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专书式
格言专论体虽然已经成熟到“篇”这一层次,但离“书”还有一段距离。汇编式格言似乎具有书的规模,但这些格言只是被单纯地辑录,缺乏一定的创造性。这里所谓的“专书式”,就是对这二者的一种综合,其代表文献为《老子》。
人们早已注意到《老子》的格言特征,陈逢衡在分析《周祝》文体时指出其“通篇悉为韵语,似铭、似箴,盖直开老氏道德之先”[305],也就是认为《老子》属于格言。谭家健、郑君华将《老子》视为散韵结合的格言体散文,他们指出:“《老子》吸收了大量来自人民群众的格言谚语。……《老子》把这类东西吸收过来,加以改造融化,纳入自己的体系”。[306]这样,我们将《老子》视为格言体,这应该是没有什么疑义的。[307]但是,《老子》的格言体又具有怎样的特征呢?
郭店简《老子》的发现,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长期以来有关《老子》的疑虑,同时也使人们对于《老子》的文本有了新的认识。借助郭店简《老子》,我们认为通行本是历时性生成的,这种历时性最终造成《老子》文本的三种传释形态,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道》篇与《德》篇之间的传释,二是章与章之间的传释,三是每一章内部的传释。
首先,通行本《老子》有八十一章,其中《道经》为三十七章,《德经》为四十四章,这两部分呈现出“道前德后”的格局。按照李炳海的看法,“《道经》是本经,《德经》是传,是经解、经说”,“《道经》和《德经》所要论述的基本问题是相同的,展开这些问题的顺序也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主要表现为,《道经》在内容上可以划分为7 组:1—6、7—10、11—16、17—26、27—31、32—34、35—37,它们分别论述道、玄德、虚静守身、治国临民、守柔不争、守道万物自宾、守道万物自化的内容;而《德经》同样可划分为7 组:38—43、44—51、52—56、57—65、66—69、70—71、72—81,各组具体论述的内容对应于《道经》。[308]并且,《道经》讨论的是一般原则的问题,而《德经》则是将这一原则应用于社会政治生活领域,这种对应关系实质上表明《德经》是对《道经》的展开,它们之间形成传释结构。
其次,《道经》和《德经》之间的章节也存在阐释关系,比如《老子》第一章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309]而第三十八章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310]这两章都是论述得道的路径,第三十八章的下德和上德其实是解释第一章的有欲和无欲。老子认为,只有那些无欲之人,才能洞悟道的奥妙,这就是上德;而那些充满欲望的人,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这是下德。这种一章对一章的类型共有二十七组,但也有例外,《老子》中“有六章《道经》没有相对应的《德经》,有四章《道经》分别与两章以上的《德经》相对应”。对于这种情况,李炳海解释说:“在《道经》中,每一部分的起首,往往有一章类似总论的内容,一般比较抽象、概括。从第三部分开始都是如此。第十一、十七、二十七、三十二、三十五诸章就属于此类。对这些章,《德经》未加解说。三十四章是第六部分最后一章,也没有相对应作解释的《德经》,这是例外。为经作传,还往往出现经简而传繁的情况。解释的文字太多了,一章容纳不下,内容溢出了形式。《老子》是按诗体形式写成的,为了不破坏整体风格的一致性,就把较多的内容分写在几章里。因此,《德经》为《道经》作解,虽然大体是整齐的,但没有采取严格的一章对一章的形式。”[311]这一分析有其合理性,但是还应考虑一种情况,亦即这种不对称实际上还在于章节之间的阐释主要是在《老子》文本划分为八十一章之后建构起来的,而《道经》三十七章与《德经》四十四章原本就不是对称的,这最终导致了《道经》和《德经》之间的章节无法建立起一一对应的阐释关系。
再次,《老子》文本的传释结构还表现在一章之内。考察八十一章,可以发现其结构大都呈现“核心文本+附加文本”的模式。核心文本是一个或一组格言,附加文本是用以解释核心文本的,属于一种阐释文本。比如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臣,躁则失君。”[312]其中“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一句格言,属于核心文本,而“是以”之后的一段话是解释性的,是对“重为轻根”句的展开。这种阐释结构在《老子》文本中还有其他的形态,如第七章云:“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313]这里的附加文本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句,二是“是以”句。这两个层次都是对“天长地久”的解释,但其侧重点却有所不同。前者是一般意义的解释,后者则具体到社会层面,涉及修身和行为方式,据此有的学者主张《老子》文本的理想结构是“格言+一般意义+治国方法”。[314]但是,就整体而言,包含两个层次的附加文本形态在《老子》文本中毕竟占少数,大部分的附加文本只有一个层次。
尽管有学者主张简本甲组有分篇的迹象,并推测“它们也许就是今本分《道》、《德》二经的雏形,或者至少也是类似的编排设想”[315],但这个想法毕竟还限于推论层次。因此,对于《老子》的三种传释结构来说,原初《老子》文本应该只具有一种传释结构,即一章之内的传释。对此,徐复观曾指出:“从老子思想的性格,及他为了深藏避祸的情形来推想,他的话一定说得很简约。他的学生为了向社会传播,便必须再加以疏释;他学生的这种疏释工作,便形成了现在这样的一部书。《老子》书中,凡是在‘圣人’前面的话,都是为‘圣人’作疏释的话。”又说:“《老子》全书中,从第六章起,到第七十四章止,一共用了二十二个‘是谓’。‘是谓’的用法,是把上面的话,作为是对于紧连着‘是谓’下面的辞句所作的疏释的。由‘是谓’所标出的被解释的辞句,都是由重要的名词,或精炼的短句所代表的重要观念;然则这些被解释的名词或短句,还是著者自己的呢?还是引用旁人的呢?……我认为凡是由‘是谓’所标出的名词、短句,都是老聃的金言,而由其弟子,即本书的著者加以发挥的。”又说:“现行《老子》一书,实由两部分所构成。一部分是由‘圣人’‘古之’‘昔之’‘是谓’所标出的老聃的原始记录……此外,则是出于疏释、发展原始记录而著成与现行《老子》一书相同的老子的弟子。若用儒家‘经’与‘传’的观念来说,则现行《老子》一书,乃是‘经’‘传’合在一起的。”[316]这一有关《老子》章内的传释现象的分析,现在看来是不够准确的。比如甲本6-7 简: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弗伐,果而弗骄,果而弗矜,是谓果而不强,其事好长。[317]
今本为: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318]
可见“是谓”这样的说法在简本中已经存在,这就是说,章内的传释现象应该是伴随《老子》文本生成而来的。其实,作为史官的老子,出于职业习惯及箴谏职能的需要,平时自然会注重格言的收集,而对于收集的格言应该会加以整理,当然“可能依据自己的思想而进行了精心选择,甚至有创作的成分”[319]。正是基于这种情形,《老子》一书终于超越一般的格言汇编而成为真正的专书形态。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老子》这部文献的形成,司马迁曾经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记载:“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320]这个记载确实非常有意思,但我们对此很可能只是当作一件趣闻而轻轻放过。问题在于,作为正史的传记,同时又是一位严肃的史学家,司马迁为何会将这一看似趣闻的事件郑重地写进《老子列传》里去呢?其实,只要我们明白当时流行的乞言与赠言的文化语境,《史记》的这一记载也就变得可以理解。当然,“我们并不是决然肯定《老子》就是成书于乞言、赠言仪式,也就是说,司马迁虽然将关尹请求老子著书的行为郑重其事地载入史书,但关尹的求书行为未必就是实事。另一方面,关尹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又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功能性事件,也就是说,可以将《老子》的成书置入乞言、赠言的传统之中加以理解,换言之,关尹的行为实际上指示《老子》文本生成于箴诫传统这一事实。”[321]
【注释】
[1]《辞源》,商务印书馆,1980 年版,第1567 页。
[2]《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年版,第3685 页。
[3]《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年版,第4477 页。
[4]牛思涌:《熟语探微》,《郑州大学学报》,1989 年第3 期。
[5]姚锡远:《“熟语”的种属地位及其定义域》,《汉字文化》,1998 年第2 期。
