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评论式

三、评论式

在一般情况下,对话的双方是在同一时空之下的,如规谏、咨政、教学、清谈等。不过,在对话体语类文献中,我们有时也会碰到这种情况,即对话是在不同时空下进行的,这种形态通常表现为评论。

《鲁语上》载:

文公欲弛孟文子之宅,使谓之曰:“吾欲利子于外之宽者。”对曰:“夫位,政之建也;署,位之表也;车服,表之章也;宅,章之次也;禄,次之食也。君议五者以建政,为不易之故也。今有司来命易臣之署与其车服,而曰:‘将易而次,为宽利也。’夫署,所以朝夕虔君命也。臣立先臣之署,服其车服,为利故而易其次,是辱君命也,不敢闻命。若罪也,则请纳禄与车服而违署,唯里人所命次。”公弗取。臧文仲闻之曰:“孟孙善守矣,其可以盖穆伯而守其后于鲁乎!”[193]

这里有两个层次的对话,第一个层次,鲁文公打算将孟文子的住宅移到别处,于是派人对孟文子说:“我想将你迁到外面较宽的地方。”孟文子回答说:“我得到父祖的官职,现在因为贪利而改变住处,这是亵渎君主的命令,我不敢听从。如果君主要治罪,我请求交还爵禄、车服而离开官位,听从命令接受住处。”鲁文公听了之后没有强取。鲁文公本人虽没有亲自出面,但派人与孟文子交涉,可以视为鲁文公与孟文子之间的对话。“公弗取”的结果不但意味着这次对话的结束,在很大程度上也意味着这次事件的结束。按照通常的惯例,叙述也就到此为止。不过,上述文本事实上并没有结束,还引述了臧文仲的话。当臧文仲听到这件事之后,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从“闻之”来看,臧文仲并没有直接参与鲁文公与孟文子的对话,而只是在事后发表了看法,至于什么时间并不清楚。臧文仲的评论一方面显示孟文子事件并没有立即结束,一方面表明臧文仲确实也参与了这场对话,尽管是事后的、间接的。从这一角度来看,臧文仲的评论可视为第二层次的对话。

又《晋语三》载:

惠公既杀里克而悔之,曰:“芮也,使寡人过杀我社稷之镇。”郭偃闻之,曰:“不谋而谏者,冀芮也。不图而杀者,君也。不谋而谏,不忠。不图而杀,不祥。不忠,受君之罚。不祥,罹天之祸。受君之罚,死戮。罹天之祸,无后。志道者勿忘,将及矣!”及文公入,秦人杀冀芮而施之。[194]

晋惠公杀里克之事,《左传·僖公十年》有这样的记载:“夏四月,周公忌父、王子党会齐隰朋立晋侯。晋侯杀里克以说。将杀里克,公使谓之曰:‘微子,则不及此。虽然,子弑二君与一大夫,为子君者,不亦难乎?’对曰:‘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臣闻命矣。’伏剑而死。”[195]据《晋语三》,晋惠公是听信冀芮之言而杀里克的,不过很快就后悔了,于是对冀芮说:“你让我错杀了社稷之臣。”对于此事,郭偃发表评论说:“不经过谋划就劝谏,这就是冀芮。不经过考虑就杀大臣,这是君主的过错。”可见这一文本的对话仍然有两个层次,一是晋惠公与冀芮之间,一是郭偃对他们行为的评论。郭偃的评论属于事后的行为,并没有直接参与第一层次的对话,但是,他的评论确实又是从第一层次对话中而来的,二者之间存在比较紧密的关联。也就是说,倘若没有晋惠公与冀芮的对话,郭偃的评论就不会出现。

不过,这种评论有时并不针对对话,而是针对人物的行为,如《鲁语下》载:

公父文伯之母朝哭穆伯,而暮哭文伯。仲尼闻之曰:“季氏之妇可谓知礼矣。爱而无私,上下有章。”[196]

公父文伯的母亲早上哀哭丈夫穆伯,晚上哀哭儿子文伯。对于她的这一行为,孔子评论认为是有礼的表现。在此,有关公父文伯之母的行为是叙述性的,文中只记载了孔子的言论。本篇还有这样的情况:

