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咨政

二、咨政

《尚书序》谓:“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下,讫于周。芟夷烦乱,翦截浮辞,举其宏纲,撮其机要,足以垂世立教,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释文》指出:“谟,莫胡反。凡三篇,正二,摄一。”[52]三篇即指《皋陶谟》《大禹谟》《益稷》,孔颖达《正义》说:“皋陶为帝舜陈其谋,禹为帝舜陈已成所治水之功,帝舜因其所陈从而重美之。史录其辞,作《大禹》、《皋陶》二篇之谟,又作《益稷》之篇,凡三篇也。”[53]何为“谟”,谟亦作謩,孔《传》:“谟,谋也。”[54]《说文》:“谟,议谋也。”[55]《周礼·秋官》载大行人之职说:“春朝诸侯而图天下之事,秋觐以比邦国之功,夏宗以陈天下之谟,冬遇以协诸侯之虑,时会以发四方之禁,殷同以施天下之政。”[56]《大戴礼记·朝事》篇也载录此文,只不过“夏宗以陈天下之谟”作“夏宗以陈天下之谋”。[57]《周礼》郑《注》谓:“此六事者,以王见诸侯为文。……夏见诸侯则陈其谋之是非。”[58]在《周礼》的语境之下,“谟”涉及天子与诸侯层面,因此,有学者以为“谟”作为一种文体乃“生成于诸侯朝聘天子之礼”[59],应该说,这个推测是有一定道理的。

对于《皋陶谟》,金景芳、吕绍纲在《〈皋陶谟〉新解》中指出:

谟,《尔雅·释诂》:“谋也。”《说文》言部:“谟,议谋也。”又:“谋,虑难曰谋。”《左传》襄公四年:“咨难为谋。”《国语·鲁语》:“咨事为谋。”《诗·皇皇者华》“周爰咨谋”,毛传:“咨事之难易为谋。”《吕氏春秋·召类》:“凡谋者疑也。疑则从义断事。”《春秋繁露·五行五事》:“聪作谋,谋者事也。王者聪,则闻事与臣下谋之,故事无失谋矣。”是谋为有疑难不决之事与人议论谋划之意。《史记·夏本纪》:“皋陶作士以理民。帝舜朝,禹、伯夷、皋陶相与语帝前。皋陶述其谋。”是知此篇主要记载皋陶、禹在帝舜面前相互讨论议谋如何治理好部落联盟以及本部落联盟以外事务的问题。[60]

上述解释中,除“谟”“谋”之外,还出现了一个很关键的词——“咨”。《说文》:“谋事曰咨。”段《注》:“《左传》曰:‘访问于善曰咨。’毛传同。”[61]可见“咨”与“谟”“谋”之意义紧密相关。

“咨”尽管未能像“谟”一样成为一种文体,但从早期文献的记载来看,“咨”可以说是当时一种重要的活动。《诗经·皇皇者华》为“君遣使臣”之诗,中有“载驰载驱,周爰咨诹”,毛《传》:“访问于善为咨。咨事为诹。”郑《笺》:“大夫出使,驰驱而行,见忠信之贤人,则于之访问,求善道也。”孔颖达《正义》分析说:

此文王教使臣曰:“我使臣出使……则驱驰速行,求忠信之贤人,咨访其诹事焉。”三章传云:“咨事之难易为谋。”四章传曰:“咨礼义所宜为度。”卒章传曰:“亲戚之谋为询。”此皆出于《外传》也。《左传》曰:“访问于善为咨。”杜预曰:“问善道也。”“咨亲为询”,杜预曰:“问亲戚之义也。”“咨礼为度”,杜预曰:“问礼宜也。”“咨事为诹”,杜预曰:“问政事也。”“咨难为谋”,杜预曰:“问患难也。”……《鲁语》无“访问于善”一句。又云“咨才为诹,咨事为谋”,与《左传》异。韦昭以为字误,改从《左传》,曰:“才当为事。”又曰:“事当为难。”是也。余与《左传》同。此四者,诹、谋、度、询俱访于周,而必为此次者,以咨是访名,所访者事,故先咨诹。事有难易,故次咨谋。既有难易,当访礼法所宜,故次咨度。所宜之内,当有亲疏,故次咨询。[62]

在这段解释中,孔疏引述《左传》《国语》的相关记载,分析咨亲、咨礼、咨事、咨难这些内容,据此可见“咨”之活动范围的广泛及这一行为的重要意义。当然,这些说法是有现实基础的。《左传·襄公三十年》载季武子曰:“晋未可媮也。有赵孟以为大夫,有伯瑕以为佐,有史赵、师旷而咨度焉,有叔向、女齐以师保其君。”杨《注》谓:“咨度犹今言顾问、咨询。”[63]由此可知,晋国建立了咨询制度。《国语·周语下》载太子晋谏语:“度之天神,则非祥也。比之地物,则非义也。类之民则,则非仁也。方之时动,则非顺也。咨之前训,则非正也。观之诗书,与民之宪言,则皆亡王之为也。”韦昭训“咨”为“议”,[64]所谓“咨之前训”,就是强调人们在实际行为中要咨询、考察前贤的遗训。又《周语下》载叔向引史佚之言曰:“动莫若敬,居莫若俭,德莫若让,事莫若咨。”韦《注》:“咨,寡失也。”[65]这句话也是说明人们做事的时候首先应该咨询,以防止考虑不周而造成失误。又《周语上》载:

宣王欲得国子之能导训诸侯者,樊穆仲曰:“鲁侯孝。”王曰:“何以知之?”对曰:“肃恭明神而敬事耇老;赋事行刑,必问于遗训而咨于故实,不干所问,不犯所咨。”王曰:“然则能训治其民矣。”乃命鲁孝公于夷宫。[66]

所谓的“敬事耇老”“遗训”“故实”诸目,其实反映了“咨”的特性。这些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对“咨”的原则性的表述,其实,在现实中还存在很多有关“咨”这方面的行为。《左传·昭公元年》载:“五月庚辰,郑放游楚于吴,将行子南,子产咨于大叔。大叔曰:‘吉不能亢身,焉能亢宗?彼,国政也,非私难也。子图郑国,利则行之,又何疑焉?周公杀管叔而蔡蔡叔,夫岂不爱?王室故也。吉若获戾,子将行之,何有于诸游?’”[67]这是子产向大叔咨询如何处理子南。又《国语·晋语八》载:

范宣子与和大夫争田,久而无成。宣子欲攻之,问于伯华。伯华曰:“外有军,内有事。赤也,外事也,不敢侵官。且吾子之心有出焉,可征讯也。”问于孙林甫,孙林甫曰:“旅人,所以事子也,唯事是待。”问于张老,张老曰:“老也以军事承子,非戎,则非吾所知也。”问于祁奚,祁奚曰:“公族之不恭,公室之有回,内事之邪,大夫之贪,是吾罪也。若以君官从子之私,惧子之应且憎也。”问于籍偃,籍偃曰:“偃也以斧钺从于张孟,日听命焉,若夫子之命也,何二之有?释夫子而举,是反吾子也。”问于叔鱼,叔鱼曰:“待吾为子杀之。”

叔向闻之,见宣子曰:“闻子与和未宁,遍问于大夫,又无决,盍访之訾祏。訾祏实直而博,直能端辨之,博能上下比之,且吾子之家老也。吾闻国家有大事,必顺于典刑,而访谘于耇老,而后行之。”司马侯见,曰:“闻吾子有和之怒,吾以为不信。诸侯皆有二心,是之不忧,而怒和大夫,非子之任也。”祁午见,曰:“晋为诸侯盟主,子为正卿,若能靖端诸侯,使服听命于晋,晋国其谁不为子从,何必和?盍密和,和大以平小乎!”

宣子问于訾祏,訾祏对曰:“昔隰叔子违周难于晋国,生子舆为理,以正于朝,朝无奸官;为司空,以正于国,国无败绩。世及武子,佐文、襄为诸侯,诸侯无二心。及为卿,以辅成、景,军无败政。及为成师,居太傅,端刑法,缉训典,国无奸民,后之人可则,是以受随、范。及文子成晋、荆之盟,丰兄弟之国,使无有间隙,是以受郇、栎。今吾子嗣位,于朝无奸行,于国无邪民,于是无四方之患,而无外内之忧,赖三子之功而飨其禄位。今既无事矣,而非和,于是加宠,将何治为?”宣子说,乃益和田而与之和。[68]

范宣子与和邑的大夫因田界引起长时间的争讼,分歧的僚属意见使范宣子本人也难以定夺。这时叔向向他推荐訾祏,范宣子在訾祏的建议之下圆满解决了这个困扰。

其实,在周代还有“三询”的制度,《周礼·秋官·小司寇》记载了一种大型的咨政仪式:“小司寇之职,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其位:王南乡,三公及州长、百姓北面,群臣西面,群吏东面。小司寇摈以叙进而问焉,以众辅声明而弊谋。”[69]也就是说,每当国家面临兵寇之难、徙都改邑及国君遴选这些重大疑难问题时,往往由小司寇负责集结万民来讨论。当然,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讨论的方式是比较灵活的,既有向民众提出的咨询的,也存在其他一些方式。《国语·晋语三》载晋惠公为秦所囚,听说即将恢复自由时,立即派大夫郤乞转告吕甥,于是出现一幕询立君的场面:

公在秦三月,闻秦将成,乃使郤乞告吕甥。吕甥教之言,令国人于朝曰:“君使乞告二三子曰:‘秦将归寡人,寡人不足以辱社稷,二三子其改置以代圉也。’”且赏以悦众,众皆哭,焉作辕田。吕甥致众而告之曰:“吾君惭焉其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不亦惠乎?君犹在外,若何?”众曰:“何为而可?”吕甥曰:“以韩之病,兵甲尽矣。若征缮以辅孺子,以为君援,虽四邻之闻之也,丧君有君,群臣辑睦,兵甲益多,好我者劝,恶我者惧,庶有益乎?”众皆说,焉作州兵。[70]

又如当兵败栖居会稽时,《越语上》载勾践(又作句践)召集三军寻求纾解兵寇之难:

越王句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句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71]

《越语上》又载:

句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雠,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句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雠,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句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72]

勾践召集国人商讨抵御吴国的措施,这些事例确实印证了《周礼》“三询”的记载。《左传·桓公六年》载:“夏,会于成,纪来咨谋齐难也。”杨伯峻指出:“咨谋同义双音词,即《诗经·小雅·皇皇者华》‘周爰咨谋’之‘咨谋’。齐欲灭纪,据隐二年‘伯姬归于纪’《经》文,纪为鲁甥,且鲁新与齐成婚,故纪来共商。”[73]据《周礼》的记载,这当属于“询国危”,不过,这不是召集本国民众来商讨,而是请求他国出面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