[6]孙维张:《关于“熟语”的概念》,《汉语学习》,1982 年第3 期。
[7]徐建华:《俗语,一种独立的熟语语种》,《衡阳师专学报》,1992 年第1 期。
[8]徐晓敏、孙静:《熟语中俗语类的界定》,《绥化师专学报》,2002 年第3 期。
[9]景士俊:《试论格言》,《内蒙古师院学报》,1980 年第4 期。
[10]朱千波:《论谚语》,《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89 年第3 期。
[11]孟昭泉:《试论格言的分类》,《中州大学学报》,1991 年第4 期。
[12]王书贵:《谈谚语》,《湖北大学学报》,1980 年第Z1 期。
[13]朱千波:《论谚语》,《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89 年第3 期。
[14]瓖一:《成语、谚语、格言、俗语、俚语的区别》,《语文学习》,1958 年第1 期。
[15]王骧:《论我国古代的谚语》,《文史哲》,1958 年第11 期。
[16]朱泽吉:《论谚语的思想和艺术》,《河北师范学院学报》,1956 年第1 期。
[17]吴静:《谣谚考辨》,《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 年第5 期。
[18]俞志慧:《古“语”有之——先秦思想的一种背景与资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第18 页。
[19]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版,第95 页。
[20]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122-123 页。
[21]孔颖达:《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1599 页。
[22]蔡沈:《书经集传》,中国书店,1994 年版,第159 页。
[23]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1385 页。
[24]缪文远:《战国策新校注》,巴蜀书社,1998 年版,第851 页。
[25]王聘珍:《大戴礼记校诂》,中华书局,1983 年版,第55 页。
[26]阎振益、钟夏校:《新书校注》,中华书局,2000 年版,第198、185 页。
[27]俞志慧:《古“语”有之——先秦思想的一种背景与资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第18 页。
[28]焦循:《孟子正义》,上海书店,1986 年版,第73 页。
[29]《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年版,第1153 页。
[30]肖庚远:《谚语浅探》,《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78 年第2 期。
[31]孟昭泉:《试论格言的分类》,《中州大学学报》,1991 年第4 期。
[32]孔颖达:《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854-855 页。
[33]孔颖达:《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855 页。
[34]贾公彦:《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261-262 页。
[3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 年版,第747 页。
[36]贾公彦:《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344 页。
[37]孔颖达:《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420 页。
[38]孔颖达:《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420-421 页。
[39]孔颖达:《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421-422 页。
[40]孔颖达:《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421-422 页。
[41]孔颖达:《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421 页。
[42]孔颖达:《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421 页。
[43]孔颖达:《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420 页。
[44]孔颖达:《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420 页。
[45]周斌:《〈礼记〉〈周礼〉所载尊长养老礼仪与制度》,《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0 年第4 期。
[46]贾公彦:《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813 页。
[47]孔颖达:《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524 页。
[48]周斌:《〈礼记〉〈周礼〉所载尊长养老礼仪与制度》,《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0 年第4 期。
[49]周斌:《〈礼记〉〈周礼〉所载尊长养老礼仪与制度》,《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0 年第4 期。
[50]姚伟钧:《乡饮酒礼探微》,《中国史研究》,1999 年第1 期。
[51]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 年版,第107 页。
[52]王贵民:《中国礼俗史》,文津出版社,1993 年版,第331 页。
[53]孔颖达:《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1026-1027 页。
[54]杨宽:《古史新探》,中华书局,1965 年版,第290 页。
[55]孔颖达:《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1026 页。
[56]孔颖达:《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649-650 页。
[57]孔颖达:《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1632 页。
[58]杨宽:《古史新探》,中华书局,1965 年版,第280-282 页。
[59]孔颖达:《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1079 页。
[60]孔颖达:《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855 页。
[61]孔颖达:《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1080 页。
[62]柳诒徵:《国史要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3 页。
[63]贾公彦:《仪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38 页。
[64]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409-410 页。
[65]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1065-1067 页。
[66]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99 年版,第643 页。
[67]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99 年版,第107 页。
[68]杜佑:《通典》,岳麓书社,1995 年版,第961-962 页。
[69]孔颖达:《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628 页。
[70]姚伟钧:《乡饮酒礼探微》,《中国史研究》,1999 年第1 期。
[71]贾公彦:《仪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451-452 页。
[72]孔颖达:《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572 页。