公父文伯之母,季康子之从祖叔母也。康子往焉,䦱门与之言,皆不逾阈。祭悼子,康子与焉,酢不受,彻俎不宴,宗不具不绎,绎不尽饫则退。仲尼闻之,以为别于男女之礼矣。[197]

不仅公父文伯之母的行为是叙述性的,就连孔子的言论也是叙述性的,这样,整个文本不再有记言的痕迹,全部为叙事性的。依据上述几个例证,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发现记言文本是如何一步步转化成叙事文本的,或者说,记言文本是如何演化为记行文本的。

在《论语》中也存在一些评论,主要表现为孔子对弟子话语或行为的评论,如: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198]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199]

“哀公问社”章没有具体记载哀公的提问,只有宰我的回答,就此而言,属于省略式类型。不过,这个文本不止于此,还有附加文本,即孔子的评论。从这一章的叙述来看,重点不在于哀公是如何提问的,而在于宰我的回答及孔子的评论。从表面上来看,这一回答及评论原本不构成问对,但事实上两者有着内在的联系。孔子的评论是针对宰我的回答而来,从此一角度来看,它们就构成一种对话关系。“宰予昼寝”章在结构上与“哀公问社”章稍有不同,整章没有问对的痕迹,孔子的评论被分割成两部分,朱熹《集注》引胡氏云:“‘子曰’疑衍文,不然则非一日之言也。”[200]朱熹“衍文”的意见尽管可取,但他没有看到“宰予昼寝”章这样的结构在《论语》中不是偶然的特例。刘宝楠指出:“前篇‘人而不仁,如礼乐何’,在季氏舞八佾、三家雍彻章后,则人指季氏三家言。下篇‘子所雅言’在学易章后,则所字指《易》言。……此皆前后章相发明之例,姑举数则为此注证之。”[201]由此可见,孔子第二节话是对第一节话的补充。“朽木”云云可视为孔子对宰予昼寝的批评,但孔子责备宰予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宰予白天睡觉,而在于他说话不算数,因此,第一节话是描述现象,第二节话才揭示出批评的真相,也就是说,两节不妨视作评论。

其实,评论式还有一个非常典型的形态即“君子曰”,在《国语》《左传》等文本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君子曰”的标志,这些“君子曰”或是对他人言论作出评论,或是对他人行为作出评价,或是对他人言行的评论,如《晋语二》载:

穆公问冀芮曰:“公子谁恃于晋?”对曰:“臣闻之,亡人无党,有党必有雠。夷吾之少也,不好弄戏,不过所复,怒不及色,及其长也弗改。故出亡无怨于国,而众安之。不然,夷吾不佞,其谁能恃乎?”君子曰:“善以微劝也。”[202]

秦穆公向冀芮询问夷吾的情况,冀芮对于夷吾的为人做了正面的评价,指出夷吾从小不好玩弄游戏,行事不越身份,喜怒不形于色。君子对于冀芮的这个回答进行了评论,指出冀芮善于劝谏。又《晋语四》载:

文公立四年,楚成王伐宋,公率齐、秦伐曹、卫以救宋。宋人使门尹班告急于晋,公告大夫曰:“宋人告急,舍之则宋绝。告楚则不许我。我欲击楚,齐、秦不欲,其若之何?”先轸曰:“不若使齐、秦主楚怨。”公曰:“可乎?”先轸曰:“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我分曹、卫之地以赐宋人。楚爱曹、卫,必不许齐、秦。齐、秦不得其请,必属怨焉,然后用之,蔑不欲矣。”公说,是故以曹田、卫田赐宋人。令尹子玉使宛春来告曰:“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舅犯愠曰:“子玉无礼哉!君取一,臣取二,必击之。”先轸曰:“子与之。我不许曹、卫之请,是不许释宋也。宋众无乃强乎!是楚一言而有三施,子一言而有三怨。怨已多矣,难以击人。不若私许复曹、卫以携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公说,是故拘宛春于卫。子玉释宋围,从晋师。楚既陈,晋师退舍,军吏请曰:“以君避臣,辱也。且楚师老矣,必败。何故退?”子犯曰:“二三子忘在楚乎?偃也闻之:战斗,直为壮,曲为老。未报楚惠而抗宋,我曲楚直,其众莫不生气,不可谓老。若我以君避臣,而不去,彼亦曲矣。”退三舍避楚。楚众欲止,子玉不肯,至于城濮,果战,楚众大败。君子曰:“善以德劝。”[203]

