官群体的传史方式进行考察。但由于先秦史官很少对自身的传史方式进...
27
第二节 事语体的形态
事语体的形成主要与史官言事相兼的传史方式有着紧密联系,但就这一文体而言,其内部体式是比较复杂的,这种复杂性主要缘于“言”与“事”之间组合方式的差异,同时也与事语...
28
一、言显事隐
顾名思义,所谓“言显事隐”,即在这种体式中,人物言论占据主体,而事件描述居于次位。一般而言,史官在记言过程中关注的是人物言论,不太可能载录事件的过程。比如一种叫...
29
二、言隐事显
与“言显事隐”相反,还存在“言隐事显”体式。在这种体式中,人物言论退居次位,而事件则占据主流。对于“事语体”中的这种情形,长期以来似乎存在一种误解,比如刘知几在...
30
三、言事并重
前面已经分析了“事语”的文体性质,指出其“既叙事,又记言”的特征。就事语体的特点而言,“言事并重”也许更能体现这种特征。无论是“言显事隐”、还是“言隐事显”,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