[73]王聘珍:《大戴礼记》,中华书局,1983 年版,第17-18 页。
[74]孔颖达:《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1305-1306 页。
[75]贾公彦:《仪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452 页。
[76]孔颖达:《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167-168 页。
[77]贾公彦:《仪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452-453 页。
[78]贾公彦:《仪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362 页。
[79]孔颖达:《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219-220 页。
[80]孔颖达:《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543 页。
[81]孔颖达:《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573-574 页。
[82]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 年版,第486 页。
[8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 年版,第2585-2586 页。
[84]孔颖达:《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574 页。
[85]贾公彦:《仪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453 页。
[86]贾公彦:《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853-854 页。
[87]孔颖达:《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167 页。
[88]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 年版,第2586 页。
[89]贾公彦:《仪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362 页。
[90]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 年版,第381 页。
[91]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 年版,第381 页。
[92]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 年版,第381 页。
[93]萧统:《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版,第974 页。
[94]沈约:《宋书》,中华书局,2000 年版,第173 页。
[95]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 年版,第2412-2413 页。
[96]王政:《〈诗经〉与路神奉祭考》,《世界宗教研究》,2004 年第2 期。
[97]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 年版,第2586 页。
[98]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 年版,第2585 页。
[99]王政:《〈诗经〉与路神奉祭考》,《世界宗教研究》,2004 年第2 期。
[100]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 年版,第2584 页。
[101]王政:《〈诗经〉与路神奉祭考》,《世界宗教研究》,2004 年第2 期。
[102]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 年版,第899 页。
[103]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 年版,第2198 页。
[104]赵晔:《吴越春秋》,齐鲁书社,2000 年版,第62 页。
[105]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 年版,第222 页。
[106]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 年版,第222 页。
[107]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 年版,第223 页。
[108]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2001 年版,第223、240 页。
[109]夏德靠:《“禹步”起源及其嬗变》,《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0 年第6 期。
[110]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 年版,第321-322 页。
[111]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 年版,第332 页。
[112]王政:《〈诗经〉与路神奉祭考》,《世界宗教研究》,2004 年第2 期。
[11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669-672 页。
[11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669-670 页。
[115]过常宝:《原史文化及文献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第28 页
[116]刘怀荣、孔哲:《先秦祖道仪式与〈诗经〉别情诗考论》,《清华大学学报》,2013 年第5 期。
[117]贾公彦:《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853-854 页。
[118]贾公彦:《仪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451-452 页。
[119]孔颖达:《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166 页。
[120]贾公彦:《仪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453 页。
[121]孔颖达:《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168 页。
[122]孔颖达:《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1232-1233 页。
[123]孔颖达:《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1233 页。
[124]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 年版,第3040 页。
[125]孔颖达:《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433-434 页。
[126]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 年版,第322、314 页。
[127]孔颖达:《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121-122 页。
[128]孔颖达:《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1220 页。
[129]杨伯峻:《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 年版,第177 页。
[130]赵晔:《吴越春秋》,齐鲁书社,2000 年版,第65-66 页。
[131]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8 年版,第894-895 页。
[13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1380-1381 页。
[133]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114-116 页。
[134]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114 页。