城濮之战是晋楚之间一次非常重要的战役,在此次战争中,楚国战败,晋文公由此奠定了其霸主地位。不过,此次战争的发动却经历了一个比较曲折的过程。楚成王攻打宋国,晋文公率领齐、秦联军通过攻打曹、卫的方式来解救宋国。然而,在这一局势面前,晋文公面临三层困难的选择:宋国形势危急,不去解救的话,宋国会与晋国断交关系;与楚国谈判则未必答应晋国的请求;攻打楚国,齐、秦两国又不会答应。面对这些困境,先轸、子犯提出解决的策略,晋文公在采取这些策略之后终于取得了此次战争的胜利。可以看出,先轸、子犯在这次战争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君子看到了这一点,对他们做了积极的评价,指出他们善于用德来规谏君主。

《左传·隐公三年》载: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繁》、《采蘋》,《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204]

郑武公、庄公担任周平王卿士,周平王又重任虢公,这引起了郑伯的不满,而周平王又否认这一点,于是周、郑之间交换人质。君子对这个行为进行评论,指出双方倘若在内心不能建立信任关系,即使交换人质也是没有作用的。

作为对话体的一种形态,评论式大都不是直接记述当前事件的对话,而是事后的一种议论。这种议论尽管是在事件发生以后产生的,可是这种议论又与此前的事件密切关联,是在此前事件之基础上出现的,因此,这种评论事实上参与了整个事件。在这一意义上,这种评论与此前事件构成一种对话关系。当然,我们所说的“事件”,可能是人物的对话,也可能是人物的行为,上面胪列的若干事例已经印证了这一点。需要强调的是,评论式这一体式属于对话体的一种变体,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丰富对话体的形态,而且在于它提供了对话体向事语体演进的线索。

【注释】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版,第89 页。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版,第93 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 年版,第660 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 年版,第1010 页。

[5]邱永明:《中国监察制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13 页。

[6]戴望:《管子校正》,上海书店,1986 年版,第302 页。

[7]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上海书店,1986 年版,第243 页。

[8]郭沫若:《管子集校(三)》,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265 页。

[9]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8 年版,第166 页。

[10]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8 年版,第166 页。

[1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版,第78 页。

[12]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8 年版,第166 页。

[13]王恺銮:《邓析子校正》,上海书店,1989 年版,第14 页。

[14]高诱:《吕氏春秋》,上海书店,1986 年版,第310 页。

[15]何宁:《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 年版,第691 页。

[16]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983 年版,第52 页。

[17]孔颖达:《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181-182 页。

[18]孔颖达:《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182-183 页。

[19]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1017-1018 页。

[20]孔颖达:《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204 页。

[21]孔颖达:《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247-249 页。

[22]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8 年版,第57 页。

[23]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三联书店,2002 年版,第235-237 页。

[24]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9-10 页。

[25]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410 页。

[26]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12 页。

[27]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551 页。

[28]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551 页。

[29]王瑛、王天海:《说苑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年版,第368-370 页。

[30]邢昺:《孝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48 页。

[31]孔颖达:《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838 页。

[32]陈立:《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 年版,第233-234 页。

[33]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202-203 页。

[34]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211 页。

[3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 年版,第1010 页。

[36]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 年版,第1019 页。

[37]陈立:《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 年版,第227-228 页。

[38]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211 页。

[39]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178-180 页。

[40]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983 年版,第65-66 页。

[41]王瑛、王天海:《说苑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年版,第388 页。

[42]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 年版,第66 页。

[43]王肃注:《孔子家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版,第37 页。

[44]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 年版,第1854 页。

[45]徐彦:《春秋公羊传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169-170 页。

[46]陈立:《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 年版,第235-236 页。

[47]李林甫等撰:《唐六典》,中华书局,1992 年版,第247 页。

[48]许仲毅:《唐朝上谏之五谏研究》,《史林》,2012 年第5 期。

[49]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461-462 页。

[50]孔繁敏:《论中国古代谏诤的几个问题》,《北京大学学报》,1994 年第5 期。

[51]韩维志:《儒家对强谏的抑扬与强谏者形象的形成》,《求是学刊》,2005 年第5 期。

[52]孔颖达:《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10 页。

[53]孔颖达:《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85 页。

[54]孔颖达:《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85 页。

[5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版,第91 页。

[56]贾公彦:《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992 页。

[57]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983 年版,第236 页。

[58]贾公彦:《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992 页。

[59]叶修成:《西周礼制与〈尚书〉文体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年版,第85 页。

