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规谏、咨政、教学、清谈等场合之下生成的对话体语类文献,按照一般的看法,其文体形态应该呈现“问—答”式结构,这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对话体语类文献其文体形态的“固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们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流传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于编撰等原因,其文体形态发生过改变,偏离了“问—答”式结构,产生了次生态的文本,从而造成流传过程中的多元化的形态。