[135]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 年版,第2290 页。
[136]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99 年版,第606 页。
[137]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99 年版,第606-607 页。
[138]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99 年版,第724 页。
[139]王天海:《荀子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版,第185 页。
[140]赵晔:《吴越春秋》,齐鲁书社,2000 年版,第63-64 页。
[141]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8 年版,第658 页。
[142]张纯一:《晏子春秋校注》,上海书店,1986 年版,第143-144 页。
[143]向宗鲁:《说苑校证》,中华书局,1987 年版,第431 页。
[144]向宗鲁:《说苑校证》,中华书局,1987 年版,第253-254 页。
[145]向宗鲁:《说苑校证》,中华书局,1987 年版,第431 页。
[146]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 年版,第2650 页。
[147]俞志慧:《古“语”有之——先秦思想的一种背景与资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第193 页。
[148]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84-85 页。
[149]俞志慧:《古“语”有之——先秦思想的一种背景与资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第195-233 页。
[150]孔颖达:《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280 页。
[151]孔颖达:《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380 页。
[152]孔颖达:《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569 页。
[153]孔颖达:《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232 页。
[15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317 页。
[15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317 页。
[156]杨向奎:《绎史斋学术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第195-197 页。
[157]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187-188 页。
[158]向宗鲁:《说苑校证》,中华书局,1987 年版,第22 页。
[159]屈守元:《韩诗外传笺疏》,巴蜀书社,2012 年版,第144 页。
[160]屈守元:《韩诗外传笺疏》,巴蜀书社,2012 年版,第144-145 页。
[161]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8 年版,第556-557 页。
[16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187 页。
[16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189 页。
[164]赵淑贞:《谈谚语的特性》,《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89 年第2 期。
[165]孔颖达:《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1161-1162 页。
[166]孔颖达:《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1163 页。
[167]孔颖达:《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1186-1187 页。
[168]孔颖达:《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1146 页。
[169]戴望:《管子校正》,上海书店,1986 年版,第176 页。
[170]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学林出版社,1984 年版,第440 页。
[17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 年版,第141 页。
[172]孔颖达:《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1520 页。
[173]不过,孔《疏》将“南人”释为“殷掌卜之人”。(《礼记正义》第1520 页。)
[174]焦循:《孟子正义》,上海书店,1986 年版,第108 页。
[175]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上海书店,1986 年版,第288 页。
[176]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 年版,第28 页。
[177]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 年版,第30 页。
[178]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229 页。
[179]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252 页。
[180]张闻玉:《逸周书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123 页。
[181]张闻玉:《逸周书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190 页。
[182]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631 页。
[183]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581 页。
[184]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635、637 页。
[18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259 页。
[186]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759 页。
[187]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315 页。
[188]孔颖达:《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1599 页。
[189]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72 页。
[190]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128 页。
[191]焦循:《孟子正义》,上海书店,1986 年版,第72 页。
[192]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上海书店,1986 年版,第142 页。
[193]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上海书店,1986 年版,第141-142 页。
[194]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上海书店,1986 年版,第162 页。
[195]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上海书店,1986 年版,第322 页。
[196]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版,第284 页。
[197]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学林出版社,1984 年版,第968-969 页。
[198]戴望:《管子校正》,上海书店,1986 年版,第274 页。