[60]金景芳、吕绍纲:《〈尚书·虞夏书〉新解》,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 年版,第187 页。

[6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版,第57 页。

[62]孔颖达:《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566 页。

[6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1172 页。

[64]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112-113 页。

[65]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114-115 页。

[66]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23 页。

[67]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1213 页。

[68]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455-458 页。

[69]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 年版,第2762-2766 页。

[70]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330 页。

[71]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631 页。

[72]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634-637 页。

[7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112 页。

[74]俞正燮:《癸巳存稿》,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第65 页。

[75]贾公彦:《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574-575 页。

[76]贾公彦:《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575 页。

[77]孔颖达:《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1129-1135 页。

[78]俞樾:《九九消夏录》,中华书局,1995 年版,第191 页。

[79]李炳海:《汉代文学的情理世界》,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14 页。

[80]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190 页。

[81]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190 页。

[82]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190 页。

[83]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157-159 页。

[84]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158 页。

[85]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学林出版社,1984 年版,第1178 页。

[86]王充:《论衡》,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 年版,第164 页。

[87]王先谦:《荀子集解》,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 年版,第341-342 页。

[88]王先谦:《荀子集解》,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 年版,第230 页。

[89]郭庆藩:《庄子集释》,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 年版,第85-86 页。

[90]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8 年版,第666 页。

[91]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8 年版,第785 页。

[92]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8 年版,第797 页。

[93]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 年版,第37 页。

[94]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 年版,第3596 页。

[95]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 年版,第3620 页。

[96]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 年版,第2927 页。

[97]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 年版,第3039 页。

[98]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 年版,第3400 页。

[99]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 年版,第932 页。

[100]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 年版,第1049-1050 页。

[101]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 年版,第1124 页。

[10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 年版,第498 页。

[103]孙诒让:《墨子閒诂》,上海书店,1986 年版,第257 页。

[104]郑杰文:《中国墨学通史》,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31-36 页。

[105]郑杰文:《中国墨学通史》,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27 页。

[106]刘咸炘:《刘咸炘论目录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年版,第111 页。

[107]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8 年版,第871 页。

[108]杨宽:《马王堆帛书〈战国策〉的史料价值》,《文物》,1975 年第2 期。

[109]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 年版,第1717 页。

[110]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1065-1067 页。

[111]王国轩、王秀梅:《孔子家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 年版,第98-99 页。

[112]王国轩、王秀梅:《孔子家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 年版,第175 页。

[113]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619-622 页。

[114]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1329 页。

[115]刘强:《世说新语会评》,凤凰出版社,2007 年版,第2 页。

[116]刘强:《从“清谈误国”到文化研究——魏晋清谈研究的历史回顾》,《学术月刊》,2005 年第10 期。

[117]杨勇:《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3页。范子烨先生指出:“从实际情况看,‘清谈’一词的最早语源,是汉末建安时期的文献。刘祯《赠五官中郎将诗》其二:‘清谈同日夕,情闲叙忧勤。(《全魏诗》卷三)’‘五官中郎将’是曹丕未称帝前担任的官职。曹丕《又报钟繇书》:‘至于荀公之清谈,孙权之斌媚,执书嗢噱,不能离手。(《全三国文》卷七)’从时间上看,刘诗和曹文最早用‘清谈’一词,时在汉末建安时期。”(范子烨:《中古文人生活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第159 页)。本书仍从杨勇先生观点。