[199]孙诒让:《墨子間诂》,上海书店,1986 年版,第60 页。
[200]孙诒让:《墨子间诂》,上海书店,1986 年版,第82-88 页。
[201]杨伯峻:《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 年版,第222、236 页。
[20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 年版,第399 页。
[203]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 年版,第411 页。
[204]王天海:《荀子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版,第1071 页。
[205]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上海书店,1986 年版,第288 页。
[206]孔颖达:《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127 页。
[207]慎到:《慎子》,上海书店,1986 年版,第2 页。
[208]俞志慧:《古“语”有之——先秦思想的一种背景与资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第221 页。
[209]俞志慧:《古“语”有之——先秦思想的一种背景与资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第193 页。
[210]孔颖达:《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232 页。
[21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版,第6 页。
[212]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 年版,第720 页。
[213]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33 页。
[214]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559-560 页。
[215]席涵静:《周代祝官研究》,励志出版社,1978 年版,第17、75 页。
[216]贾公彦:《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658 页。
[217]席涵静:《周代祝官研究》,励志出版社,1978 年版,第82 页。
[218]贾公彦:《仪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916 页。
[219]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8 年版,第65 页。
[220]席涵静:《周代祝官研究》,励志出版社,1978 年版,第84 页。
[221]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8 年版,第519 页。
[222]席涵静:《周代祝官研究》,励志出版社,1978 年版,第129 页。
[223]贾公彦:《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661 页。
[224]贾公彦:《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661-662 页。按:“祠”亦不必解为“辞”,而可以理解为一种宗教性行为,《周礼》中的“祠”多具此类意思。例如,《春官·小宗伯》:“大灾,及执事祷祠于上下神示。”郑注:“执事,大祝及男巫、女巫也。求福曰祷,得求曰祠。”这样“祷祠”连用在《周礼》中还多处出现,在这一意义上,“祠”由一种告神行为进而有祠辞之义。
[225]贾公彦:《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661 页。
[226]贾公彦:《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661-662 页。
[227]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160 页。
[228]邓国光:《〈周礼〉六辞初探》,《汉学研究》,1993 年第1 期。
[229]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 年版,第1993 页。
[230]贾公彦:《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659 页。
[231]向宗鲁:《说苑校证》,中华书局,1987 年版,第483 页。
[232]席涵静:《周代祝官研究》,励志出版社,1978 年版,第165-166 页。
[233]黄怀信等撰:《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版,第1111 页。
[234]黄怀信等撰:《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版,第1120 页。
[235]黄怀信等撰:《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版,第1120 页。
[236]黄怀信等撰:《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版,第1120 页。
[237]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第301-304 页。
[238]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第298 页。
[239]连劭名:《马王堆帛书〈称〉和古代的祝》,《文献》,1996 年第2 期。
[240]张闻玉:《逸周书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287 页。
[241]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年版,第89 页。
[242]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200 页。
[243]张闻玉:《逸周书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288 页。
[24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359-360、611、818 页。
[245]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114 页。
[246]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818 页。
[247]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版,第502 页。
[248]闻一多:《神话与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151-152 页。
[249]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30-32 页。
[250]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358 页。
[251]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382-383 页。
[252]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411-412 页。
[253]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501-502 页。
[254]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547 页。
[255]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547-549 页。
[256]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551-552 页。
[257]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598-599 页。
[258]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 年版,第542 页。
[259]俞志慧:《古“语”有之——先秦思想的一种背景与资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第7 页。
[260]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873 页。
[26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1242 页。
[262]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198 页。
[263]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198-199 页。
[264]王树民:《中国史学史》,中华书局,1997 年版,第225 页。
[265]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 年版,第227-228 页。
[266]朱谦之:《老子校释》,中华书局,1984 年版,第168 页。
[267]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 年版,第123-124 页。
[268]王利器:《文子疏义》,中华书局,2000 年版,第175 页。
[269]王利器:《文子疏义》,中华书局,2000 年版,第175 页。
[270]傅斯年:《中国古代思想与学术十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136-139 页。
[271]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版,第1120 页。
[272]张闻玉:《逸周书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321 页。
[273]本段译文参照张闻玉先生《逸周书全译》。
[274]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版,第1121 页。
[275]赵奉蓉:《〈逸周书·周祝解〉与“言”体文类》,《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2 年第2 期。
[276]张闻玉:《逸周书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314-315 页。
[277]本段译文参照张闻玉先生《逸周书全译》。
[278]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版,第1104 页。
[279]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版,第1104 页。
[280]谭家健先生指出《王佩》在句式上“全部采用什么在于什么的因果倒置句式,显然经过编者的统一加工”,见谭家健《先秦散文艺术新探》(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年版,第417 页),这个观察是有道理的。
[281]高诱:《淮南子注》,上海书店,1986 年版,第271、289 页。
[282]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8 年版,第751 页。
[283]周勋初:《〈韩非子〉札记》,见《周勋初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年版,第513 页。
[284]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上海书店,1986 年版,第125-126 页。
[285]高诱:《淮南子注》,上海书店,1986 年版,第289-290 页。
[286]谭家健:《先秦散文艺术新探》,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年版,第391 页。
[287]俞志慧:《古“语”有之—先秦思想的一种背景与资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第183 页。
[288]蒋建民:《我国最早的行政法文献——〈为吏之道〉》,《中国行政管理》,1997 年第8 期。
[289]云梦秦墓竹简整理小组:《云梦秦简释文(一)》,《文物》,1976 年第6 期。
[290]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 年版,第167 页。
[291]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9 年版,第193 页。
[292]李景林:《从郭店简看思孟学派的性与天道论——兼谈郭店简儒家类著作的学派归属问题》,载《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630 页。
[293]罗炽:《郭店楚墓竹简的援儒特征及断代问题》,载《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655 页。
[294]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东方出版社,2000 年版,第216-217 页。
[295]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东方出版社,2000 年版,第215 页。
[296]张闻玉:《逸周书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288 页。
[297]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199 页。
[298]罗家湘:《〈逸周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版,第16、285 页。
[299]王树民:《中国史学史纲要》,中华书局,1997 年版,第213 页。
[300]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342、365 页。
[301]高诱:《淮南子注》,上海书店,1986 年版,第153 页。
[302]许匡一:《淮南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541 页。
[303]高诱:《淮南子注》,上海书店,1986 年版,第153-154 页。
[304]周勋初:《〈韩非子〉札记》,见《周勋初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年版,第382 页。
[305]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版,第1120 页。
[306]谭家健、郑君华:《先秦散文纲要》,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第93 页。
[307]本节有关《老子》格言体的分析,具体请参阅夏德靠:《先秦语类文献形态研究》,中华书局,2015 年版,第220-242 页。
[308]李炳海:《〈老子〉一书的经、传结构及编次》,《东北师大学报》,1984 年第1 期。
[309]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 年版,第1-2 页。
[310]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 年版,第93 页。
[311]李炳海:《〈老子〉一书的经、传结构及编次》,《东北师大学报》,1984 年第1 期。
[312]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 年版,第69-70 页。
[313]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 年版,第19 页。
[314]过常宝:《先秦散文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211 页。
[315]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第3-4 页。
[316]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303-304 页。
[317]刘钊:《郭店楚简校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第8-9 页。
[318]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 年版,第78-79 页。
[319]过常宝:《先秦散文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221 页。
[320]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8 年版,第749 页。
[321]夏德靠:《先秦语类文献形态研究》,中华书局,2015 年版,第227-22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