[118]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 年版,第2258 页。

[119]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 年版,第1886 页。

[120]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99 年版,第175 页。

[121]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 年版,第2259 页。

[122]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第278 页。

[123]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第276-277 页。

[124]杨勇:《〈世说新语校笺〉论文集》,正文书局,2003 年版,第2 页。

[125]杨勇:《〈世说新语校笺〉论文集》,正文书局,2003 年版,第20-21 页。

[126]杨勇:《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2006 年版,第14 页。

[127]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第280-281 页。

[128]范子烨:《中古文人生活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第161-163 页。

[129]唐翼明:《魏晋文学与玄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年版,第135-136 页。

[130]唐翼明:《魏晋文学与玄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年版,第136-137 页。

[131]赵翼:《廿二史劄记》,中华书局,1984 年版,第167 页。

[132]贺昌群:《魏晋清谈思想初论》,商务印书馆,1999 年版,第2 页。

[133]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97 年版,第141-143 页。

[134]贺昌群:《魏晋清谈思想初论》,商务印书馆,1999 年版,第8 页。

[135]贺昌群:《魏晋清谈思想初论》,商务印书馆,1999 年版,第19-20 页。

[136]贺昌群:《魏晋清谈思想初论》,商务印书馆,1999 年版,第20-21 页。

[137]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97 年版,第122 页。

[138]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97 年版,第139 页。

[139]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第282 页。

[140]范子烨:《中古文人生活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第145 页。

[141]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黄山书社,1987 年版,第45 页。

[142]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第282-284 页。

[143]贺昌群:《魏晋清谈思想初论》,商务印书馆,1999 年版,第22-23 页。

[144]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第282 页。

[145]汪文学:《汉晋文化思潮变迁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第25 页。

[146]汤一介:《魏晋玄学论讲义》,鹭江出版社,2006 年版,第51-68 页。

[147]许抗生等著:《魏晋玄学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年版,第27-28 页。

[148]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57 页。

[149]逯耀东:《魏晋史学的思想与社会基础》,中华书局,2006 年版,第93、105 页。

[150]张海明:《魏晋清谈与〈世说新语〉的体例》,《佳木斯师专学报》,1996 年第3 期。

[151]张海明:《魏晋清谈与〈世说新语〉的体例》,《佳木斯师专学报》,1996 年第3 期。

[152]刘季高:《东汉三国时期的谈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版,第4 页。

[153]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8 年版,第651 页。

[154]白奚:《稷下学研究:中国古代的思想自由与百家争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年版,第55 页。

[155]张达:《“不治而议论”—论稷下学宫的文化机制》,《理论学刊》,2010 年第6 期。

[156]白奚:《稷下学研究:中国古代的思想自由与百家争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年版,第63-64 页。

[157]王昆吾:《从敦煌学到域外汉文学》,商务印书馆,2003 年版,第37-38 页。

[158]尚学锋:《经学辩论与东汉论说文的变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 年第4 期。

[159]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 年版,第1228 页。

[160]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 年版,第1228-1229 页。

[161]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 年版,第1229 页。

[162]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 年版,第1233 页。

[163]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 年版,第2581 页。

[164]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 年版,第77 页。

[165]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 年版,第1500-1551 页。

[166]汪文学:《汉晋文化思潮变迁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第39 页。

[167]尚学锋:《经学辩论与东汉论说文的变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 年第4 期。

[168]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23 页。

[169]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75-77 页。

[170]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54-56 页。

[17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353-354 页。

[172]桓宽:《盐铁论》,上海书店,1986 年版,第11-12 页。

[173]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2007 年版,第12 页。

[174]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2007 年版,第70-71 页。

[175]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176 页。

[176]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797-814 页。

[177]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816 页。

[178]夏德靠:《〈论语〉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年版,第156-159 页。

[179]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183-184 页。

[180]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203-204 页。

[181]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214-215 页。

[182]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213 页。

[183]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399 页。

[18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655-656 页。

[18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655-658 页。

[186]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85 页。

[187]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88 页。

[188]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112-115 页。

[189]季旭昇:《〈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176-179 页。

[190]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296 页。

[191]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2007 年版,第499 页。

[192]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2007 年版,第21 页。

[193]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171 页。

[194]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319 页。

[19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333 页。

[196]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212 页。

[197]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209 页。

[198]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200-204 页。

[199]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310-313 页。

[200]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314 页。

[201]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313-314 页。

[202]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313-314 页。

[203]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377-379 页。

[20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26-2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